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综述与展望

2023-04-06 08:03彭英王佳琪吴敏
经济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期权高管股权

彭英,王佳琪,吴敏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03)

引言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提到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研发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随着企业发展,专业化分工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两权分离”现象。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成为上市公司的普遍问题。而股权激励实现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在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研发意愿的同时,还推动了企业研发创新的进展。

本文首先对企业创新绩效和股权激励进行了概念界定与测量,然后通过文献回顾对股权激励模式、对象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和探讨,总结梳理已有研究结论,寻找出尚可完善和补充的研究方向,以促进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相关研究的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测量

(一)企业创新绩效的界定与测量

1911年,Schumpeter(1911)[1]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并把它应用到经济学中,他将企业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部分。本文研究内容为技术创新。当前,学术界对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三个层面。由于创新过程尤为复杂多样,即使国内外学者已对企业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创新过程的测量仍旧处于理论层面。

创新投入的测量指标包括研发投入、创新支出总额、无形资产比率等。冷雄辉和张丛煌(2015)[2]以研发投入为指标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测量。齐菲(2014)[3]以无形资产比率为指标,对我国创业板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测量创新绩效。石丽静(2017)[4]以研发强度为指标,测量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得出研发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为倒U型关系的结论。创新产出的测量指标包括新产品开发数、专利申请数、净资产收益率、专利引用量等。贾玉巧(2018)[5]以专利数量增加率为测量指标,考察高科技企业创新绩效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郑烨等(2018)[6]以创新产品成功率为指标,探析公共服务供给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岳鹄(2018)[7]以新产品开发速度为指标,探讨开放式创新主体差异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对于上述概念,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定义,其测量方法也各不相同,这与学者的研究时间、取样范围和资料获取密切相关。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涉及范围很大,同时也有很多外部不确定因素,研究结论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概念进行精确界定,并对其进行精确测量,以增加其可信度。本文以目前学术界大部分学者的测量标准为参考,主要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层面测量企业创新绩效。

(二)股权激励的界定与测量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具体阐述了股权激励:“股权激励即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股权激励是一种让股权激励对象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为公司长远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式。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测量指标主要有相对数(即1和0)和绝对数两类。相对数指将股权激励设置为虚拟变量,若公司在当年实行了股权激励计划,则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绝对数指股权激励对象持股数量占企业发行在外总股数的比重数。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学者在对股权激励进行实证研究时,对股权激励的模式、期限、条件等进行测量。

二、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目前,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是上市公司最常用的两种股权激励方式。核心技术员工、高管和员工持股计划是学术领域最常见的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对象。

(一)不同激励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姬怡婷和陈昆玉(2020)[8]提出,股票期权属于行权权利之一,在特定时间段内,激励对象自行决定是否要行使自己的权利来提升自己的收入,当股价比持股人事先购买价格低的时候,持股人可以不使用自己的权利,以减少自己的损失;限制性股票是指公司制定股票卖出条件,企业将部分股票奖励某些员工,而持股员工通过出售股票获益。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层面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测量。从创新产出视角来看,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且股票期权的正向促进效应更强。田轩和孟清扬(2018)[9]以企业专利产出为指标,实证检验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正向效应,结果表明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更能促进企业创新。姬怡婷和陈昆玉(2020)[8]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时发现,对于混合制企业来说,实行股票期权激励能够快速提升企业创新产出能力,限制性股票则效果平平,但股票期权的正向效应也受其他因素影响。郭蕾等(2019)[10]对普通员工持股与企业创新产出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股权期权的使用期限与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关联性,即股权期权有效期限越长,公司创新产出能力也会越强。

从创新投入视角来看,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仍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且股权期权的激励效应仍强于限制性股票。王银雪和张庆君(2019)[11]提出,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更能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且激励有效期越长,对研发投入水平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赵素君和李妍(2020)[12]的研究证实,股权期权能够使高新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增加,而限制性股票同高新企业研发投入间具有负相关性。

综上所述,股权激励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起到正向促进效应,且股票期权的促进效应显著优于限制性股票。而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是目前众多学者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两个层面,因此,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且股票期权的促进效应显著优于限制性股票。

(二)不同激励对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1.核心技术员工。实施核心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对这一结论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关于核心技术员工持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学者们多选取研发支出、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等指标,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层面来衡量。

