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讨*

2023-04-06 03:46徐超杨翠苹
智库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微时代校园文化公众

徐超 杨翠苹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微信、微博等微平台已经融入当代青年的社交生活,他们每天有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其中,接受着微平台中的文化、思想影响。高校文化育人能做到怎样的效果,与高校融入微平台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高校需要向学生输出正能量,却又不能让学生感觉空洞、无趣,就需要用到学生喜欢的微文化作为外衣,发挥高校育人的全方位包裹效果。

一、高校文化育人概述

高校文化育人是“三全育人”体系下的产物,是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育人方式。“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出自《孔子家语》,充分阐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来讲就如同“芝兰之室”,文化育人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芳”的过程。高校文化育人从本质上来讲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教育过程并不明显、学生感触并不深刻,属于自然而然获得感染和改变的育人形式。高校应积极建设校园文化,不断挖掘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

高校文化育人主要包含几个方面:

(一)校园设施育人

校园之中的软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有形载体,通过视觉的途径为学生传递高校的文化。常见的校园文化设施包括校门造型、校徽图案、校园内雕塑、校园绿化景观造型等,这些不仅能够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还能够让学生从视觉上逐渐熟悉校园文化元素,接受校园文化的育人影响。比如清华大学礼堂西侧的闻一多纪念像,背后石壁上刻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学生在雕塑以及刻字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将“祖国”“人民”与“爱”相联系。又比如重庆大学正对大门有一座高大的钟塔,每一个学生都用它确定过时间,也将珍惜时间的概念深深烙印在心中。这就是校园设施带给学生的文化育人效果,其影响之深远不可忽视。

(二)校园精神育人

校园之中的校训、校歌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载体之一,它们从高校精神文化、育人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炼而成,表达着高校以及国家对大学生人才的期许。在这样的文化载体影响下,学生每回忆一次校训、校歌,都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三)校园制度育人

校规校纪是校园文化无形载体之二,与校训校歌表现出的期许和引导不同,校规校纪代表着的是文化育人中约束、规范的一面。校规校纪将对师生的行为举止要求列明,目的在于保证校园正常运转中秩序,也在于帮助师生形成有关于规则的共同意识,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

(四)行为文化育人

高校教职工、学长学姐的日常言行举止是校园文化无形载体之三,是高校文化不断发展延续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不断影响着进入校园的教师、职工和学生,学生群体每一年都会更新约1/4,新进入校园的学生日常与教师、学长学姐们相互接触,会自然而然从对方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就来自高校文化。高校师生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二、“微时代”的高校文化育人

“微时代”是指创作成本低、体量小、传播速度快的现代传媒平台,比如微信、微博,也指这些传媒平台中出现的微型文化作品,比如微电影、微纪录片、微综艺等[2]。“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新的渠道,比如让学生参与到微型文化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去展现当代学生的精神面貌,使校园文化育人从单方面育人转向双向互动;又比如将高校的历史、发展、校园文化以微平台进行呈现和传播,拓展高校的文化育人影响力,吸引心仪高校的学生前来报考,为已经毕业的学生重铸初心。目前,我国各地的高校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抖音账号等微文化宣传渠道,并选择校与园文化相关的题材和内容,以文字、视频等载体呈现校园文化,传递青春正能量,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高校文化育人实践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一)高校文化活动缺少特色

高校想要实现文化育人,就必须以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基础,辅以适合的校园微文化平台渠道,实现文化环境对在校师生的全面渗透,提升育人整体效果。但实际上,部分高校本身所开展的文化活动比较模式化、形式化,没能深度挖掘高校自身在文化上的特色,盲目照抄、照搬其他高校的成功模板,结果学生们并不买账。比如综合性高校因为有文史类院校,比较注重校园文化的软硬件建设,比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容易开展,但理工科院校也并非没有自身的特色。理工科院校要想办好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育人,需要从自身着手,适当增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活动开设,搞活高校文化。比如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理工科院校中的重点院校,在我国诸多科研、国防、军事领域均贡献了大量人才,西工大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西工大自身的各界优秀校友处开展,总结回顾优秀校友的成就,激励在校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可以从西工大近期做出的贡献入手,比如国产大飞机IC919的首飞成功,西工大可就自身在其中的助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发展,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在校学生的微文化联系起来[3]。有特色的高校文化,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毕竟,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对传统文学感兴趣的着实有限,勉强组织学生不感兴趣的文化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校育人实践缺乏策略

文化育人并不是简单的组织文化活动,要想高校文化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前期调查、活动组织、活动后延续和追踪都离不开高校领导层的决策和教职工的劳动。前期调查是为了寻找学生们感兴趣的校园文化内容和文化活动形式,让文化活动的举办能够赢得学生们的普遍关注;活动组织是搞好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要有足够的覆盖面,以吸引和引导为主,避免强制学生参加的情况,避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活动后的延续和追踪是落实文化育人效果的必要环节,比如高校组织了红色文化遗址的参观活动,参观归来如果高校后续不安排征文、书画、微视频等形式的反馈活动,很多学生感动过后可能就遗忘了。高校组织后续文化活动可帮助学生从文化输入转为输出,加深学生对文化活动内容的印象和感触,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

