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立德模糊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3-03-23 06:38吴冬杰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5期
关键词:立德体育教师中学

吴冬杰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江苏 南通 22601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由此可见,在体育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提倡体育立德可谓是恰逢其时、非常必要。推动中学体育立德是教育工作站在新时代、把握新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实践。

1 中学体育立德的理论基础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德育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使他们的思想及其催生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立德树人”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它要求中学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导向。体育立德就是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全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通过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品德,推动学生体能、心智健康协同发展,这是中学体育立德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学体育育人价值的自觉选择。

2 中学体育立德模糊的源头

德育教育是一种潜在无形的,依托一定载体来影响学生思想的教育。要实现体育立德,体育课堂是关键,它是进行有效德育教育的载体。为了确保体育立德取得实效,体育教师必须从端正源头认知开始。目前,在体育立德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存在许多模糊的困境。

2.1 概念理解模糊

谈到学科德育,很多教师都会用“渗透”来定义德育教育的过程。从词语本身的含义来看,“渗透”指不同种类的事物通过特定渠道逐渐进入其他事物,是对一个过程的描述。如果用这个概念来指导体育立德,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承认体育本身不存在德育,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的额外任务。基于这样的想法,教师只能生搬硬套很多勉强、生硬的德育元素,往往是教师应付、学生排斥,结果只能事倍功半。而实际上,体育本身就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同的项目拥有不同的德育元素,如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抗挫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等都实实在在存在于体育教学内容之中,需要体育教师进行深层次挖掘。可见,不是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而是进行德育“挖掘”。

2.2 目标设置模糊

仍有许多体育教师把传授技能、发展体能,提高学生体育成绩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够重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0年版)》)在完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目标与内容的同时,制定了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5个方面的健康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并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贯穿课程始终。《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规定将体育品德单独提出作为三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高度吻合。

2.3 过程实施模糊

以往的体育立德一般呈现在教案层面,体育教师虽然会在教学目标中用文字进行表述,如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等,但是这些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体现。《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提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逻辑起点,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科学设置课程学习目标,创编内容要求,制定学业质量要求。因此,体育立德不是口号,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在目标的制订、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等方面融入德育元素,做到体育教学全程立德。

3 中学体育立德模糊的表现

3.1 缺乏目标认知

许多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运动体能,没有特别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导致在教学目标中德育的缺失。虽然推进新课改已有一段时间,大部分体育教师也接受了相应培训,明白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受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不足的影响,他们在进行体育立德的过程中并未顾及与教材目标的吻合程度,只是机械地将德育内容嫁接至体育课堂,德育靠单一枯燥的说教形式,在练习的间隙随意进行,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的德育知识缺乏教育的系统性,目的性不强导致立德目标预设不明显。

3.2 缺乏内容创新

目前,常规的体育课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围绕体育知识、体育常识和竞赛规则展开,实践教学基本围绕体育中考或者教材展开。实践教学中,以篮球为例,教师大多教授学生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技术,到了高中,篮球学习的内容还是一样,鲜有创新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进行的德育教育也存在同样的困境,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德育教育。呆板的体德结合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变成了体育教师的课堂,体育立德无法彰显。

3.3 缺少学情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成熟期,他们思维活跃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心理冲突频繁,自控能力差,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随着心智的不断成熟,知识储备和道德素养不断积累,他们所需的德育内容也各不相同。而当前很多体育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没有将德育内容进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区分,连续几年使用同一教学内容同一德育素材,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立德产生厌烦情绪,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3.4 缺失量化指标

考试分数是学科授课教师评价学生的量化指标,但是德育比较特殊,它是一种思想影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办法用量化指标来衡量。体育教学的量化指标可以分为达标分数和技评分数,可以通过客观公正的体育测试获得。体育立德不能简单地用数据来说明哪个学生在品德方面表现更好。对于学生来讲,很难用分数来反映课堂德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对于中学来讲,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评价体育教师课堂德育的开展效果,正因为如此,体育立德难以量化实施。

3.5 缺乏中学监管

在现有的大环境下,中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高度重视,除了要求所有课程都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会通过班会课、主题团日、道德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育。虽然社会对体育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不断攀升,但是体育课属于非文化学科,不参加高考,学科本身受重视的程度不高。中学对体育立德关注程度就更低,对教师体育立德监管不到位,导致体育教师在德育工作的落实上积极性不高,产生既然中学没有强制要求又何必多此一举的心态。虽然在公开课、优课评比、基本功比赛等诸多场合能看到优秀的体育立德的案例,但是回归日常教学德育环节就会受到忽略。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德育效果实难维持。

