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骆马湖生态赛事中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2023-04-04 00:25李厚明
当代体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文明比赛

李厚明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生态体育的内涵,并以骆马湖生态比赛作为生态比赛为切入点,来审视我国体育赛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体育赛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态文明的健身存在冲突关系,有可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体育赛事,完善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方式,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赛事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间存在一定联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着人民福祉、关乎着民族的未来,这标志着我国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进入了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一味的追求发展,忽视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此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水污染、空气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形式异常严峻。因此,如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正确开展体育赛事,促进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在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1 对生态体育的系统阐述

1.1 生态体育的内涵

尽管生态体育在国外已经盛行,但是生态体育这一全新的理念传到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本人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国内关于生态体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生态体育”一直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徐传宝认为生态体育是指人们在自然条件下利用自然环境不受约束的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1]。胡小明认为生态体育就是按照生物发育的一些基本规律进行身体活动,其主要的特性就是自然,它代表着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环保体育,对于阳关、空气、水更加重视[2]。郑晓祥认为,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人—体育—自然三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具体表现在通过生态环境中开展各种身体活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3]。

1.2 生态体育的特征

从生态体育的内涵来看,生态体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形式的多样性,真正的将自身融于自然中,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体育的特征是走近自然、大众性和健身性等特点。这些特征能够符合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要,物质生活无法与精神生活共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他们的空余时间参与到生态体育中来。生态体育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消除郁闷,增加了情感交流的机会,注重亲身体验,参与者可以通过参加比赛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从生态平衡角度来看,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必须维持现有生态系统,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来看,生态体育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气息,有利于带动当地文化的传播。美国学者乔治·莱昂纳多曾提出,生态体育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一些面对工作压力的新方法、新思维,帮助人们快速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4]。

1.3 国内首个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础的比赛

2013年8月18日,江苏省宿迁市举办了“运河文化城杯”生态四项比赛。此次比赛不同于以往的户外运动比赛,齐聚横渡、皮划艇、山地自行车、越野四项陆上和水上运动项目。赛事的难度并不是很大,都是人们常用的生活技能,而且还结合了骆马湖最具特色的人文、自然风貌,可以让参赛选手和观众充分感受到骆马湖的独特风景和文化特色。比赛的成功能为举办该类赛事的其他地方提供借鉴意义,本次比赛的参赛者有来自国内外的20支专业组、国内明星组、业余组,有利于该赛事的进一步推广,该赛事是中国目前紧跟十八大主题,成为首个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要出发点纳入的大型户外赛事。

1.4 骆马湖的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

骆马湖作为江苏的四大湖泊之一,曾被称为乐马湖、洛马湖、马乐湖。地跨徐州、宿迁两市,处在山地、安徽、江苏三省的交界地带,可以说是中国东部的核心地带。她也是人类文明起源中心之一,一度被誉为“圣地”,拥有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能够与长城相媲美。其也是西楚霸王项羽及夫人虞姬的故乡,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于宿迁,赞叹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关于生态体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献;并参考了体育总局和环境保护网站的相关文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了本文的理论依据。

专家访谈法,向学校体育教育的专家,从事体育教育多年的体育教师,以及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从事户外运动教学的专家进行咨询和访谈。

3 体育赛事在举办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3.1 体育主体的生态意识淡薄

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发展观念指的是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或者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的一切行为以“人类的利益”作为核心,行为主体的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但是对大自然不具有相应的义务[5]。体育赛事的举办,通常在一定的较短的时间内需要聚集大量的群众,对周边的生态环境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体育赛事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参赛者的践踏导致植被遭受严重的损害,微小动植物的灭绝等。但是当环境承受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平衡即会遭到破坏。近年来,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日本在小学课堂就开设了环保教育课程,带领孩子去参观废弃物處理工厂,帮助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美国通过设计环保教育的游戏项目,提升孩子们对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意识。我国现在也已经开始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活动宣传,通过相关途径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3.2 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在活动场地的建设过程中因建设残留下来的固体废物,以及比赛过程中参赛人员的固体废弃物,活动后一些临时地点的拆卸,这些物品绝大多数是不可循环利用的而直接到处丢弃,导致生态环境遭受。而且材料中的甲醛、二甲苯等物质对人的健康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了无法避免的问题。

3.3 城市空气污染加剧

在比赛的前后,由于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和有关媒体以数十万计的到来,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使城市的交通压力剧增,排放的尾气超出了环境的最大容纳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环境的空气污染,甚至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使人容易患呼吸道疾病,这与体育强身健体的目标有点背道而驰。

