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艺术之表现

2023-03-19 17:19吴小燕
大观 2023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八大山人笔墨

吴小燕

摘 要:品味八大山人的作品,就是在阅读一个大孤独、大悲寂的灵魂,如同站立在深秋或初冬的寒风中,枯叶从身边扫过,人们会打一个寒噤。八大山人以自己对苍凉人生遭际的感受入画:他用大写意手法画出的一枝一叶,都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笔下深涧中的鸟,都是自己内心无声的哭诉;他画出的丑石怪鱼,都是自己倔强与傲岸的写真。“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这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特色和作品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画家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八大山人;笔墨;艺术表现

一、诗画中的人品气节

八大山人(1626—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原名朱耷,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號。他的山水画简洁疏旷、静穆圆润,看似漫不经心,笔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自在其中。八大山人特殊的人生经历影响了他的艺术倾向,他常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现强烈的艺术个性,尤其在花鸟画方面,其运用了多种象征手法进行创作,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寓意。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的形式,给人以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之感,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出他孤愤的心境和个性。八大山人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把客观物象与自我精神融为一体,塑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形象。他画的石头大多上大下小,有岌岌倾倒之势。当人们试图通过西方形式分析法理解八大山人的作品时,会发现这是一条行不通的路,这大概就是文人画的魅力所在。文人画本就是悦心而非悦目的,求于形式之外是苏东坡以来文人画的基本宗旨。基于此,在欣赏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时,往往需要关注其作品中的那些题诗,特别是八大山人的自题诗,否则会感到难以理解。八大山人的《鱼乐图》卷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产生不一样的生命感悟。初读时人们会感叹于笔墨的精妙、意境的唯美,再读时所见所思的是当下生命的超脱之美。观此卷整体面貌,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段。

第一段右上角以干笔和焦墨画出几抹墨影,很难描述出这是什么具象的实物,有点像悬崖或是河流,又像是烟雾笼罩的山峦。在该图像的左边,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朵小花,但并不能看出是什么花,如果仅仅通过看图形的方式了解这幅作品,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但好在八大山人在旁边题了一首诗:“去天才尺五,只见白云行。云何画黄花,云中是金城。”相比八大山人其他晦涩的题诗,这首题诗较为简单明了。“金城”在禅家口中是天府的意思,通过这首题诗,人们可以大概得知这段所绘的是天国景象。

《鱼乐图》卷的第二段为两条鱼和一块怪石。八大山人画的鱼大概是我国绘画史上最具特点的。该图卷上的这两条鱼,一大一小,一左一右,都有着怪异的眼神。很多人说,八大山人借翻白眼的鱼来嘲弄新政权,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两条鱼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字,如同八大山人签名中的“人”。两条鱼的上方有一首题诗:“双井旧中河,明月时延伫。黄家双鲤鱼,为龙在何处?”。历史上黄庭坚出生于江西双井村,后人因此也称该地为“黄双井”。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时间交错的味道。双井村的河还是过去的河(今天这条河被当地人称为“明月湾”),而今天的明月就在双井上静静地观照着历经了不知道几千年的河流。“黄家双鲤鱼,为龙在何处?”,这句诗的意思是黄山谷家乡的河中有两条鲤鱼,如果已经幻化为龙,而今龙又在何处?八大山人看似在说黄山谷的故事,实则是借黄山谷家乡的河来说一个天地故事。画面中的两条鱼,是八大山人心中的“双鲤鱼”,怪石的存在也颇为有趣。怪石横亘在双鱼和金城之间,似乎就是一道坎,鲤鱼跃龙门的龙门,岂不是这怪石?这怪石一点也不圆润,棱角分明,要跃过这道龙门实在不易。大鱼朝着怪石的方向,似乎在想着怎么跃过去;而小鱼朝着相反方向,似乎想着“还是算了”。这如同人们人生中常常面临的两种抉择,这种矛盾感同样充斥在八大山人的心中。人在怪石前,左右抉择何其艰难。跃过了怪石,便直奔金城,或者转身朝向一个安逸的密林。看到这里,再联想八大山人的生平经历,似乎也能明了其中意义。

