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媒体对艺术批评的影响

2023-03-12 00:47郭华
关键词:艺术作品大众艺术

郭华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在自媒体时代,艺术信息的创作、评论和传播不再局限于专业机构或个人。传统艺术批评模式的转变,使艺术批评发展成为一种公众参与的文化现象。大众参与的艺术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但自媒体艺术批评门槛的降低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角度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品的评价可能完全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信息内容的混乱,使真正的艺术批评变得更加复杂。同时,自媒体艺术批评的随意性和娱乐性可能会对自媒体内容的读者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专业艺术批评对于引导网络自媒体艺术批评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尤为重要。

一、网络自媒体对艺术批评的影响

(一)自媒体介入艺术对艺术批评的影响 由于数媒时代的兴起,艺术与自媒体两个类型完全不同的领域,在时代的裹挟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说数媒的诞生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那么自媒体的兴起就是将生活和艺术相融合,并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全民参与的公共场域。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所概括的“媒介即讯息”,[1](P3)自媒体就是一种新技术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新方式,自媒体本身的意义大于其信息传播的内容,并以其特有的方式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转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自媒体介入艺术,为艺术的展示搭建起大众互动平台。但自媒体过度商业化和严重的大众化,正在不断地影响着艺术批评的正确判断。自媒体影响下的艺术批评对商业化的追求和商业价值的体现,背离了艺术本质的探讨。在此影响下的艺术批评,以自生喜好代替了艺术理论的研究,已经间接影响了主流艺术的发展。对于自媒体环境中艺术批评的评判,人各有心,心各有见,为了维护网络自媒体环境中艺术发展的良性趋势,以及追求艺术批评的公正合理,国家相继出台规范自媒体运营政策,监管部门也对自媒体加强监管。

(二)自媒体公共性对艺术批评的影响 自媒体以其独特的形式吸引着公众,形成了具有公共性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共通平台。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是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不受任何私人利益的限制。公共领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意见的机会,人们可以就各种社会问题展开公开讨论,交换意见,形成共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和反馈的渠道。[2](P2)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大众共同参与、共同讨论所形成的公共利益共识。自媒体环境中的艺术批评在大众共同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领域”,使艺术得到大众广泛关注,彻底改变了艺术批评的传统架构,打破了固有的艺术批评模式。首先,大众的艺术欣赏突破了传统公共艺术展对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孤立的个体通过自媒体就可以进行一切艺术活动。其次,自媒体以其多样化、大众化和普泛化的特点构建起一个供大众使用的、具有开放性的艺术展示和文化交流的交互空间。自媒体把现实与网络中散落的艺术爱好者聚合起来,为一批热爱艺术的人提供了发表见解、寻求同道、获取知识的空间。最后,在自媒体构建起的艺术领域中,大众不再是主流媒体声音的旁观者。在获得艺术资讯后,依靠自身进行艺术判断,并发表个人艺术观点,自组为自媒体内容的一部分,大众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制造,由艺术批评的旁观者转型为艺术批评内容制造者。

(三)自媒体生活化对艺术批评的影响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它将艺术的情感需求和美学的心理体验融入日常生活。[3](P95)我国学者王德胜、金元浦、陶东风对“审美的日常生活化”[4]观点也展开过激烈的学术讨论。在网络自媒体的特殊语境下,作为一种精神的升华,艺术不再是少数人高贵的生活品质,艺术批评领域的话语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传统的艺术批评话语特征有所不同。大众在自媒体中,参与艺术批评的热情持续高涨,低门槛与亲民性的网络自媒体成为抒发艺术审美感受的最方便的平台。许多人在看过一件可以引起审美共鸣的艺术作品之后,都希望向其他人表述感受、交流情感,传播自己的价值观。随着艺术批评门槛的降低,大众对专业的艺术批评进行链接,造成艺术批评的日常生活化。[5]

二、艺术批评在自媒体语境下的逻辑层次

V.C.奥尔德里奇在他的经典著作《艺术哲学》中,深入地探讨了艺术的逻辑,并明确地提出了艺术批评的逻辑层次可以分为艺术描述、艺术解释与艺术评价三个阶段。[6](P43)王一川教授在《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三个圈》[7]中对艺术批评也做了类似的解读。对艺术做出艺术批评,首先要对一件艺术作品进行形态描述,将组成艺术作品形态的各种元素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展示艺术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过程,向大众讲述艺术内容所表现出的艺术本质,为艺术解释做准备。其次是对艺术品、艺术家或艺术观点的描述进行适当角度的艺术解释,向大众呈现艺术行为意图、艺术作品内在思想,因为全面的艺术解释才能让大众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只有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准确地分析出主观情感存在所描述的客观反映,艺术批评才会更具人文关怀。艺术批评是综合了艺术描述与艺术解释之后探求与领悟艺术本质的描述。艺术批评是肯定艺术理想的过程,只有通过合理的艺术批评,才能不断挖掘艺术本质,体现艺术作用。

