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探析

2023-03-21 17:42吕光辉山东钢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6期
关键词:承兑汇票票据金融机构

吕光辉 山东钢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票据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越发突显,无论是在便利企业支付结算、融资等方面,还是在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方面,票据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票据市场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票据已逐渐取代了纸质票据成为票据市场的主流,并且目前电子票据的交易量在票据市场总交易量中已占绝对优势,因而,本文所指票据主要是电子商业汇票。

一、票据业务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票据融资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良性发展,国内许多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尤其是行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近年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发展道路上,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家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难题,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中小微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相比银行贷款等传统的融资方式,票据融资以方便、快捷、效率高等优势可以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电子票据已占据票据市场的主体,电子票据交易量已超过票据市场总交易量的九成。票据的电子化有效地降低了票据风险,避免了纸质票据交易中“假票”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使票据的流通转让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票据承兑业务能够便利企业支付结算,企业签发票据通过银行进行承兑,将自己通过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交给供货商进行货款结算,通过此种方式进行货款结算可以使企业达到延期付款的效果,从而减少购货企业的资金占用,缓解购货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相比贷款等融资方式,票据承兑业务的审批时间更短,审批手续更简单,银行所要求的担保条件也更宽松。而对于接收票据的供货商而言,由于其要在未来某一时间才能够真正得到货款,因而在以票据进行结算的方式下,供货商可以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来降低或是取消对购货企业的折扣等优惠。另外,相比其他融资方式,票据融资的门槛低,能够覆盖到中小微企业,不会将中小微企业拒之门外,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相比发债融资,许多大型企业具备发债的资质,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而通常发债的门槛较高,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不具备发债资质,无法通过发债融资;相比上市进行股权融资,因公司上市条件严格,中小微企业很难达到上市要求,更无法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来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

另一方面,相比银行贷款,票据融资成本更低,可以缓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票据贴现的贴现率要低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利率,因而企业融资时应更多地选择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进行融资。同时,企业在商业银行签发银承票据对外支付,通过减少资金占用可以有效降低自身所承担的资金成本,相比通过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融资可以进一步降低财务费用。另外,若企业通过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通道发行金融产品进行融资,那么融资成本中除了产品自身的利率之外必定会包含通道费用,因而企业通过该方式进行融资的成本通常要高于通过票据进行融资的成本,并且通过通道业务融资还会面临监管部门对投资者认购的限制。

(二)票据再贴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再贴现是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央行通过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向并调节票据再贴现总规模以此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配合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对能够进行再贴现的票据的种类进行规定,从而引导金融机构对贴现票据的选择,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投向,通过再贴现的导向作用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例如:通过规定金融机构申请再贴现的票据中涉农、小微企业的票据的占比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信贷资金重点流向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二是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再贴现业务的规模,从而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向实体企业传递货币政策意图,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通过规定申请再贴现的票据贴现时的利率不能高于某一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再贴现要求的票据实行优惠的贴现利率,将再贴现政策的低利率传递给贴现企业,让贴现企业真正受益,真正得到扶持。

二、票据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将票据贴现归为信贷类产品,与贷款共同占用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额度,约束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当前,票据贴现业务属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类业务,具有信贷属性,与银行贷款共同占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因而在信贷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贴现与贷款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经济繁荣时,企业对未来的经济预期较好,从而会使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增加,由于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利率高于贴现的利率,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增加贷款的规模而减少贴现的规模,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是既定的,所以这会导致贷款规模对贴现规模产生“挤出效应”,约束了贴现业务的发展,从而不利于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使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因而,贴现与贷款共同占用信贷规模的规定不利于票据业务服务实体经济。

(二)票据的“非标准化”属性影响其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

目前,我国的票据属于“非标准化”产品,若其不能实现标准化,则会面临投资者范围变窄等问题。当票据的投资者减少时,就会影响进入票据市场的资金量,从而会使票据交易量、签发量等减少,使票据市场出现萎缩,最终影响企业通过票据业务进行融资。

(三)受监管政策影响大

由于票据市场一直与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相对独立,是一个相对独立并且封闭的市场,因而在风险发生时就难以通过与其他货币市场子市场之间的协调联通进行风险防御,所以导致了票据规模受监管政策的影响较大,影响了票据融资作用的发挥,并最终影响票据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

(四)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当前商业银行盲目扩大同业业务规模,包括票据二级市场业务等,通过多层嵌套等方式逃避监管,导致金融同业业务严重泡沫化。但随着后续相应监管政策的出台,会使票据市场逐渐脱虚向实。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以利润为王”的考核制度使得其会过分发展高收益的融资产品而忽视低收益的票据类融资产品,从而会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不利于票据服务实体经济。

