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漂浮舱疗法

2023-04-07 00:33凯特·苏柯尔
海外文摘 2023年4期
关键词:分贝宁静噪音

凯特·苏柯尔

在一个日益嘈杂的世界里,让我们躺进漂浮舱,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远离那些扰人的思绪。

| 宁静难求 |

多数日子我都活在喧闹中。作为一名居家办公的母亲,我被困于两只狗、两个青春期孩子和一个在隔壁房间工作的丈夫的“围城”中。视频通话、电话铃声、电子游戏、音乐、犬吠,以及邻居定时开启的吹叶机响声不绝于耳。

这种情况下谁不想拥有片刻安宁呢?世界卫生组织支持我的看法——它表示,我们身处的世界太过吵闹以致危害到了身心健康。几个世纪以前,人类已充分理解宁静的重要性:安静被视作一种关键的疗愈手段。我所处的喧嚣促使我思考,我们在现代社会寻求无声的意义何在。

如今,人们尝试寻找各种宁静场所,为了避闹取静加入修道院,或者跑到山上享受周末的宁静时光。更有人不惜花大价钱,只为在漂浮池或感官剥夺舱内体验片刻的寂静无声。挪威探险家艾林·卡格在其著作《寂静:在喧嚣时代》中写道,宁静是“新的奢侈品”。

弄清楚宁静祥和对人类身心健康究竟有什么益处,是当下一批神经科学家和专业医护人员的研究目标。通过他们的研究,我发现即使是片刻的宁静都能大大抵消嘈杂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我究竟需要多少安静时光?我又从哪儿去获取它?

我家并不是喧闹的特例。我们中大部分人长期生活在过分嘈杂的环境中。我们能很好地适应噪音,这也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从进化角度看,声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讯息,引导我们规避风险。为了确保给意外的噪音及时的反馈,我们身体内部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身体蓄势待发,准备释放压力荷尔蒙。从短期来看,这是一件好事,尤其在战斗和飞行等环境中;然而从长远看,噪声过大使我们身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持续的生理反应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例如情绪焦虑、抑郁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噪音定义为“被低估的公共衛生威胁”。2020年欧洲环境署的一份报告指出,噪音是欧洲普遍存在的“顽疾”。大约1/5的人口处于对身体健康有害的噪音环境中。好在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除了改善声音环境,他们还在探求哪些宁静体验对人体最为有益,我们又该如何最高效地利用无声环境提升自我。

| 飘飘荡荡 |

自我朋友分享她在感官剥夺舱内漂浮一小时后宛若新生的经历,我便计划从这项体验入手。这种漂浮舱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科研人员简·舒利和约翰·利莱首次构建这类无声环境,用于研究人脑如何对外界感官输入缺失作出反应。感官剥夺舱的设计更新换代,如今已经有了更宽敞的空间以减少幽闭恐惧的产生,促进人们在无声环境中更好地疗愈。

脱光衣服进入充满盐水的漂浮舱内,我发现周遭十分安静,但并非彻底的寂静无声。我能感受到自己呼吸的声音。人耳对噪音十分敏感。临床心理学家、俄克拉荷马州大脑荣誉研究所的贾斯丁·范斯坦说:“在舱体内,有些患者甚至可以听到他们眼睛眨动的声响。”范斯坦表示,正是这种专注于呼吸和心跳的敏锐听觉帮助人彻底放松身心或迈入冥想状态。冥想有许多被人熟知的益处:减压、提升幸福感、缓解慢性疼痛和偏头痛等。

为了进一步探索漂浮舱作为治疗仪器的可能,范斯坦及其同事招募了50名饱受压力和焦虑之苦的患者接受治疗,并填写反馈问卷。受试者均表示,在单次漂浮一小时后,肌肉紧张性疼痛等抑郁症状以及焦虑都有显著缓解,放松的状态促使整体幸福感增加。“长期抑郁或焦虑的人总会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各种烦心事上,但在漂浮状态下,他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那些扰人的思绪也就随之消散了。”范斯坦说,“这种积极影响可以持续48小时。”

意大利神经科学专家塔尔多坦恩·本–苏桑说,这些研究发现不足为奇。即便不在漂浮舱内,宁静本就可以帮助人更快进入冥想状态,获得疗愈、感受幸福。他说:“当我们得享宁静时,这种感受不仅是环境上的宁静,更是内心自我的宁静。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并作出更适宜的回应。”

研究表明,虽然通过漂浮舱这种剥夺感官、构成寂静环境的治疗可以短期缓解焦虑和抑郁带来的不良反应,但它具体对大脑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还尚不为人知。为此,范斯坦的团队设计了新的实验。48名受试者选择3次90分钟漂浮舱治疗或者3次90分钟躺椅放松后,接受大脑核磁共振扫描,三周后再度扫描。研究人员研究扫描成像后发现,漂浮舱治疗能额外降低预设模式回路的活跃度。预设模式回路是大脑处于静止状态或不从事特定任务时——比如做白日梦和放空——活跃的区域。