3.4 政治法律的不健全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活动,保障人们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制定本法”。因而有学者据此认为其目的可以分为四项:一项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二项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三项是保护人体健康;四项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6]。从学者的观点来看,环境保护基本法立法目的没有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是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没有以从长远的角度来制定可持续的制度。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该法律并没有对生态体育有具体的认识,使生态体育没有法律方面的制约,许多方面无法作出正确的评估,不能适应现代体育的发展。因此,法制需要作出进一步改革。

3.5 以体育为导向,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当代体育赛事的导向是以发展体育为基础,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从而带动餐饮、娱乐、健身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当地居民运动方式,促进城市和农村环境的改善,激励城乡经济发展的向生态转变,使当地经济、环境、人文三者协调发展。

3.6 提高了场馆利用率,减少新场馆的建设

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需要兴建体育场馆,就必须大肆砍伐森林,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比赛相比于大型的其他赛事,对场地建设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比赛,生态比赛在减少比赛开支的同时又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且大型场馆投入资金较多,资金回收周期长。后期进行场馆维修,也需要支付大额的维修费用。因此,生态体育活动可以利用竞技体育赛后的场馆,减少新场馆的建设,人们投入更多的资金到生态建设中去。

3.7 加强了区域合作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比赛在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居民、城市居民与城市、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加强区域管理、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

3.8 促进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

生态比赛不同于中国一般的传统赛事,比赛的路线设计,公共设施可以借鉴国外生态赛事的经验。因此,举办生态体育赛事,有利于促进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它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将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潮流,使人类朝着生态、和谐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生态体育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运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其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对立的一面,即用发展的观点来积极看待。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之目的。生态体育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合挑战,以生态体育为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4 对策与建议

4.1 实事求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在发展的同时必定存在着矛盾,生态建设也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体育的同时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匹配,科学合理的进行利用,以此来满足大众群体对于体育的需要。

4.2 健全法制,促进体育赛事的规范

政治制度对于体育发展来说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体育的发展,也可以限制体育的发展。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由于立法的局限性,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两个方面不能很好的协调起来。与体育两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立法已不再满足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例如:《体育法》《环境法》《水法》等没有对体育赛事作出具体要求,即使有部分要求,也是非常抽象、可行性低的。因此,要实现体育赛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健全法制,使制度得到完善。

4.3 政府为主导,带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参与

国外生态体育赛事发展的概况可以看出一个共性,体育赛事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策划组织和市场的调配参与,国外政府将体育管理重点放在强化政策的投入、法规调控上,将执行任务和其他管理职能尽可能的交给非营利体育组织,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数量庞大的非营利体育组织,各种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德国体育联合会、加拿大体育联合会等等。在这些发达国家还有许多的体育俱乐部,政府对这些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体育产业的市场越来越大,因此,应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形式多样性,参与广泛性的特点,积极动员社会其他组织,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4.4 利用媒体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借助于媒体、网络等宣传平台在全国大范围的宣传,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优势,为更多的拥有原生态自然资源优势的城市引进适合本地的体育项目,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为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运行管理体系提供依据与参考。

4.5 开展生态体育赛事的教育,提升居民的对体育赛事的认识

积极宣传生态化体育的理念及意义,改变人们思想中生态体育只是一少部分城市居民的运动的看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利于对体育赛事的推广,往往不当的体育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危害往往具有长期性,是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而且还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消耗,而积极的、环保的行为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加强人们对生态化体育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体育赛事的认识。

4.6 建设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保护生态体育资源

生态体育资源是体育赛事发展的基础,现在很多中小型城市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或过度追求利益而使生态难以恢复。因此,体育赛事的开发与环境必须协调,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时候,坚决追究到主办单位或个人的责任,做到谁开发谁负责,谁破坏谁修复,并将补偿制度与法律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生态环境的强有力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87-89.

[2]胡小明,黎文坛.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1-4.

[3]李鸿亮,侯令忠,李世荣,等.陜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297-299.

[4] Johnson W O.THE IMAGE HAS ALTERED The author,back in China again after 15 years,finds the people have run from Mao toward a more hopeful future[J].Sports Illustrated,1988,35(12):285-8.

[5]张建炜.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性不足及对策[J].成人高教学刊,2009(5):34-36.

[6]高利红.环境资源法的伦理基础[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1.

(作者单位: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文明比赛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选美比赛
对不文明说“不”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文明歌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