(五)票据相关的各类风险仍未彻底消除

虽然上海票交所的建立和票据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票据市场的各类风险,但目前票据相关风险并未完全根除。首先,票据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仍然存在,需持续关注,例如:包商银行票据违约案件、重庆力帆财务公司票据逾期案件等均暴露出票据的信用风险、违约风险等问题,票据风险案件的发生,使中小金融机构承兑的票据的市场认可度大幅下降,影响了票据的流通性,并对票据市场的整体信用水平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因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融资功能等各项功能均是基于票据的信用而存在的,一旦票据失去了信用的土壤就会失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最终会走向灭亡。其次,假票、克隆票等票据案件由于票据的电子化而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外部人员与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勾结,通过票据联手诈骗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层出不穷,因而要特别重视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相关风险。最后,对票据的市场风险等票据风险仍要进一步关注。

三、发挥票据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票据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各类企业积极使用票据进行融资

票据融资相比其他融资方式具有融资成本低、安全高效、条件宽松等优势,是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我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由于对票据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票据的认知不足,目前仍然依靠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无形中增加了自身的融资成本,降低了融资效率。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继续扩大票据的宣传范围,进一步加强对票据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的宣传力度,深入企业进行票据使用的调研和宣传推广,给予企业财务人员一定的票据知识培训,增强企业在票据方面的法律认知,从而能够使企业有效规避票据使用过程中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相关风险,同时使企业按照正规渠道合法合规地进行票据流转。

(二)将票据贴现规模从信贷规模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管理

目前,票据贴现和贷款共同占用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即金融监管中将票据贴现视为贷款管理,这导致了在信贷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票据贴现和贷款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利率要高于票据贴现的利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利润的驱使下会扩大贷款的规模而减小贴现的规模,将票据贴现作为贷款的补充,不利于票据业务的发展。

但实际上,票据贴现与贷款之间存在本质区别。首先,贷款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反映的是二者之间的一种借贷关系,而票据贴现是贴现申请人即票据的持票人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票据买卖行为,持票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卖出票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买入票据并让渡资金,反映的是二者之间的一种买卖关系。其次,从法律角度看,贷款体现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借款企业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而票据贴现体现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票据承兑人之间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贴现申请人只负担保责任,即担保所贴现票据到期付款。最后,贴现与贷款在到期时的还款来源不同。贷款到期时借款人承担第一还款责任,担保人次之;贴现到期时票据承兑人承担第一还款责任,是票据的主债务人,票据承兑人实际是该票据的担保人,而贴现申请人与其他的票据背书人一样是票据的次债务人。基于此,建议应将票据贴现从信贷规模中分离出来,对票据贴现规模进行单独管理,从而能够还原票据贴现的本质,同时能够消除信贷规模既定条件下贷款和贴现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再者,能够避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腾挪贴现资产调节信贷规模使信贷规模的计量失真的情况出现。最终使票据业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持续推进票据业务创新

通过推动票据创新,进一步促进票据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一是要注意将票据创新与我国的宏观政策和战略方针相结合,比如: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方针进行跨境票据业务创新,促进贸易发展,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结合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推动与绿色金融相关的票据创新,推动我国绿色产业的票据化,以此促进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二是要进一步促进“标准化票据”的发展。2019年包商银行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面临较大压力,基于此,上海票交所创设了“标准化票据”,促进了票据由非标准化向标准化的转变。票据的标准化弥补了票据作为非标准化产品的缺点,同时标准化票据可在票交所和银行间市场两个市场流通,可以作为这两个市场联接的桥梁。三是加大“贴现通”、“票付通”等票据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票据融资和结算效率,使票据能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充分发挥再贴现的引导作用,对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的票据贴现实行优惠利率

央行应明确再贴现票据的条件和标准,适时调整再贴现利率,将再贴现政策的政策意图传递给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票据再贴现的引导作用,引导具备票据贴现业务资质的金融机构针对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制定优惠的票据贴现利率,使贴现利率向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倾斜,引导贴现资金流向实体企业,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积极推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

商业承兑汇票签发方便,由企业直接承兑,不需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相比银行承兑汇票能够为企业省去承兑手续费等费用,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同时也避开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流程,提高了票据签发效率,便利了企业通过票据进行融资和支付结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在承兑能力范围内自主签发商业承兑汇票。

为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商业承兑汇票的良性发展,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银行要担负起管理企业出票行为的责任,必须确保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是建立在真实贸易背景的基础上。同时,监管部门应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商业银行履行该项义务,充分发挥出商业银行的作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商票信用低的问题,从而促进商票的发展,使商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此外,央行可充分运用再贴现政策支持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央行可优先对符合条件的商业承兑汇票进行再贴现,对其进行定向支持,通过提供优惠的再贴现利率,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力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承兑汇票票据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银行承兑汇票资金成本问题及其变现探讨
浅论降低承兑汇票损失率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加强企业银行承兑汇票的内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