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高台地区两汉至魏晋墓葬出土木质文物病害特点及预防性保护策略

2023-03-22 07:06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博物馆甘肃张掖7343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2期
关键词:木器两汉高台

杨 雪(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博物馆,甘肃 张掖 734300)

甘肃高台是古丝绸之路商贸的必经之地,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蜂腰地带。汉武帝收复并经营河西至两汉至魏晋时期,高台先后被汉朝设置为酒泉郡管辖的表为郡。张骏主政前凉时升为建康郡,后于397年成为北凉割据的发源地,对于绿洲屯垦、社会经济发展、军事保障以及河西地区的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张骏主政前凉时将其列为建康郡。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高台地区在中原传统丧葬观念“事死如事生”的主导下,搭建起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多元文化因子相互交融、相互贯通,进而形成了历史文化遗存,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实质性表现,从最初的真人殉葬,到秦汉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和动物雕像。两汉至魏晋时期的木刻珍品出土于高台,成为研究两汉至魏晋时期高台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例证,这是明器作为符号性陪葬品出现的时期。

一、高台县出土木质文物病害情况及特点

高台县城属北温带干旱气候。夏热短,冬寒长,雨热同季。生长季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蒸发强度大,昼夜温差大,降水变率大、年际变化大,是我国传统的阳光增长期。四季天气多变,冷空气活动频繁,春季升温快,风力大,干旱少雨;夏季早晚凉爽,午后炎热,立夏时节依然干旱少雨,7月和8月雨水增多,局部容易出现暴雨或大暴雨;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初秋天气晴好,天气凉爽,容易出现中秋过后的寒潮;冬季阳光明媚,风少雪少,天寒地冻。因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气候在各地亦有天壤之别。平川的热量在黑河沿岸为全县之冠,年平均气温7.8~8.0 ℃,年降雨量70~124mm,无霜期149天,年蒸发量 1 923.4mm;北部合黎山区年平均气温6~7 ℃,南部铁路沿线年降雨量125~160mm,年蒸发量1 900~2 100mm,无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5~6 ℃,年降雨量161~215mm,年蒸发量1 900mm左右,无霜期130天,位于新坝镇元山子以南、上坝以北;由于上坝南部地势较高,热量条件最差,年平均气温3~5 ℃,无霜期120天左右,全县降雨量215~301mm,属高寒半干旱区气候,为全县之冠。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本县境内的木器出土后,均有明显的病害,如变形、干缩、裂隙、衰败等现象[1]。

甘肃发现的木器遗存与在湘鄂发现的饱水木器遗存有差异。甘肃木器遗存以河西地区出土为主,而河西地区的木器遗存则容易发生腐朽、断裂等问题。同时,由于该处遗存是在被盗墓后被发现,文物工作者在发掘时,这些文物因没有得到妥善保存,因为文物的年代比较久远,受到氧化、风化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糟朽、断裂、画面脱落等问题。

出土于高台的木器,以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器物为主。器物做工精良,造型别致,纹饰艺术韵味别具一格。其中版画反映了当时农耕、狩猎、采桑、旅行、歌舞、宴饮、宰杀等生产活动场景,以神话故事为主的彩绘图像砖画面惟妙惟肖,是典型的魏晋时期绘画风格,是对这一时期绘画的一种研究[2]。

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地下环境中,出土时环境突变,造成木器出土文物的病害多发,情况复杂。作为生物材料的木质文物,难免受到各方面的侵害,价值降低,甚至遭到毁灭性打击。木器是以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质材料。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会造成木纤维成分的严重降解,从而导致木器的颜色变深。此外,许多微生物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加速木纤维酸解的酸性物质(acid)。这些破坏是木器分解的不可逆过程,木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物,保护不当则会毁损。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不同种类的木器,成为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3]。

文物腐蚀损害是完全自发、长期进行的过程,降低文物损害速度,用技术手段抵御自然损害,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宗旨。了解这些损害文物的原因,然后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法,这是对文物进行科学有效保护的前提。北方地区出土的木器,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其病害研究调查相对较少,因此,在木器保护工作中,找到与现状相适应的研究调查方法,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4]。

