20世纪后半期黑龙江美术的地域题材与形式风格探究

2023-03-10 08:51孟祥龙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北大荒版画美术作品

孟祥龙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8)

黑龙江近现代美术在建国之后半个多世纪中各画种发展迅速,均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面貌,例如黑龙江版画学派、黑龙江中国画集群、具有地域特色的黑龙江油画团队和黑龙江水彩画创作群体等,不同时期各画种所表现出来的内容虽不相同,但作品中的地域特点始终贯穿其中。当前对黑龙江美术的地域性研究多侧重于某一画种的地域性研究,如北大荒版画的地域性研究、油画、水彩画的地域性分析等,缺少对黑龙江美术作品地域性表现的宏观认识与量化分析。本文重点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黑龙江美术作品中地域性题材有哪些?不同题材的作品形成了怎样的形式风格?这些风格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这些题材和形式风格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一、农业题材中的形式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在此地产生了黑龙江第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流派——北大荒版画,北大荒版画一直以表现农业生产为主,通过对开发建设场景的刻画来体现北大荒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黑龙江油画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独特的社会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以农民、农村为题材的乡土写实油画,农民题材油画在黑龙江油画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

《北方九月》是晁楣1963年创作的版画,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北方九月秋收的景象,以大片农作物为表现主体,穿插着几组收割作物的人群,画面前端是三组笔直的高粱作物,空隙间透露出劳作的人,远处的马车、拖拉机、人群将高粱地开采出一条横向小路,将画面分为前后两层;高粱作为主要刻画对象以细密、叠加、覆盖的形式布满画面,整体运用了红色、土黄色、金黄色来表现;采用平行构图,画面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特点突出了空间的深远辽阔之势,大量运用垂直线刻画农作物,竖向线条密集突出,挺拔向上,极具气势,刻意夸大农作物的高度,人物显得极为渺小,对比强烈,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壮观与丰收的喜悦;色彩浓烈、明艳、饱和度高,整体视觉效果强烈。这幅作品创作于北大荒版画早期,正值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初期阶段,作品中突出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题材上与北大荒的建设有关,表现大型生产、收割的场景,同时期张祯麒、张路、杜鸿年的作品都有相似的形式特点。大景深构图、细密的线条、饱和的色彩以及明确的农业生产场景,正是早期北大荒版画的主要风格特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图1)是1982年陈玉平创作的版画,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松花江两岸秋天大型收割的场景,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构成画面主体,中间以松花江笔直的河流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河流上江船的剪影简单概括,各区块间的机械在忙碌的收割。此画创作于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早期,题材上延续了北大荒版画常用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只是角度上从表现艰苦创业转变成了机械化大生产的场面,同时期还有郝伯义的《在友谊的土地上》(1984)、赵占江《沃野深秋》(1982)等,也表现了同样的机械化生产内容。作品中明确的农业生产题材,鲜明生动的刻画了收割场景,强烈的饱和色彩、简单概括的图形表现,平行构图手法,都凸显了农业题材的特点。

图1 陈玉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版画1982年上-36.5cm×65cm

《大地春》是2000年薛智国创作的油画,以辽阔的大地为表现主体,画面分远中近三层,远景是连绵起伏的低矮山脉,中景是村庄与宽敞开阔的平原耕地,近景是赶着牛车的老农正在悠闲前行,以写实的手法表现辽阔、深远的农田景象,运用了土黄、赭石、熟褐等写实的色彩表现。题材和表现上都延续了黑龙江油画以写实手法表现乡土风情和地域特色的创作方向,具有浓厚的乡土艺术特色。同时期描绘北方农村生活的作品还有郑艺《走进永恒》(1994)、李振宇《艳阳高照》(2001)等。作品中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刻画,以写实的、精细的手法、质朴的色彩、清晰的笔触刻画农村,突出了农业题材的表现。

黑龙江美术作品中,农业题材在绘画表现中常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黑龙江版画作品中对农业题材的表现最为丰富,黑龙江油画也有大量表现农民、农村生活的作品。通过分析以上农业题材作品发现,就作品形式而言有以下几个特征:辽阔平整的紧凑构图、细密概括的线条表现、强烈饱和的色彩搭配、挺拔坚毅的造型结构以及雄伟壮观的宏大场面,这些形式特征构成了农业题材中的地域风格。

