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文化强国?聚焦特色发展:打造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的雁阵格局

2023-05-09 23:10陈丹王元欣
出版广角 2023年4期
关键词:北京印刷学院雁阵强国

陈丹?王元欣

【摘 要】“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完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日益成为业界和学界的关注热点。北京印刷学院通过不断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增强政产学研多元化一体育人合力等举措,逐步打造出融合出版人才培养雁阵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雁阵式学科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和育人机制,为新时代专业型、应用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了借鉴。

【关  键  词】出版人才;出版教育;学科建设;雁阵格局

【作者单位】陈丹,北京印刷学院;王元欣,北京印刷学院。

【基金项目】“雁阵式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研究”(HXDK202218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4.003

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已列入《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出版学科建设和出版人才培养作为“十四五”时期建设出版强国的基础战略,其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同时,数字时代出版格局变革,行业需求升级,对出版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专业型和应用型出版人才成为关键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

北京印刷学院自1958年成立以来,秉承“传承弘揚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以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长期扎根出版行业,深耕出版产业链重要环节,聚焦出版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直面传统出版教育面临的问题,构建特色鲜明的雁阵式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全国首批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的高校之一。本文将深度解构北京印刷学院在打造雁阵格局上的探索和思考,以期为新时代专业型、应用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一、新时代出版教育的发展和变迁

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出版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出版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出版人才培养目标也随着新时代出版教育政策的变迁,不断细化和深化。

第一,新文科建设。近年来,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部指出要加强新文科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1],进而提出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2]。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有学科模块化人才培养的禁锢,为我国出版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指明了发展方向,勾勒出理想蓝图。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交叉学科体系,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立新兴交叉学科,成为近年来国家助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及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驱动力,学科建设呈现综合性发展趋向。出版教育亦不例外,同样要顺应学科交叉融合背景,探索专业交叉联合培养的新路径,打造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第三,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因此,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保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出版教育教学同样需要融入和贯通思政元素,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相继推出的关系高等教育及专业设置的新政策,不仅体现了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也为未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北京印刷学院基于此,主动作为,持续精进,在深刻剖析传统出版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雁阵式融合出版人才培养之路。

二、传统出版教育面临的问题

虽然出版专业教育开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对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使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出版融合发展不断推向深入,以及上述出版教育政策的不断变迁,传统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凸显单一化、滞后性、同质化等问题,阻碍了出版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进程。然而,当前出版业对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却在不断扩大,初步测算缺口在70万左右,且还在继续扩大[3]。这意味着我国传统出版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需进一步提升,否则将难以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传统出版教育面临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思政耦合度难以挖掘出版专业教育的个性特征。出版学科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4],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因而,在融合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做到对出版政治和文化属性的坚守和强化,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坚守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新时代出版人。尤其是在全面推动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贯通至出版专业教育中,寓价值观引导于专业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中,既是高等教育方式革新的要求,也是出版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要。但传统出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二者耦合度较低,创新育人合力未被充分挖掘,未能完全契合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化建设要求。

第二,学科专业难以承担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我国出版产业规模占文化产业的70%以上,是支撑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力量。出版学科专业具有高度融合性特征,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出版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能增强跨学科交流合作,也为出版人才培养拓宽了路径。如果没有健全扎实、与时俱进的出版学科专业体系,就难以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呼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融合出版人才,更难以担负建成出版强国乃至文化强国的使命。传统出版教育呈现学科专业设置单一、专业方向陈旧僵化、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无论规模还是结构都难以培养足够体量和适配规格的融合出版人才,难以适应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需求。

第三,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出版融合发展的人才需求。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是“十四五”时期的战略性议题,出版融合发展催生了多元化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出版走出去步伐也不断加快,由此急需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数字技术、深谙新媒体规律的融合出版人才。然而,出版学原有课程设置未能跟紧行业发展脚步,课程体系薄弱,课程内容陈旧,所培养的人才能力结构过于单一,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配,难免出现学生未走出校门就面临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落后于行业发展的狀况,难以适应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亟待升级。

