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

2023-03-21 18:17
考试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核心素养

林 媛

近年来,小学语文的教学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第一,新统编版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占比。这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语文教学回归汉语言学习的本质。因为古诗文所使用的语言最接近汉文字的本源、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化特征。二是突出语文教学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价值。因为古诗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学生了解、认知、认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材料和渠道。

第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理念,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明确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课改推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以及自2017年开始的核心素养教育主张,得以在课标中明确。这意味着语文教学真正由知识能力教育跨入了核心素养教育时代。

小学语文教师普遍、一贯重视古诗文教学,但传统的教学思想、模式、策略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些变化,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古诗文教学反思、改革势在必行,下文将结合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实践,就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古诗文教学进行探讨。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古诗文教学现状

(一)缺少整体素养指向

古诗文具有形、韵、意、境等多个角度的审美特质,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需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引领。而古诗文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们一般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是,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是一贯重视审美和文化教育的。但是课标明确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而不仅是审美和文化,作为教材中大占比内容,显然不应仅承担部分核心素养教育任务。而显然,当前的小学古诗文教学偏重审美和文化教育,而缺少对学生语言运用、创造、思维方面的有意识培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认为古诗文所学内容是古汉语,在当今只有艺术、文化价值而没有实际运用价值,学生既不使用“之乎者也”进行交流,也不创作古体诗文习作。且古诗文理解难度较大,用于训练学生思维不如现代文更方便操作。因而,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实际放弃或弱化了对学生语言运用、创造表达、思维品质等素养的培养。

(二)教师没有大概念意识

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基于知识、技能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品质。就古诗文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体、宏观的角度去学习认知,系统地领悟古诗文的概念、魅力以及其运用价值。因而,在教学中应该是带领学生将多篇文本整合起来学习认知,使之从更高层次去把握古诗文。比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诗似乎没有相关性,但放到一起时,就会发现这两句诗用不同的“境”构建了相似的“意”,即,无论是告祭还是把他乡作故乡,其实都是构建了“家国情怀”这个意境。“意境”“家国情怀”就是两句诗统合在更高层次的“大概念”。可以看出,只有将多篇文本放在一起时,学生才能准确理解什么是古诗文的意境、什么是家国情怀。但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篇为单位逐篇、逐句去教授的,缺少大概念教学意识,学生很难从更高层次整体、系统把握诗文。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认为古诗文难懂,必须是逐字、逐篇地去“抠”。这造成学生思维纠结于单篇和文字,发展视野狭窄。

(三)应试教育思想依旧

每名教师都知道当前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核心素养,但在古诗文的实际教学中,这种清晰的目标认知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教学的实践行为。在教授现代文时,教师会将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而当教授古诗文时,一些教师会将目标定位在古诗文的理解和机械记忆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检测题,无论是填空还是选择,大多是记忆型考核,很少出现阅读理解或材料写作类试题。这给了教师一个错误导向:古诗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背记原文、翻译及内涵。这样,虽然教师头脑中有核心素养教育意识,但实际上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了应对考试上。

(四)策略教条不重生成

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不是外源的知识、信息。这决定了核心素养教育在策略上必须遵循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亲自参与、经历学习的过程为教学路径。比如学习《自相矛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其人弗能应也’的尴尬?”学生围绕问题亲自经历了思考,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而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不能把事物的特征绝对化”的观点,学生一听、一记,只能说是获得了知识,但并不能保证其认同和理解了这个观点,其思维能力显然也不会得到有效训练。所以,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古诗文教学,必须是学为中心和具有生成性的。

但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非常弱,在策略上,基本都是灌输、诵读、背默,缺少素养的生成性。原因有二:第一,目标定位决定了教学策略,既然教师将目标定位在了记忆上,那么硬性灌输和强化记忆的方法当然是最好的;第二,小学生独立解读古诗文要比解读现代文难得多,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因此,教师就放弃了“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思想,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策略。

二、高段小学生古诗文学习学情分析

(一)语言表达进入瓶颈期

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状态看,较普遍地表现为听、读能力发展优于说、写,特别是写作能力发展明显弱于其他几项。按课标对写作的学段发展要求描述,在高学段,学生的写作表达应跳出立意准确、文从字顺、结构合理的初级层次,进行有艺术性、创新性的表达。但实际上,高段学生的习作水平大多处于中段水平停步不前,仅限于结构合理、文字表达通顺,艺术性较低,缺少灵性和创意。出现这种现象,其实与古诗文教学低效有很大的相关性。学生不会灵动地使用成语,不善于使用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技法,不会借用古诗文进行渲染。原因是教师没有将古诗文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没有引导学生将古诗文所学迁移到表达上去。因为习作训练以现代文体为主,教师认为古诗文与写作没有相关性,读写结合主要是现代文阅读与写作的整合。