二、冰雪题材中的形式风格

表现冰雪题材是本土画家最擅长的事情,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中常见冰雪题材作品,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以弘扬北方精神、展示北国冰雪自然为主旨的画派——冰雪画派。冰雪题材作品内容上表现较为丰富,有表现冰雪为主的自然风光,也有凸显在冰雪天气中劳动的艰苦精神,还有表现冰雪环境中的趣味生活等。

《雪漫兴安》是1984年于志学创作的国画,以高耸的松树林为表现主体居于画面右侧,左侧空旷的雪地上有一颗孤树,蜿蜒曲折的小河置于画面下方,所有物体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树林间穿插着非常渺小的车辆与路人,远处天空隐约的太阳与松树林齐高。此画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正值各画种在新时期的探索与创新阶段,表现了北方冰雪的“冷逸之美”与北国气息的雄浑博大之情,高耸辽阔的构图,圆润饱满的造型,蜿蜒流转的曲线,均突出了冰雪的特质,是冰雪画派的代表性作品。

《小屯之夜》(图2)是1984年于承佑创作的版画,描绘的是傍晚的村屯景象,厚厚的积雪覆盖在每一间房屋顶部形成三角形雪堆,“表现的是垦区农村的文化生活,画面的蓝灰色调与橘黄色块相映衬,积雪的屋顶、闪烁的灯光、电视天线的穿插、袅袅升起的炊烟与院子里来文化室活动的人群,使画面静中有动,朴茂中透溢着幽雅,并有几分童话般的意趣及塞外诗情。”[2]此画延续了北大荒版画反映垦区生活的传统,更注重对农村美好生活的刻画,由表现大型农场收获的场面转为丰富祥和的乡村生活,内容上虽然不再宏大叙事,但形式表现上仍体现了北大荒版画的美学特征。

图2-于承友《小屯之夜》46cm×60cm版画1984年

《小屯薄暮》是李亿平1991年创作的版画,刻画了傍晚村庄炊烟升起的景象,均匀排列的房屋被积雪覆盖,家家户户亮着灯,烟囱里有烟冒出,房前小河上有一条木头搭建的小桥,运用了黑色、白色、蓝黑色和橘红色。采用水平构图,重点突出中间部分的房屋与炊烟,凸显了稳定、祥和、平静的氛围;多采用曲线、弧线,增加了积雪的厚重感与体积感,显得轻盈自然又活泼十足;造型简洁,运用了圆形和饱满的自由形,感官上更加柔和、幽静;色彩上运用黑白对比,点缀蓝黑色与橘红色,避免单调增加趣味性。此画在形式上与《小屯之夜》有类似之处,均是表现了积雪的村庄夜晚,突出表现冰雪题材,同时期赵占江《苍雪》、刘长宏《瑞雪年年》等也有同样的画面形式特征。

冰雪在黑龙江美术作品中是最常见的题材,各画种由于材料的不同,对冰雪的刻画也有技巧上的差别,油画通过厚涂、肌理、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冰雪的质感、厚度与光影,国画、水彩画则通过留白的形式表达冰雪的光影与通透。通过上述作品分析,冰雪题材作品中画面形式可以概括为:松散闲适的构图、悠扬流畅的曲线、圆润饱满的造型、轻盈温润的质感、明亮通透的色彩以及童话趣味的意境,构成了雪趣寒俏的冰雪场景。

三、工业题材中的形式风格

黑龙江美术的工业题材表现是从建国之后开始的,1959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以及之后的“工业学大庆”口号的提出,大批艺术家奔赴大庆进行学习与创作,在此期间完成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例如《战天斗地》《大庆之夜》《昼夜奋战》等;另外还有表现矿区、煤炭开采的工业题材作品,以鸡西版画创作最为突出,代表性作品《煤海初探》(1988,牟成)、《旭日》(1990,王维平)、《隆冬》(1991,马斗学)等。

《银装》是李廷甫1987年创作版画,作品以特殊的角度刻画了石油作业的场景,以线条的排列组合,图形的重复律动,凸显了画面的节奏感,几何图形的运用更显工业背景下的理性逻辑力量,装饰效果更强。同时期张延昭的《莽原奏鸣曲之一》、金爱春的《矿野》都具有相同的形式表现。

