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射线在诊断慢性胃扭转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23-03-22 02:47卜桐
人人健康 2023年2期
关键词:钡剂胃体胃窦

卜桐

(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近年来,胃扭转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临床针对急性胃扭转的诊断较为及时,能够得到及时诊疗。而慢性胃扭转患者则由于临床症状表现不显著,且临床主诉与胃溃疡较为类似,故临床常出现误诊及漏诊现象。由于发现时间不及时,治疗不及时,治疗后患者较易出现疾病反复发作,胃部反复疼痛的现象,患者的主诉及腹部初诊较难对患者的原发病因予以定性,而借助X 线诊断则能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1]。为探讨X 射线在诊断慢性胃扭转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不同类型胃扭转的影像学成像特点,特选取本院治疗的慢性胃扭转患者30 例开展临床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于本院接受X线检查,且经胃肠钡餐造影检查确诊的慢性胃扭转患者共计30 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做回顾性分析。30 例患者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18~72岁,平均(39.35±3.16)岁。对患者入院检查前的主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本次研究中的30 例患者中,2 例混合型胃扭转患者未出现腹痛症状。14 例患者在进餐时及进餐后出现上腹部憋胀及恶心,3例患者出现剧烈呕吐,4 例患者出现嗳气、打嗝,1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痛,14 例患者出现间歇且持续性的消化不良。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X 线检查方式,给予患者胸腹部行透视探查。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检查前需行钡剂造影,检查前服用浓度为0.3~0.5 克/毫升的硫酸钡混悬液及产气粉做预备;(2)检查时需从多角度获取患者的检查数据。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分别从正侧位、俯仰卧位及站立位多个不同角度获取影像学成片;(3)检查后的影像采集及处理。收集不同角度下的透视图像,综合研判患者的胃扭转程度、类型及扭转方向后,予以手法复位治疗。在复位治疗成功后,需要再次行X 线探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原发性胃部病变,从而为临床医师下一步诊疗提供明确方案。

2 结果

2.1X 线表现

30 例患者中,共含完全性扭转患者28 例,其中混合型2 例,网膜轴型4 例,器官轴型22 例。

2.2 复位治疗效果

2 例混合型患者均未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0.00%;4 例网膜轴型患者中,共复位成功2 例,复位成功率达50.00%;22 例器官轴型患者中,共复位成功20 例,复位成功率达90.91%。

3 讨论

3.1X 线诊断慢性胃扭转的必要性分析及鉴别诊断要点分析

急性胃扭转由于发病症状具有特异性,且影像学成像特点较为清晰,因此临床确诊急性胃扭转较为容易,且诊断准确,漏诊率低。但慢性胃扭转由于临床症状不显著,且已经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易与其他疾病症状相混淆[2]。因此易导致漏诊与误诊现象发生[3]。

首先,从解剖学角度来看,与胃部解剖学结构异常有关。在正常解剖学状态下,固定胃部的机体组织器官较为多样,包括胃膈韧带、胃结肠、脾胃、幽门及食管下端结构固定。而当上述结构发生异常时,例如韧带松弛、膈肌下垂、膈肌病变及胃底胃大弯及胃小弯活动程度较大,均为诱发该病产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目前尚未明确有关该病的确诊标准,但通过影像因素分析,能够发现胃扭转与患者自身罹患的胃部原发疾病有关,例如胃肠肿瘤、十二指肠溃疡、严重胃下垂、急慢性胃炎等。若要对本病予以针对性治疗,则需要首先在临床确诊后,根据胃部扭转位置的不同,寻找原发病因,予以早期手法复位治疗。

多数程度较轻的慢性胃扭转患者无需治疗,仅需静养胃即可自动复位。针对需要治疗干预的患者,仅有少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可借助胃镜复位或在透视支持下复位。具体复位要点:胃镜复位,在电子胃镜的支持下,借助充气法将胃镜前端缓慢地向前推进,根据旋转位置、回拉手法及推拉力度的不同,从而发挥出不同的复位效果。

X 线在慢性胃扭转复位诊断中的鉴别要点分析:若影像学成像见:(1)“瀑布型胃”。该形态的胃生理学结构异常,并无病理表现。成像特点为胃部贲门不下移,胃底高于胃窦,胃部下缘较为光滑,且并未出现胃小弯与胃大弯换位的形态特点。在临床鉴别中应防止混淆。(2)胃溃疡。慢性胃扭转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胃溃疡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病理状态下,患者均主诉存在嗳气、饱胀及上腹部不适。在钡剂检查时,可表现为黏膜聚集特点。但两者在黏膜聚集形态上具有细微的差别,胃扭转患者扭转处的胃黏膜状态可表现为黏膜的旋转与折叠。从整体形态上看,该类患者的胃可呈现“大虾状”,可作为鉴别两者的影像学形态依据之一[4]。而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状态则表现为黏膜放射性的特点,且在溃疡的中心点处,则表现为钡剂高度蓄积的状态,但患者的胃部空间结构及形态是正常的。