4 中学体育立德的策略

4.1 大力开展体育立德理论和实践培训

鉴于目前教师体育立德理论和方法储备不足的现状,中学可以邀请德育教育方面的专家面向教师做体育立德理论的讲课和培训,让一线体育教师深化对体育立德理论的认识,更加全面地掌握体育立德的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的课程培训帮助体育教师合理选择体育立德的内容,减少他们在德育内容备课方面的精力消耗;通过专业的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体育立德的质量,减少他们在德育教育中无谓的尝试;通过专业的评价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提升他们准确评价学生的能力。通过培训让体育教师提升教育能力,提高体育立德的质量,寻求更高的自我目标,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克服形式主义的弊端,培训可以按不同阶段、分不同批次小班化进行,避免大规模的集体学习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可以采取边实践、边培训、边改进的模式,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集体辅导中解决,然后再付诸实践;可以邀请专家进行教学示范或者课堂把脉,进行示范引领,达到培训目的,提升教师体育立德的理论水准和教学实践能力。

4.2 充分挖掘体育项目的德育内涵

体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环节发挥着独特的优势。首先,它能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是可以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的课程。其次,体育教学具有体验式德育的优势,学生能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增强切身感受,有助于德育内容和理念的习得。在内容选择上,中学可以根据办学条件,适时引入攀岩、跑酷、街舞、滑板等当下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然后充分挖掘它们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做系统梳理。最后,体育教师应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予以实施。

体育理论课可以结合奥运冠军为国争光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队列队形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体操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短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分秒决胜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和公平公正竞争的重要意义;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三大球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比赛中正确对待失败可以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关键时候的比拼还能提升学生坚定果敢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挖掘德育素材、创新德育教育形式并升级自身德育理念,将体育立德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4.3 系统展开体育立德学情分析

教育要取得实效,因材施教是关键。体育立德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道德认知水平,在综合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德育内容。新生刚入校阶段,尽快融入全新的环境和熟悉陌生的同学是首要任务,根据这个特点,体育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方面下功夫,教学中多安排队列操练和集体游戏;另外,新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材的难度,在适应期难免产生焦虑情绪,体育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抗挫能力和调节能力方面多做尝试。经过一年的磨合,第二年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中学的节奏,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可能会出现逆反的心理,可能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进一步导致早恋。此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尽量融入有关分工合作、理性思考、礼仪礼节等方面的德育元素,通过团队项目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进行理性思考,适度安排男女生合作的项目,引导异性间的正常交往,以此纠正中学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高中第三年学生已经基本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思想和行为更为成熟,在严峻的高考压力下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体育教师要将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德育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建立应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增加学生合作环节,以使学生增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攻克难关,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4.4 科学建立体育立德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重点关注各项目的运动成绩,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不多。中学要想把体育立德落到实处,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体育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运动体能的达标成绩和体育理论的学习情况,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和体育品德;既关注健康教育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关注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养成。学生道德素养考核可以从政治信念、集体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文明意识等方面展开。评价时以体育教师为核心,学生、其他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综合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完成体育立德的根本任务。

4.5 严格落实体育立德监管制度

体育立德评价体系主要考核学生,体育立德监管制度更多指向体育教师。监管制度是教师体育立德的行动指南,会对体育教师体育立德的行为产生指导性和约束性的作用,同时兼具鞭策与激励作用。监管制度的制定一方面要聚焦体育教师教学成果和教学过程,教学成果涵盖教学工作量、教学获奖、教学科研成果,教学过程涉及教学成绩和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中学要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并随机听课,提高德育授课过程考核在教师评定中的比重,增加体育公开课、汇报课次数,通过加强监管让体育立德常态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师生双向互评机制,每学期期中期末通过不记名评价方式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师德、专业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督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道德品格。

5 结语

体育立德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虽然目前体育立德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只要坚持加强体育立德理论与实践培训、挖掘项目内涵、展开学情分析、建立评价体系,将监管制度落到实处,终将完成体育立德的任务和使命。

猜你喜欢
立德体育教师中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在多解中学创新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严以修身”先立德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