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南音乐文化转型的三个视点

2023-03-22 17:34杨和平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丝竹江南转型

杨和平

内容提要: 江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音乐文化重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江南地区音乐文化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传统的江南丝竹、苏州评弹等艺术形式至今仍广受欢迎。然而,随着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当代多元文化的日益发展,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的内容、形式与表达方式,也经历着一次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型。江南音乐文化转型的背后,体现的是社会形态的古今转换、政治制度的新旧交替,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综合交织。

引言

江南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江南音乐文化经历了从先秦两汉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初创、发展,到宋代的繁荣、近代的衰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恢复、复兴等阶段。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江南音乐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变革的背景下,江南音乐文化也正面临着转型。江南音乐文化转型是江南音乐发展历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阶段。在其转型过程中,江南音乐文化的发展始终处于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下,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新时代转型的大环境中,对江南音乐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进行细致的剖析,探索江南音乐的发展动向,对江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有所裨益。

一、社会形态的古今转换

从古代开始,我们国家就早已有对音乐文化进行地区划分的先例,并且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分区方式和特征。这是因为,音乐的产生、发展和传播,都需要在特定的地域中实现和发展,并且与该地域的地理特点和社会形态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社会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音乐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方式和风格。

江南地区不仅是一种地域名称,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江南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并经历了多次社会变迁。秦统一六国后,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格局。秦代建立了乐府,专门从事民歌的采集工作,开始广泛收集民谣,了解民情。《乐府诗集》所收录的吴声歌三百余首,均有江南文化的特点。汉时期,正是封建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初鼎盛时期,音乐受到统治者的高度关注和青睐,这就给汉朝音乐文化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这时,乐府中已经出现了专门写歌辞的人,同时各地的音乐人士搜集民间音乐,创作并填满歌辞,改编曲调,编配乐器,为江南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隋唐五代的江南音乐,承袭了汉、魏两代音乐传统,并吸收各方音乐之精华,融汇创新,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城市市民生活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反映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随着戏曲在江南的兴起与发展,各式各样的地方曲调与民乐日益兴盛,加上江南士人的积极参与,更为其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的雅韵。这种清丽脱俗的艺术风格,也为现代江南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三乱”后,大量的北人涌入江南,使得江南地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两代,人口增长很快,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耕地面积并不能与之成正比,地少人多,人均可耕种的面积十分有限,再加上土地为地主阶级所把持,农户之间也有租佃之争。“农民终岁勤动,还租之后,不够二三月饭米”①,正是这一现象的表现。此时江南的社会结构、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等,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这些面貌都有助于促进江南音乐的兴盛,并使其得以存在与发展。

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封建社会逐渐瓦解,以城镇为中心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茶馆、戏院等日趋繁荣,不仅为音乐表演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比如,在这一时期,越剧由乡村到城镇,因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同。在江苏无锡和常州一带流行的锡剧和苏剧,也都有了新的发展。各种“滩簧”经过前一时期的改良、完善,发展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江南的茶馆也滋养了曲艺艺术,各地曲艺艺术如弹词类的四明南词、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鼓词类的温州鼓词、浙东渔鼓等,道情类的金华道情、江西道情等,都得以在江南地区生根发芽。随着“中华民国”成立,当时的社会和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镇的人口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而“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则为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吐旧纳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城郊民歌也随之兴盛。丝竹同乐逐渐变成一种中上层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他们将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抚摸丝竹、陶冶情操,视为一种高贵的消遣。当时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新的丝竹社员团体,以乐谱出版、广播、录制唱片等形式,将丝竹音乐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象更新,江南音乐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戏曲、曲艺、器乐都得到新的发展。在新时代江南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学者们对江南音乐的文化意蕴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并以新的方式、新的视角,对江南音乐文化进行新的探索,力图勾勒出一幅雄伟壮丽的时代图景,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从而为江南音乐文化的转型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应当在把握江南音乐文化、社会形态转型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重新审视江南音乐文化,进而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江南音乐文化的发展机制,才能应对出现的许多新现象、新特点。

二、政治制度的新旧交替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②江南音乐文化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变化也对其造成了较大影响。江南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辉煌的文明,涌现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湖熟文化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江南文化开始成型,并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地域性文化。江南文化在秦汉之际,随着与中原文化的日益交融,又有了新的发展。东晋之后至隋唐,江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并在文艺上有着非常显著的成绩。当然,还应该看到,魏晋时期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相对稳定,江南文化圈逐渐形成。中唐之后,除长安和洛阳这两个政治重心以外,还形成了江南地区这一文化重心。而在宋代之后,直到近代,江南文化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稳固的阶段,并且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总的来说,江南地区从远古时期就有着灿烂的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江南文化的雏形,隋唐前后进入成熟阶段,宋时期繁荣发展,直至近代形成发展高峰。

近代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江南音乐由于日渐衰败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遭受到严重的打击。江南的几座城市,也纷纷倒下,陷入一片死寂。至20世纪初期,上海已是江南乐派发展的最具影响力的地区,并伴随各个都市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丝竹之都”。根据文献记录,上海在20世纪初期共有25个“丝竹班”,20年代有37个“丝竹班”,30年代有94个“丝竹班”。“文明雅集”是在1911 年成立的,它是现存最古老的一个以丝竹音乐为主的社团。20 世纪初期,先后成立了“钧天集”“国声社”“清平集”“乐林国乐社”“云和国乐学会”等,③这些团体都是丝竹音乐的演出者和传播者。