第四,育人机制难以适应出版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面对出版业“十四五”规划中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的远景目标,全面构建出版特色人才体系已成为出版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出版产业链结构更加立体化,上下游深度融合,但高校的“育人链”与出版的“产业链”对接不够充分,许多高校出版专业教学团队和平台资源单一,相对独立,力量薄弱,缺少能够调动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协同育人机制,难以实现各方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转化,教研和实践效果与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目标差距较大,无法较好地满足新时代出版教育的目标要求。

三、出版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传统出版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北京印刷学院积极应对,主动求变,不断以“服务文化强国”和“聚焦特色发展”为导向,围绕思想引领、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协同育人四个方面凝神聚力,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格局、新体系、新机制,为融合出版人才雁阵格局打造奠定了路径基础。

1. 坚持立德树人,探索出版特色思政教育新模式

强化出版的政治属性和思想文化属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同时结合中国新时代发展特色,实施“思想铸魂、文化强基”工程,构建具有出版特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主要以“红色出版人、红色出版物、红色出版机构”研究为内容,开展“四书”(即“读书—评书—编书—传书”)一体化综合创新实践训练,打造“红色出版”“新闻出版先锋号”“红色家园”“梦想照亮清晨”等系列思政教育品牌,由此将思政元素切实“融入”“贯通”出版专业教育始终,增强红色出版教育水平,提升出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耦合度,逐步构建出版大思政育人格局,全面提升出版人才培养质量。

2. 坚持学科引领,形成“出版+”学科专业新格局

出版学科具有鲜明的融合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出版业态的深度融合上,而且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上,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且专业能力突出的融合出版人才是时代之需。在学科专业布局上,北京印刷学院要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标引领,聚焦行业跨界融合发展需要以及学科交叉联合培养需求,立足学校专业特色,以出版学为引领,以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学、设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11个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国家级一流出版类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为核心,以具有出版特色的本科专业(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印刷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为支撑,形成“出版+管理”“出版+艺术”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新格局。通过优化出版学科结构,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出版学科体系,有效助力复合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满足出版全产业链不同流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3. 坚持价值导向,打造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新体系

课程是出版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出版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出版学科中的指导地位,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统领整个课程体系。其次,以文化类、历史类、哲学类的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课程,构建“人文基础理论+编辑出版理论+媒介传播理论”融合出版课程群,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播素养。再次,以全流程、全要素、全媒体的技术性应用课程,构建“内容产业运营+文化创意策划+数字信息技术”课程群,提高学生的出版创新能力。最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编辑能力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真题真做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切实做到在“学出版中做出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力、理解力及行业洞察力、适应力。在学科和专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构建出版特色课程体系,可有效优化课程设置,改善传统课程缺点,为兼具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4. 坚持协同发展,构建多元一体的出版人才培养新机制

为促进各方资源在融合出版人才培养中的灵活转化,需着力构建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多元一体化育人机制。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出版学院,整合政产学研多方育人主体,聘请国内外专家与校内教师组建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育人团队;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等知名出版机构共建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代表的实践平台;发起成立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酝酿成立“国际出版教育联盟”等组织;与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合作成立韬奋班、童趣班等实验班;与中国人民大学、英国斯特灵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以及课程交流项目,发起成立国际出版教育联盟;通过举办“出版大讲堂”“韬奋读书会”等,形成融通多方资源、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四、融合出版人才雁阵格局的培养效果

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北京印刷学院通过不断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增强政产学研多元化一体育人合力等举措,逐步打造出融合出版人才培养雁阵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雁阵式学科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和育人机制,达到了良好的高质量出版人才培养效果,在培养高水平复合应用型融合出版人才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第一,形成了以出版学引领的雁阵式学科专业布局(见图1)。作为中宣部指导下的全国首批出版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以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为引领,对22个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和重构,以新闻传播学等一级学科为依托,以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国际出版等专业为核心,以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市场营销、印刷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专业为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出版理论与实践、出版创意与策划、书刊编辑、出版融合发展、数字阅读、版权运营管理、出版人工智能、出版物装帧设计等专业方向为拓展,形成了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后,覆盖出版全产业链的多层次“融合出版人才培育生态链”和“出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出版学科专业群。

