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课研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2023-04-01 08:37陈亚南
传承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传统

[摘 要] 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鲜活的教学资源和重要教学内容,对讲好高校思政课具有丰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意义。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内容的趣味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在实践中,高校思政课要更好地开发和应用地方优秀文化,就需要重视文献研究,加强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整理;广泛开展调研,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结合教育目标,主动融入地方优秀文化案例;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地方优秀文化育人效果,进而讲好地方文化故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地方优秀文化;思政课;教学资源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课研学中的开发与实践”(2022ZJY172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学践研创教学改革与实践”(2023JGZ175)

[作者简介] 陈亚南(1987— ),湖南邵阳人,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文化研究。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4.0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1]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因此,要积极营造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创新,特别是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文章重点探讨地方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课研究性学习中的开发与应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对地方优秀文化的研究,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地方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地方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

地方优秀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特质、精神价值上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价值导向高度契合、有机统一,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因此,地方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主要是由教育部统编教材,各高校必须使用规定教材及课件,在固有的理论框架内开展教学,但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解读内容,各高校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因此,开发和利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使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可以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而且能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形成鲜活案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应认真挖掘地方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传统建筑和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从审美、德育、哲学等各个角度阐发其德育意义,发挥其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3],進而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思政课教学更具地方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以德育人、以德治教,始终把德育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4]377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大学生的德行培养和素质提升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教育,这种熏陶和教育离不开地方优秀文化。地方优秀文化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如各地传扬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故事、地方历史文化发展、地方杰出人物贡献、传统节日文化氛围、优良家风传承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将这些地方优秀文化有意识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思政课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一味讲道理和理论灌输,更重要的是启智润心,引导大学生深入实践、了解地方、调查研究,在田间地头上、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祖国大地、走到基层一线、走进人民生活中,在实践中感悟思想的伟力、体验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实践去了解、认识、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

(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取长补短,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持续发展的活力[8]。因此,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而且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使其在未来不断开拓与创新、繁荣和发展。

二、地方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课中的应用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5]“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总结,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思政课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高校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不断挖掘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中,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将“立德树人”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事实上,当前大部分高校比较重视融入地方优秀文化,尤其是在思政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方、了解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地方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应用的广泛性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具文化特征的教育活动,其教育内容本身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力支撑。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理论和内容的进一步创新,在充分凸显育人价值的同时,促进创新性发展[9]。因此,地方优秀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充分呈现出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每一门课、每一个专题、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有选择性地融入地方优秀文化的内容,这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还能提升教学效果。

(二)内容的趣味性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就是文化建设。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而且还能不断增强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文化繁荣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因此,将地方优秀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担当。

(三)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推广和应用,高校思政课呈现出新样态、新进展、新成效,思政课教师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各高校能充分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既能解惑,又能解渴”为目标,通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活的语言、地方特色故事等,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其中,以此表达和呈现地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充分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生动性、生活性、地方性等特点,进而提升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应用效果和教育价值。

三、地方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政课研学中的开发应用——以南宁学院为例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不仅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而且还要结合社会实际、地方文化去讲,让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地方优秀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思政课最鲜活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研学过程中,必须在结合地域特色、学校校情、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好地方优秀文化,明确地方优秀文化的开发逻辑和应用原则,进而讲好“大思政”故事,使其更好地服务高校思政教育。

(一)重视文献研究,加强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梳理出地方优秀文化的类型及特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方优秀文化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地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呈现出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以及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各地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共同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现出中原文化、关陇文化、巴蜀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诸多文化类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2]不同地域的地方优秀文化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因此,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就要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域选择相应的地方文化,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适应性、实效性。

2.紧扣某一地方文化类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众所周知,关于地方优秀文化的资料和记载浩如烟海。因此,要厘清某一类型地方优秀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和元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如通过阅读各地的地方志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文化特色;通过各地的文化管理部门、文化展览馆收集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文化名录整理等梳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典籍、文史故事、文学著作等了解各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承。此外,还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如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了解专家学者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和阐释,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3.对文献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和统计。仔细查阅文献后,需及时进行整理和记录,做到有据可依、了然于心。以南宁学院为例,南宁学院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邕宁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邕宁区发掘的顶蛳山贝丘遗址是目前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约5000平方米)、出土遗物遗迹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1997年,顶蛳山遗址获评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邕宁区还有清代五圣宫、雷婆岭摩崖石刻、那莲戏台等众多歷史文化古迹,嘹啰山歌、抢花炮、采茶戏、舞春牛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也均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邕宁壮族八音闻名遐迩,被称为“中国八音文化之乡”[10]。当然,除邕宁区丰富多彩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外,南宁市乃至广西的地方文化资源都是开展高校思政课研学育人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二)广泛开展调研,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

