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建构的四维向度

2023-04-11 21:34闫红梅
中国德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思政课高校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责任担当,彰显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应聚焦塑造主体、深化内容、拓展视域和创新形式,四维向度同向发力、协同推进。其中,塑造主体是关键,深化内容是核心,拓展视域是基础,创新形式是保障。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中国故事;话语建构

作者简介 闫红梅,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1]新时代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中国话语权的展示,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宏大叙事的具体展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内含思想价值引领的意识形态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宗旨和教学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

话语是一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的外在表达形式,也是一种权力、一种力量。话语权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社会的‘能量流,是社會各种力量形成合流的过程,更是语言、知识和文化影响个人与历史的过程”[2]。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和完善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话语权力,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及其话语权都具有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哲学性思维、通识性表述、有效性传播等五个核心要素。[3]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应聚焦塑造主体、深化内容、拓展视域和创新形式,四维向度同向发力、协同推进,内在统一于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建构的全过程。

一、塑造主体:

提升教师素养,增强话语亲和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由此,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也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在构建讲好中国故事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理想信念、理论底气和能力自信。

(一)提升信仰高度,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温度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政治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5]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灵魂,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会有炽热的传道精神,有“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坚韧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任何话语体系都是特定意识形态的表达,都有其政治立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才能用心、用情、用力地讲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信仰的故事味道甜,有情怀的故事暖人心。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构建,必须高擎政治信仰、厚植为民情怀,以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价值认同为前提,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好具有意识形态意蕴的中国故事。

(二)夯实理论底气,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力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底气。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的底气来自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显微镜”和“放大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6]思政课教师为学生讲中国故事时,要自觉夯实理论基础和理论底气,深度挖掘中国故事背后的问题解释力、理论传播力、现实批判力和社会引领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气势、气场,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增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力度。

(三)坚定能力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效度

能力自信,是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质量保证。思政课教师的能力自信来源于知识储备、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7]可见,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思政课教师多方面的能力自信,既要把中国故事讲精彩,又要讲出故事中蕴含的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因此,思政课教师一是要勤于学习,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二是要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能,突出语言魅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到“精选故事引兴趣、巧设疑问激好奇、妙用语言讲故事、擅用理论解疑惑”[8];三是要增强创新能力,将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增强课堂教学的话语效度。

总之,思政课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建构的过程中,要讲出思想境界的高度、理论水平的深度、语言表述的优美度,教学设计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符合学情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感受、加强交流互动,进一步增强思政课话语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二、深化内容:

秉持系统思维,增强话语解释力

话语是思想的表现形式,思想是话语的精神内核。话语建构的本质是思想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建构的核心要素是故事背后的政治立场和理论体系。

(一)注重思政课讲好中囯故事话语建构的理论根基

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建构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根基为支撑。各门思政课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伟大成就,深刻呈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之路,增强了青年大学生对我国民族精神和制度优势的深刻认知,这些理论体系的建构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思政课鲜明的政治特征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意蕴,进而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意识形态阵地。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具有政治性突出、逻辑性强、视野宏大、立意高远的特点。中国故事作为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叙事,描绘出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时代记忆,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为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具体生动的话语语境,实现了教学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巨大飞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大大增强了思政课话语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注重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建构的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能够指引人们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最深层次的本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需要洞察话语背后的“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需要增强哲学思维能力。增强哲学思维,深刻认识西方话语权的根源是“西方中心论”及其基础上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推动对西方话语体系的重新认识和理论批判,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桎梏,进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在哲学思维上注重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体现“主体间性”的平等性思维方式,契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三)注重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建构的“三位一体”话语结构

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要注重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日常话语“三位一体”的话语结构。政治话语是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刻画和彰显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主张。任何学术话语的存在都不能屏蔽特定时代下政治话语的大背景,而学术话语需以逻辑的形式承载特定的政治话语。“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成功的话语体系由相对固定的概念、范畴、表述、理论、逻辑等构成,它是社会各个方面良性互动的结果,具有深刻、理性、论理等学理特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中建构有生命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理论,无不需要深入的理论建构,促使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更充实完备,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染学生,用真挚的人文关怀解答学生的现实疑惑,才能使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成为一种权力、一种力量。日常话语的表达方式能够从情感上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表达形式上更有亲和力。“三位一体”的语言结构,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注重育人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充分融合,使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更为理性、充实和完善。

三、拓展视域:

立足全人类共同价值,增强话语涵容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构建,需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话语涵容力和话语信度。

(一)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0]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情懷,需要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全球问题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世界听懂、接纳、认同中国。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通了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有助于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二)拓展中国故事的领域,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涵容力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1]我们应当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挖掘好、传播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作为国家叙事的表征,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一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进程。“围绕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或世界舞台上发生的,展现恢宏历史与美好未来、揭露社会矛盾与发展问题、追求国家利益与中国立场、反映民族特性与共同情感的美好夙愿故事,把中国的现实国情、日常生活、真实感受等传达出去的故事,都可以叫中国故事。”[12]中国故事本就具有丰富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应当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行各业中探寻动人的中国故事,增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涵容力。例如,在讲述榜样人物和奋斗故事时,要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树立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注重中外比较,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信度

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应遵循比较的原则,注重国际和国内的横向比较、历史和现实的纵向比较。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实践中表现出了巨大优势,应努力在比较研究中解释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揭示这一现象得以产生的深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特别是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为什么行之有效,为什么能成功调动起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增强党和国家的发展活力,从而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13]在讲述中国发展道路的故事时,可以采用横向对比的方式,用中国发展道路的故事与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故事进行比较,通过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国道路的优越性。中外政治制度、经济贸易、人文精神等领域的国际比较,能够增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信度。

四、创新形式:

注重有效性传播,增强话语张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构建,需要创新传播形式、拓展传播载体。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增强话语张力。

(一)师生共建“中国故事库”,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认同度

当前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各门思政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讲述的中国故事,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的状态,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整合,大量中国故事没有形成逻辑性、关联性非常强的资源体系。为此,应当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建设“中国故事库”。将师生间多元化的时代视域、生活阅历、角色定位、奋斗目标、价值情怀等因素予以全面整合,进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发掘和提炼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库”共建共享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内心的疑问和困惑,而教师给予准确解答和正确引导,这既是思想交锋、心灵涤荡的过程,也是探寻真理、启迪智慧的过程,提升了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认同度。

(二)创新红色现场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感受力

话语权蕴含着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两个维度。中国话语权既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话语权的建构过程,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交互作用中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构建,需要实现理论教学话语与实践教学话语的协调互动、有机统一。思政课不仅要在理论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在实践教学中丰富学习形式、创新活动载体。可以尝试在历史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讲好中国故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红色现场不同于思政课堂,现场讲述需要设置特定的情境场域,提供给受众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首先是情感上的共情,进而激发心灵上的共鸣。在红色现场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作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话语建构的有益补充,从受众内心深处提升对话语的体验和认同,进一步整合中国故事的社会资源,形成“大思政”的育人语境,同心同向、携手同行,形成教育合力。

(三)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传播力

新时代,基于文化传播和交流载体的辩证统一性,新媒体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平台。如何运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思政课话语构建的热点話题。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信息的获取都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所以,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应该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效应。新媒体具有独特的交互式传播特点,点赞、评论、留言等形式都是大学生话语权的表达。区别于传统媒体单向度的宣传和灌输,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更易于被“90后”“00后”大学生所接受。短视频充分利用了信息传播便捷和视听觉冲击力强等优势,促成沉浸式体验,达到多维度、立体化育人效果。例如,一些高校教师运用短视频平台,以幽默有趣的语言、轻松活泼的文案,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走进大众,瞬间“吸粉”无数;著名的历史学家阎崇年、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等专家,在短视频平台讲述故宫的历史故事,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思政课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新形式,利用新媒体视听觉的画面感和冲击力,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

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构建是时代课题,是思政课学科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源泉,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的使命担当。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需要聚焦主体塑造这个关键,围绕内容深化这个核心,着眼视域拓展这个基础,立足形式创新这个保障,四维向度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切实践行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参考文献:

[1]王义桅.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9-28(9).

[2]福柯.福柯说权力与话语[M].陈怡含,编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245-246.

[3]韩庆祥.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EB/OL].[2022-09-1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031/c376186-28821620.html.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22-09-20].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2-09-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7]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22-09-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8]胡白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16-12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10]习近平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2022-09-22].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202/17/WS620e126ea3107be497a06b6b.html.

[11]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2-09-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12]林楠.思政课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维度[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6):45-51.

[13]宁骚.在比较研究中彰显中国制度优势[EB/OL].[2022-09-2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831/c40531-31842215.html.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