第三段画的是深山高林。笔墨极为抽象,只用极为概括的线条勾勒出了山林的形态,浓墨、淡墨肆意染出一种迷幻的山林效果。这与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林表现完全是两种路子。八大山人已经完全摒弃了“形似”的部分,追逐的是心中的山林。山的下方似有荷叶丛生,中间的小鱼正朝着荷叶深处游去,去寻一个幽闭之地,不再关心世事。左上方有题诗一首:“三万六千顷,毕竟有鱼行。到此一黄颊,海绵冷上笙。”前两句形容的是浩渺无际的大海,有鱼儿自由自在地畅游其中。天大地大,生命原本是自由的,就像一条鱼在浩瀚的海洋中,无拘束、任逍遥。“到此一黄颊,海绵冷上笙”,诗意一转,一条小鱼在这云山云海之中,却显得如此孤寂无助。前两句说的是八大山人心中的生命愿景,后两句则是现实的生命际遇,体现在图画中,便是高山、密林与幽荷所构筑的一个大宇宙。生命在其间看似自由、无拘无束,却时时因为自己不随波逐流而感到无助和孤独。每个平凡的“黄颊”都应该是独立且有趣的,然而在这混沌的宇宙中,平凡终归平凡,有趣终归无趣。两条鱼在这混沌之中,似在水中游,又似在云中飞。游往何处?飞往何处?谁又能说得清楚明了?

他57岁时画了一幅《古梅图》,画面中有这样一棵古梅:树根外露,主干空裂,树顶光秃蟠屈,疏枝下垂,瘦硬如铁,枝上数朵梅花用浓淡相间的墨色点成,形象挺拔古怪,虽然根不着土,但是却显示出顽强的抵抗力和生命力。画的上方先后题了三首诗,其中有这些诗句值得人们注意:第一首里“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的诗句正是作者驱逐鞑虏、还我山河愿望的表露;在第二首的“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的诗句里,思肖是画梅专家,采薇指的是不食周粟的商代故臣伯夷和叔齐采薇首阳山的故事,这里体现了画家怀念故国、效仿古人而不能的矛盾心理;第三首的“苦泪交千点”则使人们想到作者悲痛欲绝、泪流满面的情景。八大山人作这幅画的时间已经是康熙二十一年了,这时明代灭亡将近四十年了,他虽然有反清复明之志,但是看到清朝的统治日益巩固,希望破灭的绝望和痛苦在他的内心交织,欲罢不能。作品笔墨简练,加上作者所题的诗,诗画合璧,充分体现了元代以来文人充满趣味的绘画风格特点,可谓笔笔含情、句句噙泪。

二、寄情于笔墨

八大山人热衷于画墨荷,他在《河上花歌》中写道,“实相无相一颗莲花子,吁嗟世界莲花里”,从中大概可以判断八大山人通过莲的形象来看世界的实相和无相。在一幅荷花册页中,八大山人写道,“一见莲子心,莲花有根柢,若耶擘莲蓬,画里郎君子”。莲花代表着清凉的智慧与清净的功德,八大山人自然懂得与莲花相伴以观心。《墨荷图》中“八大山人”签名下面有一枚“八还”朱文印章,“八还”源自《楞严经》。八还小印被大量使用于其晚年的作品之中。通过《楞严经》中的“八还”之意,可以对八大山人的“八还”进行基本的解读,即追逐清凉无尘,向往光明之境。在《河上花图》卷这幅人生寓言式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八大山人人生中的四个阶段,而在最后一个阶段,即其晚年时期,八大山人显然已经放下尘世的羁绊,专注于绘画,或者专注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光明,此時绘画真正达到了不为悦目、只为悦心的境界。《墨荷图》纵185 cm,横91 cm,画面中有一巨石,巨石旁边有一丛荷叶,荷叶下部又有若干小石头,墨色稍淡,用笔虽纵,但是可以看出八大山人在绘制这幅作品时,心境上也是平和的。画面的下方看不出水的痕迹,荷叶的基底部分与石块的基底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大致可以看出这是一处稍显干涸的荷塘。当然,这也是八大山人绘画的一个特征,即将空间抽象化,不作具象表现,给人一种超越空间的幻灭感。在八大山人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脱离具体空间的表现手法。例如《鱼》,画中的鱼仿佛游弋在水中,又仿佛翱翔在空中。话剧舞台上的背景效果是极其戏剧化的,完全服务于舞台内容,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同样具有这种视觉效果。再看画面下方,两块石头如同一扇门,将外面荷塘的世界与一个神秘位置的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在白石头上皴擦几笔淡墨,效果仿佛那个神秘位置的世界里隐隐约约中呈现出来的幻想,墨荷的茎干用篆书的圆润线条来画,将荷茎的挺拔气质生动地表现出来,荷叶的表现有抽象有具象、有浅有深,虽然总体上运用了淡墨,但依旧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层次感,中间显然是一大片残破的荷叶,但是这不妨碍荷叶本身所展现的生命力以及残而不屈的品质,这就如同八大山人晚年对自己人生的态度,虽然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磨难,但是依旧坚强,与命运倔强地抗争着,而他抗争的方式就是选择放下尘世,在艺术的世界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在一片墨荷叶中,几朵莲花或盛开或半开地藏在大片的荷叶中间,就像世间每个人所处的状态,有的面临着江湖的风波,选择将自己藏在一个安全的角落;有的极力想要走出重重困境,寻找向上的生存空间;有的则安于现状,享受眼下不变的状态,而八大山人显然是另外一种。一朵硕大的荷花高傲地伸展着自己的“头颅”,冲出荷叶,傲立于天地之间,洁净的荷花花瓣似乎在阳光下散发着熠熠的光芒。荷花的茎干并不会因为荷花的重量而有所曲折,世界的一切都在荷花的俯视之下。这朵荷花没有依靠,孤零零地立在风雨阳光中,立在天地宇宙中,使人很容易想到,这大概是在说八大山人自己。荷花的背景空白无一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本就是无一物而来,又无一物而走,人生而孤独,这大概也是生命的本质。巨石上蔓延着一些花卉,它们相互依偎,紧靠大石,一簇簇、一丛丛盘踞在一个狭小局促的空间里,这种局促与荷花的自由形成了强烈对比,人们的视线不自觉地会在荷花上停留。孤立存在的荷花与攀附于巨石的花卉,象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以及两种不同的生命态度。世人多为攀附巨石的花叶,而八大山人是那孤零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一朵荷花,这是一朵圣洁的荷花,一朵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不被环境所束缚的荷花,画里“郎君子”说的正是八大山人自己。八大山人通过绘画、题诗、篆刻等艺术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美学,但是这些并不是有意而发的,绘画也好、篆刻也罢,都是随心而发的。从19岁开始,八大山人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生命状态,这段时间的八大山人是孤独苦闷的,在生活中他也处处感受到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悲凉,也许八大山人天生就是一个内心敏感而脆弱的人。其生命的下一段旅程始于四处云游作画,在这一时期八大山人创作了大量随心而发的作品,这是八大山人对“随意而往,触物即成”智慧的践行,他的绘画也做到如此。人们所看到的八大山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并非人们传统认知上的古典山水,花鸟也非传统意义上的花鸟,一山一水、一花一鸟,无不是“心知所见”的呈现。从朱耷到八大山人的转变是从他60岁开始的,过去的朱耷害怕孤独,现在的八大山人则乐在孤独中,那些孤独的鸟儿、孤独的足迹、孤独的鱼,无不是八大山人生命的真实写照。