(二)学习情感态度偏消极

素养培养需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这就对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有了较高要求。而高段学生与中低段学生在学习情感态度方面有一定差异。中低段学生对师长有较高的心理依赖和信任度,教师采用一些趣味学习方法,很容易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即便是生硬要求,大多数学生也会无条件、无抵触地遵照执行。而高段学生则不同,他们已经接近或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出现,有了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意识。但他们和中低段学生一样因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也很难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不理解学习成长的意义,所以,他们对学习成长的独立判断又往往是模糊或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古诗文的学习难度大于现代文,再加上一些教师采用生硬、机械、枯燥的教学策略,不少高段学生对学习古诗文表现出消极的情感态度,这严重影响了学为中心思想下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识能力进入新阶段

高段学生虽然仍然处于小学阶段,但其实除了生理、心理上已经与中低段学生有了明显区别外,在学识、能力方面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阶段。在学识上: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增加,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阅历、情感体验;语言能力也基本完成了初级积累,识字量、知识储备量已经能满足其日常无障碍的自主阅读、理解以及表达。在能力上:不仅有独立思维意识,而且有了较好的独立思维能力。虽仍然习惯于感性、直观认知,但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明显强于中低段学生。此外,交流意识、协作能力比较强,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些学识和能力条件,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古诗文学习提供了支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文教学建议

(一)以大单元思维结构教学

要想使古诗文教学跳出对具体文字解、译的纠结,将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培养,教师首先应从宏观上对教学的结构进行调整。虽然古诗文教学不可能脱离对字、词、义的解析和把握,但要把解译诗文视为一种实现素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而不是主体内容和目标。在教学思维上,要聚集大概念,从整合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带领学生系统、综合地去学习和理解古诗文,而不是纠结于单篇,甚至是每一个文字。教学结构在内容上不以单篇文本为单元,而是以一类相似或同主题文本为一组材料,在“大单元”思想下去整体布局。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依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概念及分类去组织实施——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基本没有议论、说明、书信等类别,而是以抒情、叙事类为主,因而多不对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可根据具体文本特征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或“跨学科学习”等任务群为结构去组织教学。

比如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古文时,教师将《田忌赛马》(注:教材中是白话文,可带领学生阅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相应原文)、《两小儿辩日》等一组具有明显思辨特征的古文整合在一起,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为结构去组织教学。带领学生思辨“为什么卖矛盾的人会自相矛盾”“田忌赛马的原理是什么”“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质疑怎样解释”,从而从不同角度切入,集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探究精神。

再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将《山中送别》(王维)、《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赠汪伦》(李白)等诗歌整合为一个内容单元,以“情景交融话送别”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品读,使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在“黄鹤楼、山中、芙蓉楼、渭城、桃花潭”不同场景下送别不同的友人,相同或相似的真挚友情。在多个文本支撑下,使学生深刻领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高超表达技巧。既能深度培养学生珍视友情的思想情感,又能促进学生对诗歌意境及一类相似表达技巧的把握。

(二)以核心素养统领教学方向

以大单元思维结构教学,主要是指从内容角度对古诗文教学的掌握,使教学跳出单篇及文字的拘束,从大概念视野上照应核心素养目标。但在具体教学实践操作中,内容并不一定能保证教学真实地指向核心素养。可能的错误是:带领学生在新的主题单元或要素单元结构下,进行诗文的逐字逐句解读,仍然回归单纯的语言学习。或者,仅是因为古诗文具有明显的审美、传统文化元素而使教学仅关注到了学生审美、文化相关素养的培养。

要想古诗文教学像现代文教学一样真实地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强化并坚定核心素养教育观,切实以核心素养统领教学方向。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除了审美、传统文化之外,应注意将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从而保证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使自身核心素养得到尽可能综合、全面、均衡的发展。

