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班会”的目标指向与实践遵循

2023-04-22 00:56贾高见车烁
中小学德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品性特质班会

贾高见 车烁

摘 要“提灯班会”的育人目标立足乡土育人的特质,指向素养培育的教育方针落实,回应社会发展要求,力求涵育时代新人品性;在实践中注重融通国家课程与乡土课程,通过普遍性知识与乡土性知识的融合,乡土传统与现实生活关联的古今承续,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

关 键 词 中小学德育;班会课;乡土育人;目标指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4-0067-03

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乡土课程的开发是弥补公共课程中乡土文化不足的一种尝试。“乡土育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地方和学校落地的生动实践,力求形成“通天气、接地气、有人气”的德育实践新范式。而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前提是育人目标的明晰。“提灯班会”教学实践立足“乡土育人”的丰厚实践,其育人目标的设计力求回应社会、时代发展要求,凸显乡土特质品性,为学生搭建科学有序的成长阶梯。

一、目标指向:根植乡土文化,涵育时代新人品性

1.明确育人方向:坚持教育方针朝向素养培养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年版)》明确强调核心素养导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科知识入手,以素养作为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让教师教学的内容成为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1]。这些为“提灯班会”提供了明确指引。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落实在课程中。乡土文化资源既和学生成长生活紧密关联,又承载着学生原生的情感体验,其中蕴含着明显的道德倾向,是学校德育可以发掘和利用的理想资源,更是培育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优质资源。因此,乡土德育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处理的个性化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国家育人目标的灵动表达。

“提灯班会”课例模式的开发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基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五项德育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以“笃志、明理;自强、仁信、孝悌;修学、习艺、勤劳、精技;和美、亲善,包容”为育人朝向,借助乡土资源培育新时代少年。

2.明确社会指向: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复兴

乡土德育课程的育人目标首先要回应社会指向,响应社会发展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乡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产业的振兴和经济的发展,更是人才、文化、生态的振兴。将乡村的自然风貌、物产资源、人文历史、语言风俗等纳入乡土课程,对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乡土课程是维系血脉传承、文化认同的灵魂,承载着文化自信和乡土文明复兴的使命。

因此,乡土德育课程的育人目标首先要回应社会指向,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复兴乡土文明,培养文化自信。例如,回应这一社会指向要求,我们在“提灯班会”课程开发过程,带领师生走进具有“软黄金”之称的正宗西樵香云纱和西樵缫丝业的“前世今生”,并着眼西樵轻纺城的新时代发展,开展“缫丝工艺美绝伦”主题教育。借助传统文化和乡土資源,激发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生点亮“心灯”。

3.把握特质朝向:从乡土特质到社会品性养成

乡土文化承载着自然生态与当地人民的价值和伦理道德,经过千百年积累沉淀和筛选,至今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在尊重、利用、挖掘乡土资源自身特质的基础上,力求回应时代需求,提炼、提升乡土特质中蕴含的优秀社会品性,并以“课程建设”的方式呈现。以此,实现由“乡土特质”凝聚而成的“社会品性”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结合。

由此,立足西樵山“珠江文明的灯塔”这一文化积淀的“提灯班会”班会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被指引”“被照亮”“被温暖”和“被启迪”,着重开发乡土资源,以具有乡土特质的班会课堂,促进乡村学生社会品性的养成。例如,佛教、道教、儒教曾在西樵山先后存在,至今留有三教的遗存,并各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场所。据此,我们提炼设计了“三教合一话包容”教育主题。其中,黄飞鸿最为有名。作为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他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高超的武术及高尚的医德,强身健体、强身报国的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奋发图强。西樵拥有“黄飞鸿故居”“飞鸿武馆”“佛山市黄飞鸿国际文武学校”等,不断将飞鸿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由此,师生以“飞鸿技艺美名扬”为主题,通过系列班会活动走近黄飞鸿,学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涵养自强品性。

二、实践遵循:立足乡土育人内在要求,构建立体成长课程体系

乡土德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注重普遍性知识与乡土性知识的知识融通,乡土传统与现实生活关联的古今承续,尊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学生搭建科学有序的成长阶梯。基于此,“提灯班会”课程朝向育人方向(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回应社会指向(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立足乡土特质品性,建构起“五德十二课目”课程体系(见下图)。

这一内容体系强调尊重学生认知、成长规律,为其搭建成长阶梯。循着认识乡土-研究乡土-热爱乡土的逻辑线索,引领学生走进身边的乡土社会生活,认识乡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与变化发展;在搜集与研究乡土资料、参与生产生活实践中,感悟乡土精神;在浸润“乡土”的过程中,增强乡土情和建设乡土的责任感、使命感,进而推及民族情、中国心。[2]

1.融合普遍性知识与乡土性知识

鄉土资源是师生身边熟悉的资源,学生耳濡目染,熟悉而亲切。乡土德育课程有助于实现普遍性知识与乡土性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健康成长、奉献家乡。因此,“提灯班会”实践根植本乡、本土和本民族,更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外来文化和普遍性知识的融合。

例如,在“飞鸿技艺美名扬”的自强主题班会中,同学们了解到黄飞鸿的光辉事迹,为自己生活在“飞鸿故里”深感自豪。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视野扩展至全国,让学生发现:近代史上的武术大师,我们广东有黄飞鸿,北京则有行侠仗义、为人直爽、武功高强的“大刀王五”,天津有精武体育会创始人霍元甲等。这些震铄古今的武林宗师级人物,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了民族大义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样的乡土课程开发与“提灯班会”课例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根植乡土并超越地域的狭隘性,学会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走向民族国家乃至放眼世界。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为根基,践行热爱家乡、胸怀祖国,形成合理的价值追求,促进文化认同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2.关联乡土传统与现实生活

乡土社会是我们的根,建立文化自觉的基础是对“根”的找寻与承续。因此,乡土课程开发重在在具体情境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连接点,了解过去、把握当下,做到古今承续,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农业“活化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西樵山下拥有万亩连片的桑基鱼塘湿地片区,是桑园围的核心区。2020年,桑园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源于此,我们设计了“探寻渔耕文化,传承乡土精神”的提灯班会课,并结合“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体验栽桑养蚕、喂鱼捕鱼等农耕生活;邀请南海博物馆卢筱洪副馆长在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现场讲解桑园围的演变历史,带领同学们体会农耕智慧,感受乡土魅力。

由此,学生在“桑基鱼塘”的困境中,内化保护桑基鱼塘、传承渔耕文化的意识;在“我为大地艺术节代言”的活动中碰撞思维,让以渔耕文化为荣,传播渔耕文化的意识从每个孩子的内心油然而生;在“我们还可以怎么做,让桑基鱼塘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讨论中,外化行为,传承文化、传播文化,保护桑基鱼塘的意识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自觉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2(05):17-22.

[2]上海市崇明县中小学(幼儿园)乡土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EB/OL].(2014-05-27)[2023-03-16].https://www.docin.com/p-1162449484.html.

[3]黄浩森.德育实践新范式:"乡土育人"的模型建构及实践路径[J].中小学德育,2022(08):59-61.

责任编辑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品性特质班会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重塑狼王品性(二)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