这个结果出人意料。范斯坦对此有自己的解释:预设模式回路与我们内心的喧闹有关。这些区域在大脑其他活动停止的时刻,仍处于焦虑、压力和反复思索的“喧嚣”中。预设模式回路过分活跃往往与抑郁症正相关,其活跃度下降反过来说明,漂浮舱正在帮助你平静内心。范斯坦表示,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漂浮舱或许能够为人类提供一套简便的治疗方案,防止神经系统失衡。

在给自己预订漂浮舱治疗后,我邀请我的丈夫一同体验。他拒绝了,并疑惑道:“这不是个酷刑?”常识告诉我们,沉默并不总是金。最初的感官剥夺研究普遍针对的是恐慌和经历幻觉的人群。“早期感官剥夺实验基本上就是把人变成木乃伊。”范斯坦说,“那时候的漂浮舱长得也像口棺材。有些时候,你需要戴着输送氧气的头盔进去,这些设备会让受试者感到焦虑,随后的体验也成了独自一人应对这种未知带来的恐惧不安。”

如果使用现代漂浮舱,你将会经历一个感知改变的过程,在温和的光环和轻柔的嗡嗡声中享受宁静。当没有外部感官刺激大脑时,大脑会尝试填补感官的空白,逐渐赋予黑暗寂静新的价值。

| 片刻安宁 |

虽然漂浮舱给我带来了美好的体验,但我也很想知道这种治疗是否是无可替代的。或许爬上小山坡、或许躲在浴室里享受的片刻安宁,也能改善我的情况。对于这个问题,德国弗莱堡天主教应用科学大学的心理治疗研究员埃里克·普法伊菲尔大概能够给出解答。他和同事们正在研究不同类型的宁静及其潜在的益处。他的研究组比较各种条件下安静环境对人的影响,控制的变量包括个人或集体、室内或室外、有无指导,以及有无间歇性舒缓背景音乐。结果显示,所有类型的安静环境都能够改善人的情绪。不过,有些环境下人们的体验会更上一层楼。在公园这种室外自然环境中,在专业治疗者的指导下,伴随间歇性舒缓音乐进行冥想的放松治疗能够给予最好的疗愈效果。

这说明我可能真的需要投入一些时间和金钱去寻求最好的宁静疗愈。不过,普法伊菲尔坚持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理想安静环境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首先,彻底的寂静没有必要。普法伊菲尔小组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受试者在有声的公园里比在彻底寂静的房间中更为放松,也更不会感觉无聊。佛罗里达大学的梅雷迪思·贝瑞认为,无论是放空沉默、冥想还是树林漫步,我们总是可以随时放下手头事务,安静片刻、放松自己。

其次,普法伊菲尔指出,我们并不需要很长时间的安静来改善自我。他的研究表明,在持续时间不到十分钟的安静环境中,人们已经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了。因此,他相信即便是在浴室里静静待上一会儿,也能够帮助我们的身体在长期紧张中得以喘息片刻。“你无需花费几个小时保持安静。”他说,“短暂但高频的安静时刻会更有效。我们总是被闯入日常生活的各种新声音过度刺激,在这期间寻找片刻安宁并重视这宝贵的放空时光会让你的生活产生很大不同。”

他无需再提醒我这一点。即使我无法将漂浮舱治疗设为每周必打卡事项,我还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忙里偷闲,寻求更多的宁静时刻,就算躲在浴室也无所谓。这是一项值得我投资的奢侈品。

闹中取静

官方数据显示,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吵。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孟买、纽约、巴黎、东京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大都市的夜间噪音已经远高于适宜人类居住标准的40分贝。

40分贝是什么概念呢?通常情况下,树叶沙沙作响是20分贝,即将开工的乡村动静大约是30分贝,餐厅聊天是60分贝,割草机工作时为90分贝。长期处于超过85分贝的环境下会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长期处于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也会引发许多健康问题,包括失眠、学习障碍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参与制定国际噪声标准的声学顾问尼克·安东尼奥说:“没有什么器官可以帮助你的大脑屏蔽噪音。”

许多城市正在为降噪努力。2004年,伦敦市长办公室发布了一份名为《音响城》的报告,着重指出伦敦及市郊工业和运输带来的噪音污染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多亏了这些努力,倫敦变得安静了不少。”安东尼奥说,“通过更新公交车、减少交通噪声和控制飞机噪音等手段,我们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声音环境。”一些城市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尝试引入降噪涂料和增加道路绿化来帮助消音。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解决方案:华盛顿特区自2021年起开始禁用汽油动力吹叶机,旧金山规定晚十点至早七点禁止在居民区制造扰民噪音。

此外,纽约通过一项法案,针对非法改装车辆导致发动机声音过吵的车主进行罚款警告。安东尼奥说,新冠疫情的暴发使马路变得安静,有些路段还变成了步行道。他说:“人们见证了安静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我希望将来我们的城市能越来越宁静。”

[编译自英国《新科学家》]

编辑:要媛

猜你喜欢
分贝宁静噪音
宁静之宅
分贝是如何定义的
噪音,总是有噪音!
无法逃避的噪音
《巷口的宁静》
分贝是声波的强度单位吗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小分贝上街“不讲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