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构建与实施:智慧的游戏,快乐中的成长

2023-03-21 18:17
考试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园游戏

郑 春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仅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幼儿能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为幼儿构建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幼儿可以保持童真,获得快乐的童年。课程游戏化的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以往的幼儿园教育存在的不足,让幼儿借助游戏的方式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极大帮助。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主要特点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课程教育活动,让幼儿能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充分调动幼儿本身的思维,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促进幼儿的成长。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幼儿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游戏过程都需要幼儿参与下来,然后顺利地完成游戏。如果幼儿在整个课程游戏化中都处于被动的状态,那么游戏效果是很难保证的。幼儿是十分单纯的,他们的行为就可以直接表现出其观点、想法,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中,要保持弹性,从而契合不同性格幼儿的游戏需求。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构建及实施中,还要保持良好的开放性。与过去的幼儿园封闭式课程教育相比较,在课程游戏化设计上要充分关注游戏过程,不能将注意力只放在游戏结果上。课程游戏化建设中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而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助力,推进着幼儿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发展,幼儿可以结合自身的特性、认知来完成游戏活动。设计开放性的课程游戏,更容易与幼儿的天性结合,能显著促进幼儿的能力提升。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设置,能让幼儿的情感、人格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借助游戏,幼儿能更好地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幼儿教师也可以结合游戏来协调幼儿遇到的各种冲突,减少幼儿不良情绪的出现。实践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承受与幼儿阶段的经历有很大关联,并且还会随着幼儿的成长而放大,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引领幼儿保持健康的情感是很重要的。课程游戏化的设置与构建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需求,教师通过趣味、多元的游戏开展,能充分激活幼儿的内在快乐感,对幼儿的成长有很多帮助。

同时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还能推动幼儿的社会属性发展。人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特征,很多行为都应该符合社会特性,在幼儿园教育中,如果能帮助幼儿快速地增强社会属性,对幼儿的成长会起到良好的助力。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构建实施中,游戏活动需要幼儿独立完成,或者是借助团队力量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会逐步掌握相应的知识,并且也会掌握相应的与人合作能力,这对幼儿的社会属性发展十分有利。并且在课程游戏化中,幼儿需要按照相应的规则来完成游戏,促进了幼儿本身的规则意识发展,对幼儿今后法治观念形成有良好益处。

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在功利思想影响下,会出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情况,教师给幼儿所讲的知识都是幼儿难以理解的,这也造成了幼儿不愿意学习的情况。在幼儿园教育中,如果教师采取的教育方式与小学的授课方式一样,就会造成幼儿十分排斥学习,而幼儿与教师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互动交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力度逐步提升,这对学前教育改革也起到了良好助力。

从幼儿的身心特点看,其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不太成熟,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幼儿获取知识、技能的关键途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构建,可以指引幼儿更好地融入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课程游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强化幼儿的身体素质,让幼儿的身心处于愉悦的状态,改变了过去枯燥式的教育,幼儿能在游戏中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此外在课程游戏化中,幼儿还会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甚至有的游戏还需要幼儿做到与他人合作,整个过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都有良好帮助。可见做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构建实施策略

(一)将游戏融入课程教学中

从幼儿园教育的整体情况看,课程游戏化设置状况将会对幼儿本身的全面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还会对幼儿的学习态度、学习观念形成造成影响。对此在实践中,幼儿教师应根据结合幼儿本身的特点,从幼儿的认知入手,合理地将游戏融入课程中,实现课程教学与游戏的良好融合,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让幼儿可以通过完成游戏,对课程中的内容、知识有所认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及智力发展。

如幼儿教师指引幼儿学习自然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时,有的学生在动物种类探究中会扮演各种动物,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幼儿的特点,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小动物”的游戏,教师简单地将动物分成鸟类、鱼类、走兽类、家禽类等,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小动物,将动物的特征画在小卡片上,并将其贴在自己身上。随后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标签,尝试对各种小动物进行分类,教师在幼儿自主分类的基础上,适当地做出调整,让幼儿能对动物分类有初步认知。随后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布置特定的场景,如山丘、草原、沙漠、海洋、森林等,让每个“小动物”选择适合自身生存的区域。通过这样的游戏设置,可以让幼儿在掌握动物分类的基础上,充分培育幼儿的创新思维,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构建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能明显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二)设置多元游戏方式

在传统的幼儿园游戏设置活动中,游戏内容相对简单,很多幼儿会在玩的过程中感觉很无聊,逐步削弱了自身的游戏热情。同时在游戏活动中,还会出现幼儿与幼儿生活没有关联的状况,游戏内容不利于幼儿的智力、心理及品质发展。对此在今后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时,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度分析,结合幼儿的生活,挖掘素材,构建生活化的游戏内容,引领幼儿在游戏中强化自身的生活能力。如对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叠衣服、洗袜子、整理玩具及物品等活动;为了让幼儿能学会感恩父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由扮演“父母”的幼儿照顾其他幼儿,帮助他们穿衣,给他们喂饭等;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接力、趣味运动等,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育幼儿的团队观念。此外幼儿教师需要特别注重课程游戏的多样化、趣味化,带给幼儿新鲜感,让幼儿能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