图1 木辎车

图2 人俑

二、高台两汉至魏晋墓木俑的分类

从高台汉墓到魏晋墓共出土了65件陪葬俑。其中兽俑25尊,人俑40尊。尽管从统计资料上看,从两汉到魏晋时期的随葬俑出土数量并不庞大,但其中的人物俑和兽俑形态各异,为掌握两汉到魏晋时期高台地区的社会丧葬习俗,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考古类型学的分析研究。魏晋时期,在“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经济文化发展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人们选择像人一样的各种类型随葬俑,认为死者的日常生活是在幽冥世界里一种安稳成熟的丧葬礼俗制度。于是就有了侍从俑、文官俑、歌舞伎俑等,这些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死者物质生活得到保障,逐渐衍生出反映畜牧养殖的牛俑、马俑、猪俑等动物形象,以及代表信仰崇拜的猴、鱼、麒麟、虎、鸠等,以供人们在冥间生活之用。这些内容丰富的随葬俑代表了后辈对已故亲友从衣食住行到精神娱乐等各方面的考虑和关怀。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和研究,将为两汉至魏晋时期高台乃至河西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依据。目前,学界对随葬俑的命名和类别范围尚存分歧,为避免分类研究混淆,本文旨在对汉代至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木制人像和兽俑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以便对随葬俑的命名和类别范围进行研究。凌宇先生[5]在《楚地出土人俑研究》一书中提到利用人俑所应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职责,作为区分人俑身份的标准,并根据高台出土的陪葬俑的实际情况,借鉴前人对陪葬俑的分类进行研究。

三、高台木质文物保护修复工艺

(一)清洗灭菌

科学认识污染病害,通过现代化仪器分析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洗消处理。主要清洗消毒材料有蒸馏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消毒液、络合剂、硼砂等,主要用于清洁消毒。用蒸馏水或纯净水清洗大颗粒易清除的污物,难清除的选用表面活性剂或络合试剂,将表面及内部顽固性污物清除干净,然后用蒸馏水浸泡几次,漂洗干净。用硼酸、硼砂清洗后消毒处理,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将硼酸、硼砂消毒后漂洗至中性[6]。

(二)加固

采用壳聚糖、溶解性淀粉等,针对木器腐朽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在交联剂的作用下,使加固效果更好地提高。接近纤维素和木质素物质的壳聚糖和溶解性淀粉,使木器的机械强度在适度交联后得以加强,从而保证器物相对长久的保存。同时,这种配方与木制文物材质一致,即符合文物修复要求的材料,壳聚糖和溶解性淀粉都属于多糖类。文物修复主料有壳聚糖、溶解性淀粉、交联剂等。

制作一定浓度的壳聚糖和溶解性淀粉,在交联剂和催化剂作用下,以涂布、浸泡等方法对木器腐朽部位进行浸润,使木器和器物的机械强度得到适度的交联。对加固处理前后文物的颜色、尺寸等变化,以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详细记录。

(三)断裂、残缺、裂隙修复处理

在确信数据为先导的基础上,对断裂、有裂缝以及需要修复的木质文物进行修复。在修复中重视文物的“原真性”,尽可能地采用“原始材料”和“原始工艺”等传统修复工艺,不改变文物原状。以传统工艺技术为准绳,以考古证据为依据,保证修复后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文物原貌、还原文物完整性,展现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主要修复材料有生漆、瓦灰、松木及木粉、植物及矿物颜料、动物胶水等。用生漆调制瓦灰或木粉对断裂部位进行黏合处理,按器形、断口边缘、纹饰图案等特征对器物胎体进行拼合;可用竹销子作为增强粘接强度的骨架,对重点部位可参照可靠资料对残缺部位进行补全,以增强粘接强度。

(四)彩绘加固和修复

彩绘病害以传统动植物胶(鱼皮胶或明胶、果胶)加固处理,以详细的考古资料为基础,对需要补齐的部分进行补全处理。选用不同的加固材料进行加固处理,如检测结果为动物胶,用鱼胶、明胶等进行加固处理,根据前期科学仪器检测分析中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如果检测结果是植物胶,就会用果胶加固处理[7]。

图3 胡俑牵马

四、结束语

高台两汉至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随葬木俑,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社会因素。一是政治因素,自西汉以来,中央王朝就有意识地实行了移民,再加上东汉末年战火纷飞,中原大量人口流入河西地区。人口的大量迁入,伴随着中原地区丧俗的融合与交流,所以,随葬俑直接反映了中原地区葬俗向西迁移的情况。二是经济因素,由于汉朝统治前河西地区长期生活着游牧民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对于中原地区同一时期的精美陶器,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制陶业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此外,河西走廊处于祁连山、临松山、合黎山三山余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山中林木茂密,为当地群众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木质原料,因此木俑成为人们首选的明器制作材料,其特点是雕刻简单、造型容易,与工艺复杂的陶器相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猜你喜欢
木器两汉高台
谁活得更久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鼎盛期|两汉
堂 祭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危如累卵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