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部编版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策略*

2023-04-05 04:10汪义红王秀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4期
关键词:超文本

汪义红 王秀丽

(1.庐江县岗湾小学 2.庐江县城南小学 安徽合肥 231500)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把立德树人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要体现为革命传统教育类题材课文数量增加,据统计,仅小学阶段就有40余篇之多。这些课文大多依据真实的历史事件编写,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描写革命领袖,如《难忘的泼水节》《朱德的扁担》等;或刻画英雄人物,如《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或带有浓烈的爱国色彩,如《升国旗》《神州谣》等。文体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那么教学此类文章会存在哪些实际问题?怎样破解?又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实施有效教学呢?笔者结合我们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一些做法。

一、问诊把脉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

(一)学生层面

革命传统教育类题材的文章大多时代感强,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而言,时间有点久远。特别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社会体验不丰富,学习此类课文时格外感觉困难,难懂文本,难入情境,难以理解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做法。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文中出现的“革命”“解放”等带有明显红色倾向的词语,学生就难以理解,进而难以理解词语所在的句子,乃至整个文本。当读到“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一句时,一年级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挖井呢?安装自来水管多方便呀?

(二)教师层面

此类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到时间跨度大,有一种陌生感,而且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也是似懂非懂,难以入情入境。他们对革命的认知更多地来自老师和父母的教授,对革命人物知之不多。因此,如果他们没有这方面丰厚的积累,就难以化抽象为具象,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革命英雄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因此,更多的时候,许多一线老师在教学此类题材文章时,自己了解多少就说多少,导致教师教得索然,学生听得无味。

(三)教材层面

如前所述,革命题材的文章时代感强,课文里很多词语和背景也带有特定的时代性,当今的小学生不容易把握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教材的解读,如果把教材挖浅了,则达不到育人的目标;倘若把教材挖深了,则容易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缺乏语文课本该有的“文学味”。

二、精准施策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

(一)搭梯架桥,拉近情感距离

1.细观插图,形象感知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中革命传统题材的文章,很多都配有精彩的插图。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巧妙加以运用,既能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执教《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学生对周恩来总理不熟悉,很难对周总理产生敬仰之情,对课题中“难忘”一词所蕴含的浓浓情意就更加难以体会。这时,我们不妨将教学期待值降下来,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看看图中人物的穿着与我们平时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端着的器物有什么特点,从而体会“民族”的概念。再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学生可以体会到一种节日的欢乐气氛。最后聚焦到周总理的面部表情,让学生猜猜他的年龄、身份等,想象他手捧银碗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这样在课文与插图中走个来回,学生自然能感受到这个节日为什么难忘了。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再辅以对周总理身份和丰功伟绩的介绍,学生对“难忘”的意义理解就不会肤浅。再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当要求学生感受黄继光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时,结合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场面的严酷;再引导学生观察黄继光的神情,至此,一个视死如归、大无畏的战斗英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脑海中。

2.补充背景,立体阅读

如前所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述内容时代感强,提供给学生的阅读信息少。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足量的相关背景信息,让学生能够多维度地立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例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文时,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朱德是谁,也无法理解文中的“根据地”“会师”等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词语,更不知道朱德他们为什么要不辞辛苦地去挑粮。因此,教师就要适时补充人物简介、“井冈山的故事”、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的“围剿”等资料,丰富文本内涵,满足孩子的阅读期待,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再如教学《七律·长征》,全诗气势磅礴,浑然天成。对于孩子们而言,红军长征的故事更像是传说,因而,他们很难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学时笔者适当补充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等历史资料,让学生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立体化的认识,真实地体会到历史场景,由此引发情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阅历尚浅、处于和平年代的小学生,学习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时更需要创设情境。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和把握关键性词句。这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巧妙地引入影像、图片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视听冲击,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穿越时空,感同身受。