就创新产出层面而言,姜英兵和于雅萍(2017)[13]采用2007—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核心技术员工持股能够增加企业创新产出的“数量”,提高创新产出的“质量”。杨华领(2018)[14]对企业技术创新与骨干员工股权激励范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发现骨干员工股权激励范围与研发产出具有正向关联性。就创新投入层面而言,李莉等(2020)[15]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研发支出关系时发现,企业对核心技术人员实施股权激励的力度越强,企业研发支出越多。陈志刚和陈启博(2020)[16]运用PSMDID模型,研究发现核心员工期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投入水平的正向关联性不显著。此外,核心员工持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还受股权激励企业高技术特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影响。因此,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并不是带领企业走向创新的制胜法宝。此外,黄新建和尤珊珊(2020)[17]研究发现,严格的行权条件减少了创新投入,但增加了创新产出;较长的激励有效期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但随着时间延长,激励作用减弱。因此,企业应依据自己的产业竞争情况来决定是否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并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目前,核心技术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创新绩效促进效应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可以从企业视角出发,探析股权激励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使股权激励促进效应达到最大化,为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高管。目前,学术界对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达成共识。就创新产出层面而言,马瑞光和温军(2019)[18]以授权专利数和授权发明专利数为测量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持股与企业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这表明适度的高管持股比例有助于企业创新发展,而过高或过低的高管持股比例均会对企业创新产出产生不良影响。赵世芳等(2020)[19]基于代理理论中的利益趋同效应假说与堑壕效应假说,也指出适当比例的股权激励可有效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少部分学者认为高管持股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就创新投入层面而言,李莉等(2020)[15]提出高管股权激励强度越强,公司研发支出越少。姬怡婷和陈昆玉(2020)[8]从风险承担水平切入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的程度与其风险承担水平成正比,在增强高管股权激励水平的同时,企业高管克服风险规避、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也越大。俞静和蔡雯(2021)[20]提出,高管股权激励力度越大,企业创新投入越多。

学者们之所以会得出众多不同的结论,是因为他们所研究的公司存在个体差异,如产权性质不同、高管性格不同、衡量数据指标不同等,研究结论自然也会随之而不同。如在民营企业中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促进效应显著优于国有企业,因为民营企业股权激励的迫切性往往更强,公司代理问题的结构也更为合理。而勇于冒险的高管持股比性格稳重的高管持股更易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因为更具冒险精神的持股高管往往会为博得更大利益而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而性格稳重的高管持股因风险规避心理,往往会选择减少研发投入,从而抑制企业创新发展。

3.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是对大部分或者全体员工的激励,是一种集体激励。在员工持股计划和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范畴中,学者们主要聚焦于创新产出层面进行探析,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性。丁诚(2021)[21]以专利授权数为测量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与国企相比较,在民营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更有利于提高公司创新绩效;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相比较,在高新技术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对创新绩效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孟庆斌等(2019)[22]指出对员工推行股权激励政策可以缓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激励员工为企业创新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保证其工作认真程度和效率,使其在创新过程中更加积极和稳定,进而促进企业创新产出。同时,企业中技术员工或高学历水平员工比例越高,薪酬水平越高,员工持股计划的促进效应就越好。但是,员工持股计划所产生的创新效益是由持股员工创造的,随着持股员工人数扩大,很可能出现管理监督不善的问题,从而出现“搭便车”现象,这种促进企业创新的方法可能不具有可持续性。此问题的出现也暴露了现阶段员工持股计划制度存在一定问题。其一,员工持股计划分配给员工的股份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保护,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有利于缓解员工的不安全感,坚定员工的工作信念,使员工持股计划长期稳定地为公司带来利益。其二,受持股锁定期约束,持股员工不能随时转让手中股票,间接地影响着持股计划健康推行。所以,企业在制定员工持股计划方案时,应进行全面考虑,将企业内部需求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波动进行合理预判,对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价格、持股锁定期等进行科学筹划。

三、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调节变量

学者们对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调节变量的研究众多,内容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两类。但目前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大多为企业内部因素,如产权性质和行业技术特征,而对企业外部因素的研究较少。

(一)企业内部因素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现阶段学者对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分散,其中,对企业产权性质的研究相对集中。除此以外,也有部分学者对企业的行业技术特征、股权结构、管理层能力、技术董事比例等进行研究。