艺术批评的门槛被降低,更多的个人主观情感性审美评价出现在网络中,通过自媒体这个强大的平台,将这个信息传播给更多的受众,形成新的网络内容。应该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自媒体艺术批评的随意性、娱乐性可能会对自媒体内容阅读者产生负面影响。由此,网络时代如何定义艺术批评,将成为我们亟待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归纳中外学者的艺术批评逻辑,结合网络自媒体的特性,我们大致可以将网络自媒体影响下的艺术批评种类分为:大众化的艺术描述性批评、普泛化的艺术解释性批评、学者化的艺术评价性批评。

(一)大众化的艺术描述性批评 网络加速了艺术审美世俗化的转变,伴随着艺术神秘的光环的逐渐消散,艺术和生活的界隔逐渐模糊,当代网络自媒体彻底解放了艺术,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大众通过自媒体的形式向外界发表自己所持的艺术观点,从艺术批评逻辑上来看,这些来自网络大众的自发的艺术批评,由于缺乏长期的艺术理论积累与审美感知,只是对艺术作品进行了单一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描述,便作出娱乐性占主导的判断,在娱乐其他人的同时,大众也能从中得到娱乐,从而产生互娱效果。这一层次的艺术批评由于参与者多为普通大众,所以更接近于欣赏艺术作品后的直接感受,通常带有很多个人对生活经历的体会。欣赏艺术作品后的喜欢与厌恶、迷茫与超越等情感表达是大众化艺术批评的重要内容。

(二)普泛化的艺术解释性批评 艺术描述性评判中不仅充斥着片面的批评,还夹杂着众多普泛化艺术解释性批评。由“描述”到“解释”是艺术批评逻辑上的一种进步,但事实上,自媒体活跃主体主要是一些信息创作者,他们从海量网络资讯中,摘取具有争议性的艺术事件,精心包装,吸引流量。最大的特征便是:挑起艺术争议,但缺少艺术发展的前瞻性;构建艺术平台,但缺乏明确的文化坐标。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流量、赚取点击次数、扩大影响,获得利益。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研究认为:个体通过操纵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实现。[8](P6)我们可以理解为:自我改变自我,以达到某种满足。按照福柯的理论研究,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理解自媒体在流量为王的网络环境中不断对自我进行改造,“我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是什么可以改变我”反而成为自媒体关注的重点。自媒体在涉及艺术领域时,什么样的艺术话题,作出怎样的艺术解释能够吸引大众,便成为自媒体能否赢得网络关注的关键。而基于自媒体在网络环境中的自身发展所造就的普泛化审美标准,限定了艺术批评的“方法”,约束着艺术批评对艺术本质的探求。

(三)学者化的艺术评价性批评 自我狂欢式的网络民众与具有强大网络影响力的自媒体,裹挟着不客观、非理性化的艺术批评,宣泄着各自的情绪。艺术批评需要有专业的、学者化的、评价性的立场和声音,不止客观地表述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合理地对艺术活动进行解释,最终给出客观、公正、合理的艺术评价。学者化的艺术评价性批评对艺术作品的推荐、解读和分析,引导公众理性欣赏艺术作品,引领公众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而且,学者化的艺术评价性批评通过网络自媒体对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进行辩证、推理的评价,对艺术现象做出具有预见性判断,建构网络艺术评判的总体定位,多角度探讨艺术本质问题,引导网络大众脱离随意性和娱乐化的艺术评价,对网络自媒体环境中艺术批评起到引导作用。