(三)优化课程游戏化情境

在幼儿园教育实现课程游戏化时,还需要结合游戏需求,构建良好的情境,使得幼儿能在轻松、愉悦、温馨的环境下完成游戏探索。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理解幼儿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思维活跃的特点,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良好指引,在整个游戏实施期间,教师要做好与幼儿的交流工作,便于幼儿顺利地完成游戏。如幼儿教师引领学生开展美术活动时,可以先开展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幼儿比较喜欢的物体,然后用多媒体将幼儿喜欢的物体图片展现出来,带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让幼儿通过合作来创作美术作品,这样幼儿的积极性会得到明显提升。

幼儿教师在课程教育中,要尽可能少讲解知识,教师长时间地讲知识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抗拒心理。幼儿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规划,给幼儿留出充足的时间游戏。在课程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趣味性的游戏,通过合理趣味的游戏,使得幼儿能产生好的游戏体验,增强教学趣味性。在平常幼儿教师要从多个层次对游戏进行规划,便于幼儿能更加顺利地开展游戏活动。如有的幼儿比较活泼好动,在就餐之前不愿意安静地坐下来,也有的幼儿不会正确地使用餐具,吃饭前洗完手还会再把手弄脏,对此教师就可以引领幼儿进行手指游戏,幼儿根据教师的节奏,做出相应的手指动作,在吃饭前,教师还能利用吃饭的儿歌,带领幼儿快速进入吃饭状态。幼儿吃完饭后,教师可以一起与幼儿进行散步,并在散步中与幼儿进行猜谜语游戏,或者是引导幼儿搭建小火车,开展火车运货的游戏,以此更好地指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让幼儿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

(四)优化课程游戏方案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中,教师要注重对课程游戏方案进行优化调整,要更加关注游戏本身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缩短集体讲解知识的时间,发挥出幼儿的主体作用,引领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能在自主游戏、合作游戏中实现各项能力提升。小组游戏是学前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之一,幼儿教师可以从幼儿本身的特点入手,合理地对幼儿分组,然后结合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游戏的方式、内容进行调整,让更多幼儿能参与到课程游戏中。幼儿教师在课程游戏中还要注重优化以往的区域活动,关注幼儿主体特征与区域活动之间的结合,便于幼儿能在区域活动中更好地展现自我,促进幼儿的成长。同时幼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设置多样化游戏主题活动,提高课程游戏的娱乐性、趣味性特性,便于幼儿能在课程游戏中实现提升。

幼儿是整个幼儿园教育的关键,幼儿在游戏中的感受、在游戏中的表现,都会对课程游戏化开展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幼儿教师在推进课程游戏化活动时,也需要对幼儿本身的游戏活动、游戏行为做出相对应的干预指引,记录幼儿的游戏状态,把控好幼儿的游戏情绪,并结合幼儿的游戏需求来调整游戏内容,引领幼儿在游戏中得到良好成长。课程游戏化实施中,教师属于游戏活动的参与设计者,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多元的游戏内容,便于幼儿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如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超市购物的游戏时,教师就可以为幼儿提前准备各种超市物品,如玩具、蔬菜、零食等,然后幼儿选择购买的物品,并由幼儿的喜好,扮演收银员、导购、消费者等不同的角色。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教师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向小“导购员”询问物品的位置、价格等,或者是让“导购员”给自己推荐物品;在结账的时候,还可以询问“收银员”超市能不能送货到家。面对各种问题,幼儿可能会出现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情况,教师通过逐步的交流,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尽可能回答出各种问题,而其他幼儿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发展,对幼儿的成长有良好帮助。

(五)改善课程游戏环境

环境会对幼儿园课程游戏的开展状况带来一定影响,幼儿在开展各种游戏时,教师不仅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对应的游戏材料,同时也要依据幼儿的游戏需求,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的游戏环境。首先幼儿园要做好外部游戏环境的优化活动,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丰富、全面的室外游戏空间,如自主游戏活动区域、器械游戏区域、攀岩区域等。在每个区域都设置不同的物品,如在自由游戏活动区域安排秋千、沙滩、滑梯等,在攀岩区设置攀爬架。其次幼儿教师还应该对内部教室环境进行优化,实现幼儿游戏区、生活区、学习区等之间的良好融合,打造独特的室内游戏环境,便于幼儿游戏活动的有序进行。此外幼儿教师还可以打造一些特色的区域,如剪纸区域、实验区域,让幼儿能开展综合性的活动,促进幼儿的良好成长。

对幼儿来说,游戏的趣味性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实践中应该结合幼儿的游戏需求,为幼儿创设特定的游戏氛围,引领幼儿在健康游戏环境下更加高效地开展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在平常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将游戏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中,带领幼儿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强化幼儿的游戏体验,促进幼儿的心智、想象能力发展。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关于各种小动物的游戏时,可以先给出幼儿一些关于动物的谜语,让幼儿根据谜语猜动物,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喜好,播放一些与动物相关的图片视频,通过多元的感官刺激,调动幼儿积极性。随后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游戏道具,如小猫头饰、小老鼠的卡片等,让幼儿开展小猫抓老鼠的游戏,每个“小猫”从老鼠卡片中抓老鼠,看看谁抓到的老鼠最多。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更好地对小动物有所了解,也会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今后参加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升。在实践教育中,幼儿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环境,让幼儿能在游戏中充分想象,与人交流、合作,实现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育。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前教育中,课程游戏化的构建与实施,能全面提高幼儿本身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并且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满足了幼儿的综合成长需求。对此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对课程游戏化有充分、全面的认知,结合幼儿的实际合理地设置游戏内容、游戏规则,让幼儿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幼儿园游戏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