三、结语

八大山人的创作与徐渭的创作有共通之处,他们都不做太多的算计,其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古拙或者怪异的感觉。一如陈洪绶的作品,有一种对古典艺术时代所形成模式的“背叛”,他们当然不是真正的“背叛”,而是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融入作品。《墨荷图》中孤傲挺立的荷花是八大山人,也是繁杂的世界里每个生来孤独的人们,无不如同这朵莲花一般无依无靠地存在于这个世界,若干年之后,无不是荷塘淤泥中的一抹。八大山人曾提出“画者东西影”的观点,他对世界的看法不是具象的,而是抽象的,是一抹影子。因此其作品中的荷花、荷叶或者鱼鸟,常常给人一种幻灭感,这些如同幻影一般的物像在经验之外的时空中,被八大山人重新进行了架构,这种对图像进行解构又架构的方式给观者带来一种陌生感,但是没有人会认为他画的不是荷花、荷叶,不是鱼鸟,是因为八大山人心中的荷花、荷叶、鱼鸟曾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出现过。有所依靠便有了羁绊,有了羁绊便无法随意而往,知道自己生无所依的八大山人,便可以做到随意而往。人们常常会觉得不自由,是因为有太多的羁绊,如家庭的羁绊、情感的羁绊、事业的羁绊,甚至是梦想的羁绊。《小王子》里有一句话,“如果你想要与别人制造羁绊,就得承受流泪的风险”。因为有了太多的羁绊,面对内心的呼唤,人们只能无奈地躲在荷叶底下“流泪”。孤独未必是不好的,孤独同样也可以很美。八大山人为人们呈现的绘画作品有一种静穆的美感,想必是其内心的孤独使然。因为孤独,其绘画作品充满了生命张力以及超脱之美,也因为孤独,人们在八大山人的绘画中读懂了自己。千山万水的风景,不及心中那朵孤独的荷花身影,姹紫嫣红的物象,不及心中那抹孤独的墨色。

参考文献:

[1]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30-138.

[2]杨彦霞.八大山人艺术风格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八大山人笔墨
建构八大山人研究的知识谱系
——评朱良志先生《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清·八大山人《湖山泛舟图》
笔墨童年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禅宗美学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