《矿山序曲》王金库1990年创作版画,描绘矿山开采运输的场景,近景是相互交错的煤矿运输轨道,运送车正在行进,中景为半圆形山洞、仓库以及架在半空中的轨道车,远景为红色屋顶的房屋与黑色的矿山,深蓝色的天空飘着两朵洁白的云。整体造型简洁,突出线条的表现,以线条的粗细、强弱、方向的变化来强调有节奏的律动,表现出了矿山新貌,与以往对矿区开采现场的脏乱黑暗不同,此画表现出来一种环境整洁、秩序感强、风景亮丽的美好场景,对矿区开采的新建设新发展有了更好的体现。

《油海雄姿》(图3)是由魏文甫、陈彦龙、许向东共同创作的版画,刻画了一幅大视角的石油炼化工厂的俯瞰景象,工厂的规模犹如一望无际的大海,近处厂房、机器、油罐刻画清晰,中景运用几何体块概括建筑群,远景运用蓝色色块进行平面化处理。此画创作于1993年,与之前的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表现的内容不同,这一时期更注重对新时代大工业成果的展示,所以从表现高大的石油工人形象和石油开采场景,转变为大工业生产场面,也展现了工业发展的进步成果。

图3 魏文甫、陈彦龙、许向东《油海雄姿》尺寸不详,版画1993年

黑龙江美术作品中工业题材的表现多以写实为主,线条突出,造型上多以规则的几何图形为主,形式特征突出表现为:有秩序感的紧凑构图、稳固高大的体积形象、挺拔有力的直线、尖锐奇特的角度、紧凑严密的结构、低沉暗淡的色彩以及飞舞流转的旋律,构成了雄伟壮阔的工业场景。

四、地域题材与形式风格的对应关系

表二 黑龙江美术作品中的题材与形式分布图

分析了以上不同题材的作品后,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如表1所示:各题材中形式的表现即有相似又有差异的部分,就构图来说黑龙江美术作品中常见大视角作品,这种大视角构图凸显了黑龙江地域辽阔的特性,农业、工业、林业题材中构图紧密,用以体现丰富的资源优势,冰雪题材的构图多松散;线条上农业、工业题材多运用直线表达,排列方式较为密集,冰雪题材多为曲线且排列松散;造型上农业题材多挺拔,工业题材多坚硬、冰雪题材多圆润;色彩上农业题材较为强烈、工业题材比较暗沉、冰雪题材多明亮;空间上有相似之处,多以开阔的空间作为表现对象。

画种之间也存在差异性,黑龙江版画作品形式感强,地域性表现明显;黑龙江油画、水彩画作品较为写实,地域性表现突出,但形式感不强;国画并不以表达地域性为主,更注重观念、意境、笔法的表现。黑龙江美术作品中的地域性体现在不同的题材中,农业、冰雪、工业、林区、自然风光等题材都具有典型的黑龙江特点,并在不同的题材中形成了差异的形式风格,农业题材——辽阔平整的紧凑构图、细密概括的线条表现、强烈饱和的色彩搭配、挺拔坚毅的造型结构以及雄伟壮观的宏大场面。冰雪题材——松散闲适的构图、悠扬流畅的曲线、圆润饱满的造型、轻盈温润的质感、明亮通透的色彩以及童话趣味的意境,构成了雪趣寒俏的冰雪场景。工业题材——秩序感的紧凑构图、稳固高大的体积形象、挺拔有力的直线、尖锐奇特的角度、紧凑严密的结构、低沉暗淡的色彩以及飞舞流转的旋律,构成了雄伟壮阔的工业场景。从分析来看黑龙江美术作品中形式感越强,题材表现越突出,地域性越明显,反之亦然,“黑龙江绘画的风格面貌形成是由黑龙江省的画家们铸就的一种北国地域风格,即以凄切、刚劲、豪迈、粗犷为主体的,并以广阔、深厚、抒情、欢快为辅助的复合整体美学风格。”[3]黑龙江美术的发展一直遵循着这样的风格特征,在一代代画家的坚持与不懈努力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北国风貌。

结语

地域性的表现不仅体现在作品题材上,形式上也会形成统一的风格与样式,这种风格与样式正是美术作品或美术风格得以发展和传承的关键所在。黑龙江美术作品中大气磅礴、豪迈粗犷的北国地域风格,离不开本地人民长期与大自然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这种形式风格是当地人民生活及精神面貌的形象化表达,是国有经营模式下的大工业、大农业的建设造就了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生活样式,从而形成的独特的绘画风貌。

猜你喜欢
北大荒版画美术作品
版画作品选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从北京到北大荒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