三、艺术批评在自媒体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自媒体的使用会影响人们对艺术的关注,自媒体新的体验和互动方式远比自媒体所承载的艺术内容更具吸引力。自媒体作为网络“媒介”,构建起自有艺术属性的价值与标准同时,还改变了艺术批评信息的内容,出现了娱乐化、资本化,以及脱离现实的艺术批评问题。自媒体影响下的艺术批评,需要融入对艺术活动专业的解读,引导大众的审美判断,构建理性网络审美评价,才是艺术批评的发展与自媒体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艺术批评娱乐化倾向 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Neil Postman)基于媒体变迁的研究过程,具有预见性地提出“娱乐至死”[9](P16)的学术观点,并警示世人媒体娱乐化可能带来的后果。自媒体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往往容易陷入信息内容的娱乐化,忽视了对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和创作过程的深入剖析和理解。此外,网络发言的低门槛准入制度也增加了大众发言的随意性,产生娱乐化的互动。长时间沉浸于这种“娱乐至死”的浅层信息中,会让人在不经意间放弃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旦脱离这种浅层信息,留下的往往只有空虚和迷茫。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网络自媒体艺术批评的娱乐化倾向,倡导理性、严谨、有深度的信息内容,让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思考和启示。当然,仅从网络自媒体内容的教育性和娱乐化的二元性的角度分析娱乐性艺术批评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艺术批评逻辑和社会文化转型带来的文化心态变化等,结合网络自媒体的性质做出综合判断。探求艺术批评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的意义,防范网络群体为适应网络认知的同化现象,引导艺术批评在自媒体环境中舆论的理性化。

(二)艺术批评过度资本化 一方面,在媒体资本的介入下,艺术评论和艺术家往往出现供需关系,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声誉和价值取决于媒体的宣传与包装。过度商业化的艺术,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出现艺术批评和媒体资本紧密的捆绑情况。艺术批评重商轻学,忽视现实性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艺术批评失去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有些自媒体为了利益,不顾个人审美差别,机械地照抄他人的艺术评判,艺术批评应有的力度和深度被严重削弱,这种艺术批评的趋势往往是批评性结论大于建设性意见。同时,在线跟帖催生艺术批评的观点泛化,匿名发帖滋生语言暴力,网络“灌水”产生无意义的互动。自媒体艺术过度资本化所带来的问题可能影响大众对审美取向的判断,使艺术批评的专业性、合理性在自媒体时代更加充满挑战。艺术批评必须建立在的客观判断和独立反思基础上,才能保障艺术发展的可持续性,保障艺术批评的学术价值。

(三)艺术批评脱离现实的理论化解读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艺术的发展和推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然而,我们发现近年来网络自媒体艺术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脱节,这种脱离现实的理论化解读方式过于强调艺术作品的表面形式和技巧,将艺术视为一种超越语言、文化、历史背景等元素的纯粹美学体验。忽略了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和社会问题的反映。这种表面化和片面化的解读方式过于强调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忽略了作品所反映的人类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艺术批评的应有作用,我们需要引导网络自媒体艺术批评摆脱理论化解读的倾向,回归现实,深入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四、艺术批评在自媒体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引导,提高政治站位 网络自媒体环境中,艺术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艺术批评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艺术批评的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传达给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和爱好者。要加强对艺术批评工作者进行教育引导,提高他们对各种思想言论的辨析能力,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仰。同时,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家以及相关协会等机构的作用,用好各大媒体平台和公众号等资源,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统战工作信息,宣传党和政府对文艺创作与评论工作的支持和关怀。

(二)强化引领,凝聚思想共识 艺术批评的本质是客观公正地探讨艺术思想或者艺术行为发生的分析活动,这就决定了在艺术批评中必须强化思想引领,凝聚思想共识。具体而言,要做好艺术批评中的思想引领,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二是坚持团结与引导并重;三是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四是坚持正面宣传与批评监督相结合。这“四个坚持”也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网络自媒体艺术批评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加强沟通,提升沟通能力 沟通是理解的基础,是思想的桥梁。做好自媒体艺术批评,必须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沟通工作。积极学习国家有关网络发展的政策方针,认识到党对文化工作的重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在与网络大众沟通时,要把握好艺术批评的尺度和底线,切忌过于尖锐地指出问题,也不要过度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要以艺术作品为载体,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事例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到文艺作品反映时代,起到塑造灵魂、启迪思想的作用。

结语

艺术批评不仅是艺术思想的生产者,对艺术现象进行艺术描述,进行艺术解释,最终总结出艺术评价,还要引导大众更清晰、更理性地认识艺术。艺术批评也是艺术的传播者,为自媒体时代构建理性有效的艺术批评空间贡献力量。同时,自媒体也要满足公共艺术诉求,承载重要的社会意义。[10]自媒体介入艺术领域,就要从艺术的专业性层面积极引导网络意识形态,通过艺术观点的发布,网络互动,推动自媒体时代艺术的发展,结束网络恶语攻击、味同嚼蜡、千篇一律的艺术批评现象,起到调节社会各群体利益诉求和引导文化资本的作用。文化部门还要发挥积极的思想引导功能,有意识地加强其舆论监督功能,创造一个大众化、民主化的公共艺术空间和一个开放的、生产型的艺术平台。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大众艺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