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真实发生的“三真”

2023-04-15 22:25褚瑞雪
成功密码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师

褚瑞雪

近年来,中小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打卡式”的浅层次的劳动体验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于当前学校劳动教育教学之中,未能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这一要求。本文重点从关注真需求、真转变、真体验“三真”角度出发,从时代发展、角色回归、全面发展三大需求的导向出发,转变师生理念和思维,亲历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近年来,中小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诸如每周劳动课程的开设、校园种植区域的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场域的建设等。劳动教育越来越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也不难发现,有些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构建,无法体现阶梯性;有些教师的劳动教育观念有待更新,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有些劳动教育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为劳育而劳育之嫌。“打卡式”的浅层次劳动教育体验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容易让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很重要,忙起来可以都不要的”形式主义局面,背离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

一、让劳动教育真实发生,需要关注真需求

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每一个历史时期对劳动教育的要求都不同。劳动教育需要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从细微处探究社会、家庭、个人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

(一)基于时代发展的需求

2022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取消、整合了部分类别和职业,新增了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55个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劳动在新时代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以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复合性劳动呈现,以技术、知识、思维的革新带来高效率劳动、创造性劳动、创新性劳动价值凸显。

2022年秋季,劳动教育作为国家课程内容,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在更高层次的水平再次回归独立课程形态,正是党和国家为破解劳动教育困境,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的需要。劳动教育的落实需要在关注新时代生活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的场域从单纯的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教育过程的实施和评价制度的改革探索。

(二)基于角色回归的需求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诸如“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的活儿不用做”“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观点依然大行其道,学生无论是在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始终是“学生”这个单一的角色。在一些家庭里,会将物质报酬当作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时的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但也让孩子们感受不到作为独立个体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把劳动与学习割裂,与生活割裂,必然会导致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虚化、弱化的现象出现。

劳动教育除了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经济价值,习得基本的劳动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当他们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时,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承担自己应尽的成员责任。如身为家庭成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不是依靠物质奖励作为驱动力来进行劳动。

(三)基于全面发展的需求

以ChatG孕栽为典型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要如何自主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党和国家在“五育并举”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全面发展的思考,也是社会、家庭对孩子综合素质提升的期盼。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概括,既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准则界定,也是人类教育的目标趋向。劳动教育属于其中之一。具有一定强度的劳动活动会增强人的体魄。在集体劳动中让人学会守公德、养私德,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发现美。这是一个主体不断自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对于推动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让劳动教育真实发生,需要做到真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言一行均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劳动教育的真实发生和有效实施过程中的媒介。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们要在自身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要嵌入学科,通过做“加法”来达到做“减法”的效果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里指出:“在开发农业生产项目时,可与科学、地理、生物学、化学等课程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有机整合;在开发传统工艺制作项目时,可与艺术的造型知识,物理、化学的材料知识相联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需独立开设,不能被其他学科占用和取代,但从课标的多处表述中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真实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嵌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中。翻开义务教育各个学科的教材,不难发现劳动观念、劳動知识的踪迹。如二年级语文下册中《千人糕》中对集体劳动的阐述。这给苦于不具备专业劳动知识的劳动教育教师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发掘本学科中蕴含的劳动知识,自觉将劳动教育嵌入学科教学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展现积极的劳动精神状态和面貌。

(二)要注重育人,透过物质载体来呈现精神内涵

一堂劳动课往往是以劳动成果的展示而结束的。劳动成果可以算是劳动教育的物质载体,也就是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习得某项劳动技能、收获某些劳动产品。劳动教育的效果需要通过劳动产品来呈现,但劳动教育绝不应该局限在成果的呈现上。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精神内涵的获得,也就是与价值观、情感有关的劳动品质、劳动态度上的收获。教师要灵活应对动态生成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劳动状态,进行适时引导。如,劳动过程中材料的节省、有效利用程度,遇到困难后问题的解决等。在这个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晰劳动所创造的真实价值,感受克服困难后所带来的成就感,思考劳动质量、劳动效率的提高方式,秉持正确的劳动观念,不应该过多宣扬劳动者的辛苦,避免产生因害怕辛苦而畏惧劳动、厌恶劳动的情绪。

(三)要善用资源,巧妙设问来催生完整价值链条

一节以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为素材的课,在歌颂了清洁工对社会的贡献以后,最终落脚到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如果教师再大胆追问一下学生,是否愿意从事清洁工这样的工作,为什么,学生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愿意。

出现看法和做法不一致的情感价值冲突,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在设问时缺少了关键的环节,让学生的情感价值停留在理所当然的表面,很难产生共鸣。在最初讲述时,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志愿服务体验的辛苦中,引导学生明白清洁工是在用自己的双手谋生,在谋生的同时也在美化社区环境,对解决学生的情感价值冲突有一定的帮助。在听到否定答案的时候,教师不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来提高清洁工的工作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者的辛苦。这种从真实感受出发的开放性设问,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逐渐催生出真实完整的价值链条。

三、让劳动教育真实发生,需要实现真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真体验无论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要亲自示范

在一节缝制香囊的手工制作课上,授课被卡在了穿针引线的环节;在另一节劳动课上,学生观看完劳动作品的制作视频后,发出“眼睛看会了,但是手没会”的感慨。这两个案例一方面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醒教师在每堂课前亲历所有劳动环节的必要性。教师应亲历劳动环节,用心思考,结合学情来判断学生课堂上可能遇到的困难、陷入的误区及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解决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知识不足、亲自示范困难等问题,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劳动教育教师进行相关劳动技能的培训,也可以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还可以引进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采用“双导师”制课堂,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保证课堂上教师示范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学,要亲历实践

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走马观花式”的劳动参观会,让劳动教育流于表面、浮于形式、止于活动。

学生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另一种是间接经验。“我感觉像是在爬一栋高达100层却没有电梯的高楼。”这是一位二年级学生在削马铃薯皮时得出的感悟,再问到以后要不要继续时,他回答:“可以啊,因为自己做出来的薯条最美味。”这就是学生亲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后所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经验。

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使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需要学生“出力流汗”。只有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亲身体验中逐渐形成的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才是最真实的,才能真正落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