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企在甬江科创区建设中“策马奔腾”

2023-03-16 07:03宁波市工商联课题组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3年3期
关键词:甬江科创民营企业

■宁波市工商联课题组 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

编者按:2022年11月15日,《宁波甬江科创区规划》正式印发公布,它的发展定位是“打造立足宁波、服务区域、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宁波市工商联、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联合调研,建议从四大部分十七个方面激活民企创新活力,让民企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答卷人”,成为甬江科创区建设的主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甬江科创区是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重要空间平台,是宁波市域空间重构和功能优化的核心板块。

如何运用市委市政府给出“领先领跑、聚能聚势、大气大美、重构重塑”的四个关键词,开启好甬江科创分区高能级的这把“钥匙”,让优质民营企业加快融入,实现转型发展、能级提升,成为研究的关键。

基本面分析

民企是宁波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是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经费方面占全市95%和90%以上。当前,作为宁波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甬江科创区规划已正式从“规划图”走向“施工图”,引导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以科技创新赋能转型发展、加快动能转换、提升创新能级,是宁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宁波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127.6 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00 余家,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5%以上。科技大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宁波民营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共计2707 家,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3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5 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98 家,企业技术中心5 家,企业研究院140 家。9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在民营企业,研发经费的90%来自民营企业。

2022年,宁波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39.4 亿元,同比增长3.8%,从经济类型看,私营企业增长4.4%。全市高技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3%、6.3%、5.8%、4.4%和4.3%,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4%,其中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6.3%。从投资主要构成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4.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1%,合计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7.7%。

2021年11月,我市获得了8 项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其中5项由民营企业牵头或合作获奖。甬江科创区是宁波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平台,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绿色石化等领域,以2%的面积集聚了全市43%的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实验室、高等院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研发机构等为重点的科创平台体系。

甬江科创区具有强大的人才聚焦效应,集聚了45%的国家级人才和43%的省级人才。甬江科创区集聚了一批科研实力强、市场需求大的标杆企业,尤其是产业链“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

为精准了解民企融入甬江科创区的意愿,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共有286 家优质企业参与调研。调研显示,我市传统制造业对于科技创新的关注度较高,对于融入甬江科创区的意愿强烈,但是目前仅有4.78%的企业表示入驻甬江科创区。民企融入甬江科创区的热度、广度还远远不够。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统筹协调不足,影响民营企业投资效能。目前,甬江科创区管理主体多元、管理层级较多,涉及五个行政区,缺乏统筹规划,协调机制不畅。不同区域资源不均衡,招商优惠和落户政策不统一。现有的甬江科创区产业规划、招商政策、公共服务平台等缺乏细化指南。市级与各个属地的协作机制和分配机制缺乏,科创辐射半径有限。

二是宣传引导不足,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动能。当前,对甬江科创区的核心资源宣传不够,与行业商协会的宣传引导机制缺乏。

三是科创生态不足,影响民营企业创新潜能。当前,甬江科创区存在高端科技人才少、高端科研机构少、前沿基础研究少的“三少”现象。我市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低于宁波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科技基础设施水平偏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进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甬江科创区定位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主引擎,在吸引欧美等海外研发机构上还存在诸多壁垒。

四是金融赋能不足,影响民营企业发展势能。当前我市政府性投资基金量级小、市场化程度低,不同基金分属不同主体管理,难以形成资源整合和运营合力,不利于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扶持机制。

对策建议

加快甬江科创区建设是宁波着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是着力推动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质量支撑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合作模式、发挥标杆引领、健全金融生态,有效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与潜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主力军力量,有梯队、有层次、有步骤地走出一条民营企业助推甬江科创区建设的路线图。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民营企业融入热度。

一是建立区域一体化审批机制。统筹推进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着力推动建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决策的体制机制,统分结合、高效运营,解决跨区域项目多头审批问题,推进项目加快落地,同时又能避免区域协同规划不足,协调机制不畅。

二是建立产业链错位布局。结合镇海、北仑、高新区等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聚焦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区域规划与产业集群的协同性,完善产业链群布局,形成错位发展、良性竞争。

三是强化全域协同发展意识。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基础,推动以甬江科创区为核心,形成辖区优势产业资源协作圈、全市产业资源配套圈、融入上海大都市产业资源辐射圈,形成三圈联动机制,带动全市民营企业内合外竞,发挥虹吸效应。

