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走向”探析

2023-03-13 07:00陈淑英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词句新课标习作

陈淑英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在融入中央出台“双减”政策的同时,对2011年版语文课标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修订,使之更具时代性、指导性,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奠基作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标”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

一、强化核心素养导向,回归语文本质

(一)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协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紧扣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组织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整合等各种方式,把发展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效融合起来,促进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协同发展。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核心维度,紧扣课文语言所着力的方向,真正凸显小说文本的内在力量。单元中《穷人》一课,作者以生动细腻的手法,展现了环境的恶劣、天气的极端以及家中陈设的温馨,仅仅关注这些表层意思,似乎并不能从中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品质。其原因就是仅仅关注了语言,而很少关注思维或者没有关注思维。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向前再迈一步,运用思维推理,形成更深层的认知。比如,从环境的恶劣、天气的极端,推理出渔夫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从家庭布置陈设的温馨,推理出桑娜的善良和勤劳。可见,对这些人物的形象感知,不是作者借助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学生基于语言理解大意、激活思维、积极推理所形成的阅读积累,有效地历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有机融合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一个纲举目张的概念,它引出了很多理论生长点。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无论是审美,还是文化,都裹挟着浓郁的中华民族的影子。在强化和关注素养导向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进行有机融合。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首为例,这首诗是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以生动简练的笔触,描写了春天到来江山秀丽、风暖花香的美丽景色。既然是描写春天景色的优美,那为什么要描写“燕子”和“鸳鸯”这两种鸟类呢?这样的问题,其本质就关涉到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两个维度。古典诗词中的事物不仅仅是其事物本身,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学生在深入阅读中发现,作者采用了从静到动的顺序展开描写。第一、二两句,以“丽”和“香”静态的方式展现了迟日和春风所带来的美感;第三、四两句,则是以“融”“睡”展现了两种鸟类所带来的动感之美,为原本就美丽的春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种动静变化,是由诗人在表达中的审美创造所决定的。可见,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时,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文化以及所蕴藏的审美认知表达出来,在理解吸收、倾吐表达的过程中,推动自身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

二、强化语文课程实践,促进能力生长

(一)汲取语文知识:奠定基础

虽然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不是完全靠知识的堆积,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知识就可以完全脱离课程教学。完全脱离语文知识的核心层面而单独推进语文实践,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在知识的牵引和支撑之下,学生掌握应有的学习方法,然后教师再搭建实践性的平台。在推动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先从必备的语文知识入手,多角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使之形成语文课程实践和能力生长的良好态势。

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共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秋天美丽的风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中表情达意的词眼和中心句、过渡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上述那些对解读课文十分有帮助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方法加以理解:上下文推理、词汇分析、替换词语、借助注释、语法分析、细读和标注、多方位查找信息以及合作交流等。对于学生而言,这些方法属于知识性层面,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不等于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但它为理解难懂词句提供了方法与指导。因此,要想搭建实践平台,就必须关注这些方法,并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作为认知性的基础。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通过实践与尝试,总结出相应的方法,为实践平台的巧妙运用奠定基础。

(二)搭建实践平台:引领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依托实践,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对于编者精心构筑的贯穿于统编版教材主线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粗枝大叶一带而过,而是要细化分解、明确相应任务、制定落实措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生长。

经历了《古诗三首》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了寻找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的阅读方法,但如前文所言,绝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运用自如。因此,教学本单元后三篇课文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指导他们进行实践活动:首先,自主在文中圈画出难懂的词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的一些难懂词句并不是从学生处获取,而是教师本人主观揣摩或猜测出来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往往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要变一厢情愿为两相情愿,最好的办法就是倡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圈画出难懂的词句。其次,自主克服阅读障碍。鼓励学生运用已习得的方法去理解新课文中的难懂词句,实现无障碍阅读。最后,合作交流。挑选若干个学生普遍理解困难的词句,在课堂上探讨交流理解这些难懂词句的有效方法,以及哪一種更好。理解难懂词句非一日之功,应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时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家长,在与孩子互动阅读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词句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通过广泛实践,在阅读过程中“理所当然”地理解难懂词句。

三、强化单元整体教学,实现深度学习

(一)整合目标:把握单元整体教学方向

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但现实中,许多教师一直习惯于单篇教学,如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都有意无意地陷入单篇教学的老套之中。这样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认知格局狭窄、学习力薄弱,尤其是难以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为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教师基于“学习任务群”有意识地开展单元整合教学。首先要抓好源头。应紧扣新课标和单元整体视域制定教学总目标,然后以“一课一得”为原则,确定单篇课文教学分目标,使之形成有机的教学整体。

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其习作主题是“大胆想象”,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勇于表达和乐于表达。单元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学习水平是“感受”,而不是“领悟”,更不是“掌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目的是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教材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前者重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后者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大胆想象。两篇习作例文为:一篇是指导学生学习相似想象的方法——《一支铅笔的梦想》;另一篇是指导学生学习逆向想象的方法——《尾巴它有一只猫》。在教学时,应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联系文章旁批和课后的思考题进行理解、思考,模仿“习作例文”直指“习作”这一目标。习作的第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了7个有趣的题目,旨在打开学生的想象思路。第二部分,强调了习作要求:想象要大胆。在习作修改上,写完后,要相互交流,相互修改。第三部分,建议开辟专栏展示习作,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这三个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顺序,“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有效推动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二)整合内容:搭建教学的整体性框架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一再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有适切的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选择适切、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范例和良好的实践载体,而且还可以避免教学时信马由缰或浅尝辄止。教学实践发现,许多文本的解读往往有着多维视角,选择不同的解读视角则会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价值。教师不仅要注重把握文本的特点、矛盾点,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文本解读,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还要在合理的教学框架下,通过科学的重组整合教学内容,使其更加契合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和思维的有序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的教与学。

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也是习作单元,以“介绍某一事物”为主题,教材编排了《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前者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语言朴实,其侧重点在于读明白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后者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以叙事和抒情的笔调展开生动活泼的说明,其侧重点在于读明白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比较感受两篇不同风格的说明文,丰富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本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为“搜集资料,用恰当的方法介绍一种事物。”在指导学生将“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盯着“说明方法”,在写作指导时不停地讲什么是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然后让学生用以上这些方法进行写作。在进行片段评价时,凡有列出數字皆鼓励,凡作比较皆赞美……这样的教学,很难将学生过往累积的认知植入语用表达的土壤中。为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时,可以选择该册第一课《白鹭》为切入点进行训练。《白鹭》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说明方法,将这篇散文诗的第二段至第五段的描写改成说明文字。由散文到说明文,就要按照描写的要求去改写,用平实的语言做出科学的解说。同时还要参考相关资料,把白鹭的一些资料与本文中的资料一起整理形成说明文字。纵观这一教学案例,教师没有将教学的视野局限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上,而是关注了整册课本,充分挖掘整册教材的教学价值,教材的所有资源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提升了学生的内在认知价值和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海城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词句新课标习作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