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素:古诗词文本解读的深度视角

2023-03-13 07:00戚菲倩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田园诗古诗词要素

戚菲倩

语文是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关注古诗文本内容、文体特点、语言表达等语文要素,同时还要关注古诗词文本的文化要素,进入古诗词文本所营构的文化场域,发现文字中隐藏的文化密码,在文化表象中领会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旨趣,积淀并提升文化素养。

一、寻找文化印记,培育文化基因

文化在不断发展、沉淀、创新,文化要素也在不断丰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具有显性特征的文化印记。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应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古诗词文本中的文化印记,使之成为培养学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如《清平乐·村居》一诗,教学时扣住“居”和“清平乐”引导学生寻找文化印记。

教师可以从汉字演变的角度引导学生探寻文化印记。先从“居”字的象形文字入手,再借助多媒体展示“居”字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探寻“居”字的演变历史,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居”字造字的最初意义,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居”字悠久的发展历史,帮助学生养成学习汉字必然探索其起源的习惯。

“清平乐”引导学生了解词牌名的来源,帮助学生从唐代教坊曲名入手,再了解该词牌名不同的名称。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清平乐·村居》了解词牌名的一般特点。通过探寻文化印记,让学生对“清平乐”这种词牌名获得深刻的认识。学生也在探寻文化印记过程中感受到我国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二、创设文化情境,引发文化共鸣

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体验很重要,基于此,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情境直观、感性的优势,使学生文化体验变得深刻。情境创设应重视文化含量,利用富有文化气息、潜藏文化元素的情境素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有趣的文化情境。

如,教学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情境素材包括古代田园风光为主题的画作、田园诗句等。一边播放画作,一边展示题画诗。然后,组织学生以“田园诗”为主题,广泛交流自己所学过的田园诗,谈谈田园诗的写景内容,以及田园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对田园诗的感受。

这个环节基于诗画结合视角,借助田园诗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对田园诗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结合题画诗引导学生交流田园诗歌,帮助学生进入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对学过的田园诗进行组合,包括诗歌描写的景象、诗歌传递的情感和学生对田园诗的感受等。学生对田园诗的文化理解从碎片化向整体化高度提升,文化体验从印象碎片逐步变得深刻起来,形成较为深刻、结构化的文化记忆。

三、挖掘文化要素,深化文化体验

古诗词文本解读应立足于学生主体,深入挖掘古诗词中潜藏的文化要素。通过文化要素,使学生的文化体验变得更加丰富。挖掘文化要素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文化体验需求,又要基于古诗词自身特点,立体地还原古诗词文化要素。依托丰富的文化要素,从多个层面熏陶学生。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开掘如下文化要素:

诗歌文化。我国古诗词涉及内容广泛,形成了丰富的诗歌题材。《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属于送别诗。在教学设计时,我组织学生回忆并交流所学过的送别诗歌,再说说送别诗的一般思路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结合诗歌文化,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感受这篇送别诗的艺术魅力。

地点文化。本诗涉及的地点较为丰富,我抓住诗歌中的“芙蓉楼”“吴”“楚山”“洛阳”等地,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搜索网络等方式,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地点以及与这些地点有关的其他古诗词。通过对地点文化的开掘,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点在诗歌思想情感表达中发挥的作用。

修辞文化。古诗词辞藻丰富,教师应根据古诗词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发掘古诗词中的辞藻文化。《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我抓住“冰心”和“玉壶”引导学生探究两个词语之要义。通过探究修辞文化,让学生通过词语表层进入词语比喻意义,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告慰之情。

四、依托文化资源,开拓文化视野

教师应强化文化资源的开发意识。文化资源开发既要考虑语文课程的语文味道,迎合学生语文学习胃口,又要根据文化要素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通过文化资源开发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文化视野,让语文课堂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如,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修辞文化,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把握“冰心”和“玉壶”内涵,我在引导学生探究比喻意义时,重视开发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包括道教教义的“玉壶”概念,“冰心”比喻意义探究,结合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的记载“心若怀冰”,鲍照《代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唐代诗人姚崇《冰壶诫》序中“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等来学习修辞文化。

通过引入文化资源,学生文化视野得到极大扩展。通过“冰心”,给学生创造了比较学习的机会。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内容,而是进行跨文本阅读。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冰心”意义探究活动走向深入,学生对“冰心”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对古诗词表现的思想内涵理解也水到渠成。

五、抵近文化内核,引领文化创生

文化要素和文化知识往往通过文化现象的形式呈现,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透过文化现象,抵近文化内核。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化场域,让文化要素唤醒学生文化记忆,激发学生探究文化的热情。学生文化积累累积到一定高度,才能具备文化创生的能力。

如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该诗以“梅”为创作对象,重点表现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为一首题画诗,表现了创作者不追求艳丽的色彩,由此,而是刻画梅花脱俗的精神。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品格和节操。围绕创作对象“梅”的形象和精神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梅文化”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前,先引導学生回忆并收集咏梅的相关诗句,再分析诗人笔下梅的形象和精神品质。进而,引导学生围绕“梅文化”探究诗人喜爱梅的原因,以及诗歌创作采用的表现手法。最后,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模仿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诗。

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一步步抵近文化内核,引导学生对咏梅诗句进行整合,从形到神,从探究古诗词中梅的外在形象逐步进入梅寄寓的人格、精神品质等,再到诗歌的表现手法。最后,结合“梅文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运用古诗词文化表现手法和文化创意创作诗歌,给学生展现文化内涵的创作机会。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文化表现能力也获得自然生长的机会。

教师要宏观把握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确立文化立场,从文化的视角重构学习内容,探寻古诗文文本解读的合理路径,凸显语文课堂的文化情味,引领学生从文本理解走向经典阐释,领会古诗文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旨趣,积淀并提升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田园诗古诗词要素
踏青古诗词
田园诗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我和古诗词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趣读古诗词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