在与产权性质相关的研究中,邵剑兵和吴珊(2020)[23]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将创新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从创新二元性和产权性质视角切入,探讨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民营公司来说,股权激励可以推动公司发展探索创新,激励强度越大,效果越显著;利用式创新的促进需要适度的股权激励强度,过高或过低的激励水平都不利于利用式创新的发展。而在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股权激励与利用式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而与探索式创新关系不大。李春瑜(2020)[24]以研发投入的视角切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应优化研发机制,加快畅通股权激励方案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创新绩效的路径。此外,不同产权性质下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还受其他因素影响。陈鹏程(2020)[25]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水平内部差距与研发支出呈正相关关系,与创新产出呈负相关关系,且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明显。舒文燕等(2018)[26]以专利申请数的对数为创新绩效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高管实行限制性股票激励更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非国有企业高管实行限制性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都对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民营企业对股权激励的敏感度更高,或许是因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紧迫性、公司结构等不同。民营公司开展股权激励活动更多的是为了激励公司核心员工,他们对于股权非常重视,所以效果较为显著;但国有企业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如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行政因素干扰程度等。

除产权性质以外,学者们对其他内部因素的研究较为分散,包括行业技术特征、反收购条款、股权结构等。陈志刚和陈启博(2020)[16]研究发现,高技术行业企业对核心技术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所产生的激励效果极为显著。相较于非高技术行业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实现技术进步更需要的不是技术员工的数量,而是高学历和高技术水平人才来突破技术瓶颈期。因此,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员工对企业研发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勇于探索新技术的动力,对高技术行业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陈鹏程等(2021)[27]研究发现,反收购条款负向调节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但反收购条款的负向调节作用明显受外界环境和条件影响,如市场竞争程度、管理层风险偏好、股权结构等。而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反收购条款下,市场失去了对管理层低效率的惩戒作用,为管理层提供了过度保护,加大了股权激励成为管理层攫取私利工具的可能性,使其忽略企业研发创新的投入。陆国庆(2019)[2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正向调节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即股权集中度与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呈现正向关联性。

(二)企业外部因素

学者们对企业外部因素的研究主要从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程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阶段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观点。朱德胜(2019)[29]认为从实物期权理论视角来看,企业研发投入是一项期权,且环境越具有不确定性,期权所具有的价值越大,公司边际成本也越多。出于风险规避心理,企业往往会采取延迟投资的方案,等待较为安全的投资环境,将损失概率降至最低。在这种理论视角下,环境不确定性则会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若从“奈特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环境不确定性在带来风险的同时,也会带来机遇。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当提高研发投入水平所获得的期权价值大于等待投资所获得的期权价值时,公司将会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资金。

现阶段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学术界也仍未达成一致观点。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市场竞争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关联性,另一类则认为该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Arrow等(1962)[30]提出在保持特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竞争压力越大,创新产出越多。王怀民和钱二仙(2021)[31]以创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为测量指标,采用混合回归模型探析股权激励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时发现,股权激励程度越高,公司越能吸引员工开展创新活动,进而提高公司创新绩效,增强公司价值。当市场竞争激烈时,股权激励可有效促进企业创新产出,且运用限制性股票进行激励可以让员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何玉润等(2015)[32]也认为市场竞争越强,越能促进企业创新投入。但Ahion等(2002)[33]则提出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创新水平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适度的市场竞争可有效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但如果竞争压力太大或太小,都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利影响。李健等(2016)[34]在对国内制造业相关数据展开研究时也发现,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呈现倒U型关系,即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时,市场竞争具有最优临界值,竞争太大或太小都会阻碍创新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学术界针对股权激励模式、股权激励对象、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调节变量等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但是,针对高管股权激励和外部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并未形成一致观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选取的样本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股权激励可以在长时间内协调核心员工以及股东之间的关系,能有效降低企业高层道德风险发生率,把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牢牢联系在一起,推动员工积极开展创新活动,进而有效提高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和产出。第二,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存在复杂的代理等问题,相比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开展股权激励活动更能提升员工忠诚度,增强员工承担风险的能力,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凝聚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第三,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是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明确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对企业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现有研究内容与成果,未来研究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入探讨。第一,现有文献对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调节变量的研究,多为对企业内部因素的研究,对企业外部因素的研究尚显缺乏,且在对市场化程度这一调节变量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并无具体指标对市场化程度进行精确衡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侧重对企业外部因素的研究,并对市场化程度的测量进行更深一步探讨。第二,现有文献主要以产权性质对企业进行区分研究。我国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外,还有外资企业、科创板企业、军工企业等其他产权性质的企业,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将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展。第三,虽然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已获得共识,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在发表文章中增加了一些要素对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进行研究,比如公司价值、管理质量等,但仍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期权高管股权
因时制宜发展外汇期权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人民币外汇期权择善而从
新形势下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什么是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有哪些注意事项
初探原油二元期权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