第二,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引领的雁阵式课程体系(见图2)。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统领,以文化传播素养和出版创新能力为支点,以人文素养、媒介素养、数据素养和创意策划、内容编辑、运营管理等素养与能力提升为主体,以出版概论、印刷概论、艺术概论、媒体创意与策划、数据可视化、版权运营等特色课程为支撑,探索“产学融合、学做结合、双创并举”的教学新方式,形成了雁阵式出版课程体系,为新时代融合出版人才素养及能力培养提供强力保障。其中,出版概论、编辑出版史、数字媒体技术与内容管理等多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优质课程。北京印刷学院与广州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交换生培养机制常年良好运行,专业建设经验被上海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学习借鉴,《出版概论》《数字内容产品策划》等教材被院校和行业培训广泛采用。

第三,形成了政产学研协同的雁阵式育人机制(见图3)。以协同理念整合政产学研多方育人资源,通过平台协同,形成多元主体的育人合力;通过团队协同,形成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异质互补;通过制度协同,形成责任明晰、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实习实践基地为引领,联合政府机构、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依托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北京市跨媒体出版重点实验室、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联盟等,打造了资源融通、一体推进的雁阵式教研—实践平台,逐步建立符合出版人才培养规律的政产学研协同的雁阵式育人机制。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出版学院,将进一步促进双方资源共建共联,合力打造出版智库平台、攻关平台和创新平台,通过建立深层共建机制,引领复合应用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五、融合出版人才雁阵格局的特色与创新

出版强国建设,人才建设为先。北京印刷学院的融合出版人才培养雁阵格局在培养理念、价值观念、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机制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出版传媒行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出版人才,在全国高校的出版类专业雁阵中发挥了头雁效应,并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

第一,在培养理念上,强化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统筹指引。雁阵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出版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研究成果贯穿到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形成结构合理的出版学科专业体系,以及根植中国的思想体系、融入时代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让学生树立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第二,在价值引领上,突出学科属性和中国特色。雁阵格局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号召,围绕出版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结合融合出版工作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思政教育为中心,突出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红色文化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核心价值观与新闻出版观的融合,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出版人才价值引领机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第三,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交叉融合教育教学发展路径。雁阵格局聚焦国家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媒体融合等重大战略,关注社会需求和时代导向,以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为引领,瞄准出版业融合发展人才需求,在巩固“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国际出版”核心专业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以交叉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建设融合出版课程群和技术应用课程群,形成了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全流程、全要素、全媒体的出版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模式。

第四,在培养机制上,增强政产学研多元一体育人合力。雁阵格局围绕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平台协同,统筹校内外各方面资源,解决平台各自为政、资源难以互补等问题;强化团队协同,构建“学界和业界相结合、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专业育人体系,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形成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优势;强化制度协同,通过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解决资源有效组织和协同有序运行问题。

未来,北京印刷学院将继续发挥办学优势,密切关注行业前沿及社会需求,不断完善融合出版人才雁阵格局,致力于成为全国出版专业教育的领跑者、出版学科建设的主阵地、服务出版强国建设的好智库、培养高水平融合出版人才的新摇篮,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高层次出版人才,在出版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迈上新台阶,为我国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岩. 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2]吴岩. 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 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5-11+141.

[3]陈丹,宋嘉庚. 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体系理论思考和现实期待:增设出版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J]. 中国出版,2020(4):8-11.

[4]田忠利. 服务出版强国,培育新时代出版人才[J]. 中国出版,2022(19):13-17.

猜你喜欢
北京印刷学院雁阵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窦新宇作品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寻找童话的世界——读雁阵《我的白雪公主》
强国有我
咏菊
雁阵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