3.2 慢性胃扭转的X 线表现

3.2.1 完全性胃扭转。

混合型胃扭转的X 线表现:胃部整体形状卷曲,外观类似于囊状。胃部各结构解剖学位置:胃底位置较低,胃窦及胃体部位几乎与胃底处于同一水平线。整体上表现为胃小弯向下,胃大弯向上翻转的表现。相邻解剖学结构与胃的相互关系:(1)十二指肠球向下倒置状。胃腔内可见较多的气体,扭转的胃体部可见液体影,液体影横穿胃窦、胃体及胃底三部位;(2)翻转的胃体部与腹段食管延长段相互重叠,在两结构的交叉部分呈现出交叉状[5]。

网膜轴型胃扭转的X 线表现:胃体及胃窦部分向左侧抬高,抬高位置几乎与胃底部平行,而贲门位置则有所下降。本次研究病例中有1 例患者出现左隔膨升表现,胃部抬高情况较为显著,几乎与脊柱纵轴呈现平行状态。胃部各结构解剖学位置:胃大弯翻向于左隔下,胃小弯则位于外下侧。相邻解剖学结构与胃的相互关系:(1)胃黏膜呈十字交叉状,在不同的体位下照射,胃内的可见的平面影有所差异,于影像学成片中可见两个平面影;(2)在胃轴翻转的作用下,此时的十二指肠表现为倒置状态。在成像摄片的轻度斜位角度看,可见扭曲部位的胃窦与胃体部环绕为环状。环的内缘可见胃小弯,环的外缘可见胃大弯。

器官轴型胃扭转的X 线表现:胃可表现为“大虾状”。胃部各结构解剖学位置:胃小弯朝向于左下,胃大弯则向右上翻转。在成像摄片的正位像角度看,胃的凹面向下,胃的凸面向上。相邻解剖学结构与胃的相互关系:在器官轴的翻转作用下,可见十二指肠呈倒置状,倒置程度较高,解剖学位置从高到低概括为胃窦部>幽门管>十二指肠。在患者处于立位时,X线可分别在胃窦部及胃底部均所见双液平影[6]。

3.2.2 部分性胃扭转。

本研究纳入病例中,有1 例患者出现胃底部扭转。影像学成片结果显示,胃部整体形状,胃底部翻转程度最为显著,呈现出较为显著向右翻转的趋势。胃部各结构解剖学位置:胃体部近端小弯向下翻转,近端大弯向右上翻转。影像学检查成片显示,翻转最严重部位的胃体胃黏膜部位呈现出绞沙状特点。相邻解剖学结构与胃的相互关系:胃窦部位及十二指肠解剖学位置正常。从影像学摄片胃影的获取参数上来看,腹部翻转胃体部与腹段食管呈现出较差表现。翻转的胃底部成像时几乎不见液影,仅在胃底顶部见一较小的胃泡影。而成像中成像最为显著成像影则位于胃底扭转出近端临近的胃大弯处,此处的切迹影较为明显,可作为判定部分性胃扭转的影像学标志[7]。

在确诊慢性胃扭转的同时,若能对诱发胃扭转的病因予以明确,则能够为医师治疗提供充足的影像学资料,为后续治疗实施提供充足依据。本研究中在利用钡餐进行X 线检查的过程中,充分应到了多轴位检查方式,能够探查到不同角度下,胃黏膜的不同状态,从而为医师明确原发病类型提供第一手资料。再检查中多采用半充盈像、黏膜像进行多体轴观察。必要时可做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利于查出原发病。有关学者[8]研究显示,相较于利用钡剂造影,应用低张双对比剂造影在成像质量上可能更佳。利于对胃部更细小的病灶及胃部扭转情况予以明确,可根据患者胃部条件不同,选取更为适配的对比剂应用。钡剂检查为慢性胃扭转确诊的常用手段,也可将其用于诊断复位是否成功的依据。本研究患者在经过对症治疗后,利用体位改变(前驱弯腰),借助钡重力的方式,加之以利用手法推挤及深呼吸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胃复位的质量。随着优质医疗服务理念的不断推进,影像科医师不应仅仅将自身的工作职能局限在疾病的诊断方面,而应在未能对病变类型及病变特征的前提下,进行手法复位,促进胃部扭转恢复,减低扭转所带来的机体疼痛[9]。

4 小结

综上所述,X 线诊断能够有效辨别患者胃扭转的类型、程度及方向,为后续治疗提供清晰影像参考资料,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钡剂胃体胃窦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像与藏医四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钡剂灌肠筒的改进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2种钡剂灌肠方式在学龄前儿童便秘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小儿肠套叠钡剂灌肠整复临床分析
探讨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在胃窦变形中的应用
消化不良患者胃窦胃体内镜表现及病理对比研究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18例的钡剂灌肠X线检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