四是加大核心资源传播力度。加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力度,充分运用专家讲座、沙龙交流、沙画视频、动漫视频等,创新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大力开展甬江科创区的规划和相关政策宣传,与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建立互动交流机制,提高民营企业对甬江科创区的知晓率和关注度。

(二)优化合作模式,提升民营企业融入深度。

一是出台系统性支持政策。对标深圳、杭州、武汉等地经验,建议出台一揽子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的人才、科技、财政、税收等系统性配套支持政策。

二是优化研究院人才机制。鼓励探索企业研究院市场化运营机制,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激活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动力。建议对引进认定的中高端人才或特殊领域骨干,通过“人才银行”“星期天工程师”国际人才飞地等举措,加强“高企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破解因社保、个人所得税等制约人才引进和创业创新发展的桎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规范科研标准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打破规划物理空间,打造国际化科技经纪人队伍,提升科技项目的精准对接水平,探索甬江科创区关键领域与欧美、中东欧等海外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的深度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税收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引导市外研发机构回归。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引导市外研发机构回归。重点引导聚焦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领域的市外研发机构回归。优先引导有强烈回归意愿的企业研究院加快回归。

四是鼓励民企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探索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民营企业以社会资本等形式参与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学习深圳等地相关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和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攻关,引导商业化、资本化的社会资金参与支持重大专项研发;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探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五是构建互通互联合作交流机制。搭建企业家与科学家常态化沟通交流平台,深化民营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打造“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生态链,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闭环布局。

六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意设计等领域,扶持培育和引进集聚一批科技中介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构、专业科技咨询机构,形成研发检测-转移转化-创业孵化-金融支撑-设计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闭环创新生态链,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业服务,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营深度融合。

(三)发挥引领效应,提升民营企业融入广度。

一是发挥链主标杆引领效应。借鉴张江科学城开发模式,发挥“链主”民企标杆引领效应,构建以新材料为首、以智能制造、医药制造、新能源汽配为优势、区内特色行业组成的“1+3+X”发展路线,实现“跑出一个,跟上一群”的良好效果。

二是实施企业分层融入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有实力、有重大需求的企业开展长期的、前沿性的科技重大攻关,如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的龙头企业融入甬江实验室、中科院材料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前沿科技、未来产业研究;加强支持283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2 家境内上市企业中的民营企业积极融入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的研发,实现可产业化、可市场化的关键技术攻关;特别支持传统企业和科技服务业在甬江科创区建设中的辐射效应和服务效能,激活民营企业主动融入甬江科创区建设的创新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打破实验室、人才、设备等传统管理和运行模式,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资源协作配对效率。

三是建立健全企业人才“适配度”。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科创人才与企业的“适配度”,设立市场化主体的企业研究院、合伙公司,引入创投基金等模式,激发科创人才创新活力;优化科技服务体制,加强特色经济的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完善科技经纪人制度,探索知识产权等质押的科技金融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企业科创原生动力。

四是研究发布科技竞争力指数。提升创新能级,研究发布产业科技竞争力指数,研究支持科技服务机构的评级认定标准,建设产业集聚效应强、创新能力强、市场活力强的标杆企业梯队,结合科创载体,建设“共性+个性”问题试验的国际化科创共享平台。

(四)健全金融生态,提升民营企业融入速度。

一是引导民企融入投融资平台。聚焦前沿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功能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探索科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投资示范带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抢抓行业制高点,全力打造资源整合能力强、辐射带动效应大、运作规范高效的投融资平台。

二是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进一步扩充政府基金规模,统筹力量扩大投资能级,梳理基金的功能定位和投资导向,建立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实现战略引导和加速度产出相统一。

三是多措并举健全科技金融生态。多层次引导社会资本、民营企业投入新兴产业和科创类企业,建立天使基金、产业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的协同机制,加大引导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直投力度,落实好技术交易补贴、创新券等惠企政策;加强市县基金联动,形成投资合力;多渠道引导企业资本融资,鼓励科技企业通过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布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精准支持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并分阶段给予补助;多形式探索多样性的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科技信贷、投贷联动等支持方式,扩大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服务领域,更大力度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猜你喜欢
甬江科创民营企业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甬江记忆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甬江及河口附近海域枯季水沙特性分析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甬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与水环境的关系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