(三)育人与微平台联系不紧密

“微时代”各类微平台是当代大学生活跃度最高的阵地,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平台、哔哩哔哩网站等每天有大量的高校学生活跃在其中,这些平台是学生接受信息、接受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也应当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阵地。甚至可以说,“微时代”高校若抓不住微平台开展育人活动,高校文化育人的整体效果收效将远低于预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毕竟,微平台本身的繁荣和发展与商业活动有解不开的关系,微博上有共享计划、微信公众号推文有软广、抖音有直播带货、哔哩哔哩网站UP主也有收益,当学生满眼看到的都是经济和利益时,潜移默化间必将受其影响。高校参与到“微时代”平台之中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可从人文情怀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避免学生的价值观趋利性过于明显。但不少高校的微博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运维并不活跃,文化育人效果未能有效发挥,甚至不少学生都未关注本校的各类微账号。

四、“微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可行路径

(一)微信公众号文化育人

微信是当代大学生应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手机APP平台,既能够通过一对一的微信或多人微信群进行交流,又能够通过朋友圈发布半开放的信息进行心情分享,还能够通过微信公众号的途径向更开放的群体进行内容发布,一个平台满足三个层次的信息交流需要。在高校文化育人方面,发挥主要育人作用的是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文字、音频、视频、图片载体融为一体,读者阅读公众号文章还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链接进行跳转去投票、购物,通过文章下的评论区与持相同观点的读者讨论,与持不同观点的读者相互辩论。微信公众号具备成为高校文化育人途径的基础和功能,全国各大高校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积极发布文章进行持续运营。根据中国青年报公众号收集的高校微信公众号榜单可以知晓,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校园特色文化是高校微信公众号推文中常出现的文章内容。

第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责任之一,也是近些年来高校校园内大力组织的文化活动主题。高校微信公众号常利用推文渠道在传统文化节日到来之际进行文化内容的宣传和解读,引导大学生们重温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追求。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在2017年重阳节时的推文,从词人晏殊的《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入手,解读重阳节的演变、习俗以及相关文学作品,加深了大学生对于重阳节的认识,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借传统节日推文提升学生精神追求。

第二,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是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有助于当代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节温度提升,也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母校诞生的根源。高校微信公众号作为文化育人的路径之一,在推文中发布有关红色文化的内容非常有必要。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曾经在微信公众号推文中着重介绍西交大医学院的诞生历史,以抗战时期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内迁辗转数千里在西安成立临时大学医学院,又从西安向南迁至汉中与其他大学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历史,讲述了抗战岁月高校师生“兴医强国,艰苦奋斗,精勤育人,救死扶伤”的精神[4]。这篇推文在西交大师生群体中反响强烈,不少学生表示回顾历史被高校先辈所感动,被时代抗争精神所感染。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是为国育人才的摇篮,国内各地高校或多或少都为国家的方方面面输送过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的贡献都让母校与有荣焉。高校用所培养出的人才为桥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当代青年的微文化进行连接,帮助当代青年在微文化的平台上了解先进科技、了解专业相关动态,以当代青年的话语文化来吸引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注,构建微文化与主流先进文化的对话,让当代青年喜爱的微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第四,校园特色文化。除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高校校园本身作为大量青年聚集之地,其自身的文化就非常活跃,且与微文化关系密切。高校微信公众号应当成为校园特色文化的宣传领地之一,成为与当代青年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宣传口,鼓励全校师生发展校园文化。比如武大的樱花是武汉大学非常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武汉大学一年一度的校园节日主角,武大微信公众号曾推文《珞珈时光机|武大樱花的前世今生》,还会在每年樱花开放前就对外公布赏樱时间,使樱花成为高校文化育人、审美育人的重要元素。又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将传统院校习俗“闹花灯”引入校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实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二)微博官方账号文化育人

高校的官方网站平台在“微文化”兴起前就是高校对外展示的窗口,如今高校的微博官方账号也依旧可以成为高校实施文化育人、展现育人成果的窗口。高校师生作为校园的“原住民”,他们的日常活动本就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将活动成果汇总以微视频、微电影、微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平台上,可有效丰富校园文化板块的内容,展现校园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升文化育人的整体效果。比如,从抗战等红色历史时期走过、有过特殊发展经历的高校可为学生开放校史馆,鼓励学生从校史馆中了解高校发展历史,理解高校校园文化,制作校史纪录片、微视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在母校建校纪念日进行庆贺活动。学生制作的优秀微视频等内容可在征求学生意见后,上传到高校官方网站和微博账号的文化板块之中,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吸引更多的网友去观看、去感受,加深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对于当代青年的认识和理解。高校可组织师生以征文、书画、视频等方式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高校组织师生前往当地著名的红色文化遗址、故居参观,参观结束后向全校师生征集优秀文章、诗歌、书画作品,要求内容阐述师生自身从红色文化参观中的感受。同样,优秀的师生作品可上传到学校官方网站和微博官方账号之中,引导更多的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传递高校文化精神。微博与微信属于两种不同的微文化平台,相较于微信的半开放状态,微博的开放程度更高,高校微博官方账号不仅可以向外传递高校的文化育人现状,还可以借助微博平台上的热点话题进行文化育人的点滴渗透。比如,微博平台组织读书打卡活动,大量的高校官方账号参与其中,不仅带头推荐优秀的、有内涵、适合当代青年阅读的书籍,还不定时分享所推荐书籍中的经典语句,吸引校园内外青年的关注,充分借助微博平台在当代青年中的影响力扩大自身文化育人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想要搞好文化育人工作,实现“三全育人”就必须用好各类微平台,把握住当下高校文化育人的不足,切实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等途径与在校大学生深度接触,将高校文化活动推送到学生眼前,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文化活动当中来。高校应积极从各类微平台的互动中寻求创新,不囿于当前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的方式,以更贴近学生思想、兴趣的方式进行文化表达,拉近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成果。

猜你喜欢
微时代校园文化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