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2023-05-10 13:13何玉平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

何玉平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当下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开展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民族自信心

传统文化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缩影,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黄金时期,传统文化的滋润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下面笔者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话题谈一些思考。

一、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容包罗万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通过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感知华夏文明之根,传承传统文化之魂,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促进他们体悟传统文化的精要。

2. 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品格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淌至今,它滋润了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这些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抛头颅、洒热血,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儿女的风骨气节,以及顽强不息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不断激励着后世的炎黄子孙。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对于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感受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进而树立正确的忧乐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让学生明白了做人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学习伟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诸如此类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它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品格。

3.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能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进而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从而提高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六年级下册《匆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深入挖掘与作者有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气节,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 教师缺乏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才能对学生较好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参差不齐,且多数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偏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够深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在教学时,多数语文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上,很少有时间去研究传统文化。在教学中遇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只能临时查阅相关资料,对相关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够系统、深入,不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2. 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讲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这种错误、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另外,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讲授,忽略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这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落后,课堂缺少师生交流与有效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式呆板、僵化,致使学生未能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 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一些外来文化的出现,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很多学生由于缺乏鉴别能力,他们盲目地追求和吹捧外来文化,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中华传统文化被忽略甚至遗忘。另外,部分教师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于是在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古诗词,而对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缺乏剖析讲解。单一枯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 更新观念,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在平时要多阅读传统文化书籍,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感召学生,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阅读古典名著,诵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养分。

2. 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悯农(其二)》这首诗时,教师要认真研读古诗,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生存状况,感受农民田间劳作的艰辛。这首诗向学生传递了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传统美德。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渗透珍惜粮食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又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宽容大度和知错能改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明白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还要知错能改。这样就能在课文学习中较好地完成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3. 开展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语文知识储备,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举办“古诗词诵读”“名人故事分享会”“优秀经典美文赏析”“我爱读名著”等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架起联系古今的桥梁,缩短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或重要的纪念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让学生搜集、整理與清明节相关的古诗词、名人故事等,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其他学生科普清明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思想观念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小语文教学中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 学周刊,2021(18).

[2]李莹.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2).

[3]管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名师在线,2020(19).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