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2023-04-15 22:25韩艳红
成功密码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韩艳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之魂,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教育思想、哲理等,不仅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体验的有力支撑,还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的坚实保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则势必会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且有利于学生弘扬、传承民族精神意识。基于此,教师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时,应以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素材等为铺垫,在充分兼顾学生认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帮扶,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及人格的重塑。

一、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鲜活育人情境,培植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通过挖掘一些饱含思想性、哲理性的传统文化资源,落实对鲜活、生动的育人情境创设,不仅更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植。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时,应以具体教学内容为参考,在适度开发辅助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其以更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视频、图画、典故、名言、警句等呈现给学生,落实对感染力强、吸引力足的课堂情境创设。让学生在鲜活情境的感染下,通过彼此间的互动、研讨交流,诱发情感共鸣,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延展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的浸润,为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注入新鲜血液。而且通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辅助的课堂情境驱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热情。这也是彰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生命力的必然选择。例如,在“尊重他人”教学中,可顺势引入宋濂借书、程门立雪的视频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古代先贤通过行动诠释“尊重”“守信”的内涵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洗礼、情操陶冶,且对照自身行为表现,更深层次地理解上述优秀品质的重要性。此外,还可通过对《荀子》中“仁者必敬人”《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名言的引用,构建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时,再次认识“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对自身成长、发展的现实意义,为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衔接助力,以实现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育人目标。

二、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丰富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法纪意识

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很多初中学生,普遍个性突出,其更喜欢在积极参与、踊跃尝试中践行教材所引入的道德规范、法律理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的丰富课堂活动设计,势必更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且会为学生深度落实教学中涉及的关键道德常识、法律要求搭建平台。因此,教师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策略时,应当充分借用各类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趣味性、体验式、探究性教学活动有机衔接起来,让学生在感知、体味、探索中获得认知蜕变,为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提供支持。同时,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融合,可为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互动搭建平台。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法纪意识的关键保证。例如,在“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的教学中,可通过故事讲述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引入寓言故事《三只竹鼠》,让学生在深层次体验中感受友谊之伟大、团结之力量,生动诠释教学中涉及的道德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寓言故事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就是力量”“朋友如手足”等的精神内涵。此外,还可运用《晁错论》中的“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作为素材,让学生在研讨中认识到友谊需要高尚的品格进行维系,只有经历过磨难和风雨,才能彼此成为真正的朋友。以《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等素材,设计以“友谊”为话题的辩论赛,帮助学生理解友谊需要相互间的信任和共同维护,让学生在丰富活动的启迪下,增强法纪意识,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紧密融合。

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宽泛实践平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宽泛实践平台的搭建,为学生近距离、全方位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多维支撑,而且是学生依托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路径时,应多加强对辅助性实践项目、任务等的构建,为学生在实践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遵从法纪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其思想、认识、情感等会得到全方位升华,又会推动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敬畏生命”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生命”为话题,通过组织主题艺术文化展览的方式,将一些选用不同方式诠释“生命”的价值、意义的传统书法家、绘画家、摄影师等艺术家的作品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对不同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品味中理解“生命”的真谛,实现对教学路径的拓展。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做报告,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生命的真谛,培养正确的道德观,或采用组织文艺汇演的方式,让学生自选传统文化素材,在自导自演中传递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而在“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的教学中,可借助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元素构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比、分析自身行为表现中对“礼仪”的践行程度,以深化学生对“以诚为本”“以信为重”等道德准则的认同,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四、结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十分宽泛。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还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保证。将优秀传统文化迁移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让学生在鲜活、生动、形象的文化元素的刺激、引领、驱動下,灵活选用多种方式参与对教材道德规范、法纪内容的学习,不仅是优化教学设计的现实需要,还是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完善的必然途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会于潜移默化、无声无息中浸润、感染学生心灵,而且会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着纵深领域、多维时空辐射提供助力。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辅助作用的发挥,自然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一些关键道德要求、法律理论的内化,而且更利于全新育人生态的构建。因此,教师在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从深度解读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认知实际出发,在明确构建教学目标、适度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关键内容,做好对辅助性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整合、归类、利用;让学生在教师的系统化指引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刺激下,积极参与相关道德规范的内涵、法律知识实质的解析、内化、践行,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