例如我们课题组老师教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把红军长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件展现出来,表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但小学生很难理解诗句所表达的这种情感。我们在让学生充分朗读整体感知诗意后,播放《长征组歌》背景音乐,同时,将事先剪辑好的红军长征爬雪山、飞夺泸定桥等录像片段放给学生看,给学生以直观上的感受。这样,将抽象的诗句和形象的画面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又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另外,很多革命题材的文章,都被拍成了影视剧,笔者要求学生课前或课后看一看。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更能增加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立足文本,走进情感世界

1.聚焦语言,披文入情

语言不是无情物,字字珠玑皆传情。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析是常用的方法,革命传统题材类文章亦然,细细品味,方得其味,通过对文字的品味,学生才能走进文本,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

《军神》一文讲述被人们称为常胜将军的革命将领刘伯承忍痛治伤的故事。他为了保持大脑的清醒,坚持不打麻醉剂,要求沃克医生将坏死的右眼球及腐肉一刀刀割掉。面对医生的怀疑,刘伯承没有豪言壮语,一个简单的“能”字表达了他不怕困难的决心。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比如问学生是否能换成“可以”“没问题”等,让学生去品味文章用词的精妙,细腻捕捉,在对比中反复引导学生品出简单文字背后的千钧力道,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老师必须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起关键作用的“桥梁”与“渡口”,将学生引导到文本的深处,探寻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巧妙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有效对话,从而深化学生的阅读。

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行之有效的手段。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亦是如此。

如上文所说的《军神》一课,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用朗读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导入课题后,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找出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对话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然后学生在交流中反复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对话;接着,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找出写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方面的词语,并让学生边读边思,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能读出什么?最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不断深入文本,走近文中的刘伯承,自然而然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意志,自己的情感也在朗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

(三)整合群文,拓宽情感视野

众所周知,学生身处和平年代,要深刻地学习表现特定历史时期内容的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单靠一篇、一册的课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时,我们可以以特定的“主题”或者“人物”等为关键词,在互联网这个超大的资源库中去寻求与关键词有关的资料,并将其与文本有机整合,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超文本”,供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

比如,学习《朱德的扁担》后,可以以“朱德”这一人物为主题,推荐学生阅读《一块银元》《朱德给老师让座》《智勇双全的朱老总》等文本,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积累,又让学生对朱德有了更立体化的认识。再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在精读课文后,可以以“儿童团”为主题,推荐学生阅读资料——管桦是如何创作“雨来”这一形象的。同时,将这一时期的海娃、王二小、潘冬子、嘎子的阅读资料整理出来供学生比较阅读。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将国外同类题材的课文《半截蜡烛》《夜莺的歌声》拿来让学生阅读。学生认识到儿童团是革命战争时期一股特殊的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四)注重实践,丰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1)结合研学,使革命传统教育校本化。目前,很多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外出研学,可以借此机会,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研学的过程中,制订详细的计划和方案,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有“红色”底蕴的基地供学生研学,使革命传统教育校本化。

(2)结合学校的德育主题,拓宽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外延。例如,学校德育处每年都会组织学雷锋、看爱国电影、清明节给烈士扫墓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可以和文本联系起来,如“学雷锋日”可以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结合起来,“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可以和《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文结合起来;有的活动虽然在书本上不能找到与主题完全对应的文本,但可以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到活动的意义,挖掘出主题活动与革命传统教育之间的连接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3)结合课本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英雄人物身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润物无声。如可以组织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活动、演课本剧、讲革命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等。

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学习渠道,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总之,教学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上铆足劲,感其情,动其衷,在春风化雨中使学生识其道,明其理。只要我们准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应对课堂生成,无论课文的时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多远,都能把课文上好、上活、上出高效,让学生真正将民族精神、爱国热情融入他们的生命和血液中!

猜你喜欢
超文本
媒介环境学框架下的语言研究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分析
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探析
基于新闻翻译试析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利用网络实现“超文本”语文教学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
初中语文超文本阅读中的多重对话
超文本阅读认知负荷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