比如带领学生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时,教师设计几个教学环节:第一,带领学生理解诗文中的内容概念,如“稚子——幼小的儿童”“金盆——金属做的盆,区别金并不是指黄金,而是指金属”“钲、磬——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玻璃——是指一种玉石,而不是现代意义的玻璃”等。第二,基于诗歌内容,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如“古代的金属器具以铜质为多,铁器较少且多用于制作不太精巧的器具,更没有不锈钢材料。所以,金盆脱冰的时候,其实也会发出像乐器一样悦耳的声音”“我国传统崇尚玉石,赋予玉石以高洁的品格,所以诗歌中提到玉磬、玻璃等玉器,既形象表现了冰的音、形,又衬托出稚子纯正无邪的心灵”等。第三,向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大家进行探讨、提炼,“这首诗最突出的表达技巧是什么,重点从什么角度描写冰趣?(注:从声音角度构建冰趣)”。第四,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表达尝试,“请自选一种事物或事件,模仿诗歌从声音的角度描绘”。这样,教学过程关照了语言学习、内容解析、文化认知、思维训练、表达训练,通过学习使学生文化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创造等素养都得到有效训练发展。

(三)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既然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了核心素养,那么教学形式就必须遵循素养建构的规律,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参与性、生成性,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习,而不是教师单纯、直接地讲授、灌输。需要注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提供组织、支持、引导等服务。这主要是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条件,为其搭建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平台,二是要调动其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兴趣,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自觉、投入、专注。

比如在学习《伯牙鼓琴》时,教师这样组织教学:第一,在课前给学生安排探究任务,“结合音乐课所学知识并通过网络进行调查,说一说,中国古代、现代有哪些民族传统乐器?你认为哪些具有代表性?都说琴棋书画是君子需要掌握的技艺,那么,琴是指哪种乐器,是古筝、扬琴、琵琶、吉他还是古琴?”第二,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古琴乐曲,带领学生欣赏并表达,“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思想观念?”第三,将学生分组,安排大家自选材料亲手制作“古琴”,并进行音乐表演比赛,比一比,哪个组制作的乐器最好,哪个组“古琴”演奏出来的声音好听、能表现。这次学习活动,用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体验、思考,用手工制作、表演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音乐(器乐知识、音乐鉴赏)、科学(声音知识、手工制作)课程整合,进行跨学科学习,既有效驱动了学生的积极学习,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平台、导引了方向。

(四)组织指导方法科学多样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教学。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管理、组织、指导等服务,而且要注意组织指导方法的科学和多样。科学,是指组织指导方法要符合学习对象的特质、素养的生成规律,对学生理解、领悟文本,以及生成、发展素养具有辅助作用;多样,一方面是为了对应不同学习对象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习过程的枯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基于古诗文的特征、素养培养规律以及学生心理等,建议教师特别关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合作探究。合作可以整合学生的思维、经验、学识,提升学生探究、思考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合作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交流表达素养的重要且有效途径。而且,合作学习因为氛围开放、过程活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二,创设情境。古诗文,尤其是古诗特别讲究意境,把握意境是学生把握诗歌艺术魅力、领悟思想内涵的关键。而诗文的意境通常比较含蕴,再加上学生缺少历史认知和生活经验,对诗文中的有些景象并不了解。因而,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文义或把握意境,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比如学习李贺的《马诗》,大多数学生没有见到过北国大漠风光,也没见过战马嘶鸣、万马奔腾的景象,是很难理解诗歌意境的。这时,教师就可给学生播放大漠风光、万马奔腾的相关照片、影视,通过这个情境帮助学生快速理解。

第三,读写结合。古诗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可以读写结合,而且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对促进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具有积极价值,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带领学生突破表达能力瓶颈而言,古诗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注意,古诗文的读写结合与现代文的读写结合在方式上有区别,一般不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模仿撰写文言文或创作近体诗,而是引导学生模仿诗文意境的创建方法,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物)、对仗等修辞技法,或是尝试在习作中引用典故或诗文以提升作文的艺术性。如在学习了《石灰吟》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坚毅的品质”“高洁的思想”为主题创作习作,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习作主题在文中直接引用“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或“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再如学习了《江南春》后,组织学生写一篇写景物的习作,要求学生在文中有意使用类似于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样的对仗工整又有韵律的描写技法。通过此类的训练,可以有效、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水平及审美创造素养。

四、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小学语文教学真正跨入了素养教育时代。古诗文作为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一贯得到教师们的重视,但在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下,一些传统教学思想、模式以及策略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需要。对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当前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教学主要存在缺少整体素养指向、教师没有大概念意识、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存在、策略教学缺少生成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素养培养规律、学生学情等,建议小学语文高段古诗文教学在教学结构、目标导向、学习主体及指导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建议关注以大单元思维结构教学、以核心素养统领教学方向、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以及组织指导方法科学多样等策略。

猜你喜欢
古诗文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