20世纪30年代,上海共有二十几个公共和私人广播站,它们争先请丝竹社到广播站现场表演,有些广播站还有专门的“丝竹社”,定时播放,并接受听众的要求。至40年代,随着丝竹大师的广泛传播,班社间的相互交往增加,以及表演次数的增加,使得城区和郊县的丝竹班社中人才不断涌现,表演艺术水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上海为核心的江南区域中,江南音乐仍在蓬勃发展,声势浩大,并波及到港澳及其他地方。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江南乐师中的一批人也开始出国表演。他们的乐曲已从单纯的颂扬功德、描绘自然景物,转向描写真实的人生经历,比如《春晖曲》和《江南好》。

国家不仅注重对丝竹乐手的安排和管理,而且还在江、浙、沪一带建立各种民乐团体,为这些民乐演员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从那以后,江南的丝竹乐手在戏台上演出的次数越来越多,江南音乐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社会步入一个转型时期。社会的生产方式和运行规律正在迅速改变,在此过程中,人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种变化对中国音乐的复兴、流行、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江南音乐的转型与发展效果最明显。

近代江南音乐的发展,集中表现为丝竹乐、吹打乐和锣鼓乐三个部分。江南的丝竹自清代后期起,在苏南、浙北和上海一带,以婚丧喜庆、节庆灯会等民间习俗为主要内容。1911年以后,在上海成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近代,江南出现了大量新的山歌、民歌,同时,新的民间和戏曲社团的成立,对江南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下,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提高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有学者提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活态”,但“活态”又是何物呢? “活态”何以成为可能呢?这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梳理。

在此背景下,江南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并不断创新。江南乐舞以其清丽脱俗的风姿,在新中国的创作舞台上独具魅力。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丰收歌》,70 年代的《水乡送粮》,表现了江南妇女的劳动和聪明才智;80年代的《鸬鹚号子》《釆桑晚归》《绣娘》,90年代的《太湖鱼米乡》,获得了国家政府大奖;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城雨巷》以其清丽脱俗的江南风情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2010年,“昆舞”正式成立,江南歌舞、雅乐成为中国传统歌舞家族的一支新成员。

从江南音乐文化自身的转型发展来看,音乐在艺术领域内逐渐向现实生活靠拢,使得社会政治对音乐的影响更加深入。音乐通过自己的形式来宣传时代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江南音乐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政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因此,江南音乐文化不仅是艺术的音乐,也是文化的音乐,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文化交流的中西碰撞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江南音乐的发展演变,与中外文化交流息息相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江南音乐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成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江南音乐文化不仅是江南地区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南音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传统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充满魅力的江南音乐文化。

江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地位,处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地带,因此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和音乐文化转型的第一站和枢纽。在以上海为核心的江南一带,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一直共存,这给了音乐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契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没有人,它也就没有任何价值。

20 世纪,伴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由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堂,开启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大门。随着“学堂乐歌”的出现,一大批先觉派音乐家从编撰教材到创作音乐,再到实施音乐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审美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专业化的音乐教育得以发展。1927年,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沪江大学、上海艺专、新华艺专等,也设立了音乐系。学堂乐歌的出现以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中国近代教师的培养作出很大的贡献,并产生了大量的音乐家、作曲家,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钱君匋、邱望湘、沈秉廉、萧友梅等。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从事音乐创作,编写教材,对中国新兴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西方先进的生产方法和技术传入中国,对原有的体制和观念产生巨大影响。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人开始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上,走上了一条振奋人心、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道路。

江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在中国社会和音乐文化变化与转型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上海形成了一股崇洋之风,乘着洋车,穿着洋装,听着西方音乐。江南的丝竹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地位,加上有弦、管两种乐器,因此可与西方音乐分庭抗礼。有志于重振国乐的中国音乐家,抓住这个机会,以其明快、欢快、婉转的旋律,博得了广大群众的欢心,并由此开启了成立国乐社的大门。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江南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存在着显著特点,即交流双方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江南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特色,同时也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江南音乐文化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流、交融,进而形成了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江南音乐文化格局。

结论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江南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江南音乐的历史性、民俗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南音乐文化的转型,不仅对其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整个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的重要进程。纵观江南音乐文化转型的三个视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创新才是推动江南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乃至其他音乐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将优秀的艺术材料和案例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与时俱进的、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使传统与现代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但是,我们在创新的同时,面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不能完全否认它,要吸取它的精髓,去除它的残次。优良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也是一个民族不朽的精神,是新时期的发展和改革的基石。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任何一种艺术文化都不能一成不变,因为时代潮流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创新,然而,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又要求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作出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音乐艺术,这样才能让传统音乐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其二,我们应当在把握江南音乐文化,社会形态转型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重新审视江南音乐文化,进而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江南音乐文化的发展机制,才能应对出现的许多新现象、新特点。

其三,江南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江南地域的团结性和凝聚力。江南的音乐文化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整个社会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有竞争力的氛围。在江南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各区域应对不同地域的音乐进行全面的审核,以加强对江南音乐文化的认同。文艺工作者要正确把握江南音乐文化的发展潮流,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做好江南音乐的转型工作,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优良作品,从而提高社会对江南音乐的认同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江南音乐文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是地域文化、艺术、文学、音乐等多种文化的综合产物,是中国民间音乐发展和延续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头之一。只有使文化和音乐的良性交流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和地方音乐的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转型。

猜你喜欢
丝竹江南转型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转型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