1.实地走访,对照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调研。在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考察、广泛调研,使地方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研学中。南宁学院近年来围绕“大思政”育人,多次组织师生深入邕宁区、南宁市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性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邕宁区顶蛳山贝丘遗址、清代五圣宫、雷婆岭摩崖石刻、那莲北帝庙、那贵樱花园等地进行考察,并受邀参加蒲庙花婆节、赛巧节、八音节等地方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同时,南宁学院还承接了邕宁区一些特色节目表演活动、体育赛事活动等,进一步增强校地交流和互动。此外,南宁学院还多次组织师生赴广西民族博物馆、昆仑关抗日战役纪念地、南宁市红色工运教育体验馆、美丽南方忠良村、王阳明在广西展示馆等地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在全区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成果评选中多次获奖。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师生在“历史现场”切身感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活力的同时,提升了社会实践的综合效果。

2.查漏补缺,补充未记录在案的文化资源。在实地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还有很多当地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等因为宣传不够、记载不足、传承中断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因此,调研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充分发掘、保护、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如在邕宁区,不仅有以邕剧、粤剧等为代表的民间戏剧,而且也有采茶戏、师公戏、山歌剧等民间戏剧,还有采茶舞、师公舞、春牛舞、斑鸠舞、蚌鹤舞等民间舞蹈,以及嘹啰山歌、还球歌圩、歌堂、哭嫁歌等民间歌谣。这些鲜为人知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风格独特、底蕴深厚,极具地方特色,都应在大学生研究性实践调研的过程中不断予以记载并得到宣传和发扬。

3.搭建平台,推进地方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手段创建地方优秀文化管理平臺,利用网络平台、融媒体传播等方式宣传和推广地方优秀文化,建设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数据库成为现实之需。如邕宁区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文化邕宁”板块,专门宣传该区地方文化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搭建了“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可以查阅各地重要文化活动和宣传报道,对保护和传承广西地方优秀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随时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等进行分享和宣传,对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合课程目标,主动融入地方优秀文化案例

1.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地方优秀文化案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均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案例。比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广西革命纪念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韦拔群烈士纪念馆、中共广西省委机关秘书处旧址(雷经天故居)、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邕宁区徐汉林烈士陵园等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扬美古镇、美丽南方、邕江沿岸、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此外,还可以在地方传统节庆活动(如“三月三”、端午节、重阳节等)参加相关文化活动,借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2.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育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困惑点、关注点、兴趣点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课堂、融入实践、融入生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产生有效连接,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发、有所收获。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当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生们比较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周边农村,观察和了解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通过最美家庭故事、榜样人物事迹、乡村乡贤案例等,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此外,在讲到乡村振兴战略时,学生们最关注的是乡村振兴是否真的可以实现,这同样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周边农村开展相关调研和走访,在参观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由此提升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增强对乡村振兴的信心。

3.将课堂教学和实地调研相融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重视将课堂教学和实地调研相融合,通过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一方面,将收集到的案例有针对性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共鸣。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在讲到生态文明建设时,融入师生走访周边乡村振兴示范村时拍摄的照片,让学生对比家乡发生的变化,深刻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讲到国防建设时,融入广西边关建设情况,以及师生走访边关的实地调研活动,并让班级里参军退伍的同学分享他们在部队里的生活和体会,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国防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时,注重从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地方开展调研实践。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在讲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时,部分学生不太理解当时为什么要改造以及如何改造的问题,因此可以组织和带领学生深入广西土地改革历史博物馆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和参观学习。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地方优秀文化育人效果

1.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为“00后”,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主体意识较强、对社会认同感较高。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灌输式、填鸭式、宣讲式、抽象化的教学方式,用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思政话语表达形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从而使其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更有人情味。比如,通过电影、音乐、节目、动画、访谈、纪录片等方式介绍和宣传地方优秀文化,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和领悟地方优秀文化的特色和魅力;采用现代化、生活化、艺术化的话语表达,解读和阐释地方优秀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价值;通过多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等平台让学生自我表达、自主创作、探索创新,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意识。

2.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11]。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始终站在宣传阐释地方优秀文化的最前沿,围绕“两个结合”努力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一步推动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主动利用数字化、技术化、信息化手段,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对地方优秀文化进行开放式、全景式、立体式的场景宣传,实现科学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学习思政课。

3.推进地方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5]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又要更好地鼓励学生推进地方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通過举办艺术节目展演、毕业作品展示、地方文化创新展览、撰写文化调研报告、参与地方文化服务活动等,不断推动和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努力做好文化建设的传承者、传播者、弘扬者和开拓者。

结语

总之,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顺应了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又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377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在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愈加注重对地方优秀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多措并举地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使命奉献的时代新人,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1).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3]谢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3(S1):93-9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6]于超,于建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40-42.

[7]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81-86.

[8]张新杰,刘笑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5-66.

[9]郑强伟,马国荣.基于文化自信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3):80-81.

[10]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邕宁概况(2023)[EB/OL].(2023-03-13)[2023-08-20].http://yongning.gov.cn/yngk/yngk/t5506084.html.

[11]陈亚南.高校思政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3):71-75.

[责任编辑:廖玉彦]

本文系高校“大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