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标要求在试题中落地生根

2023-05-10 02:50孟庆彪孙建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

孟庆彪 孙建

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2022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命制提供了基本遵循,对命题命制工作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2022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25题为例,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全面审视、分析试题对新课标相关要求的落实情况,以期借此助推新课标的学习,提升学科教师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8-0002-04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标》从考试性质与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等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是《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业质量等方面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环节的体现。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看,对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落实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标》的实施,影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2022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以下简称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命制,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全国中考命题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课标》为基本遵循,努力将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每一个试题中,让《课标》在试题中落地生根。现以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25题为例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一、试题回放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团中央启动2021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该活动将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现和解决身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关心社会,针对社会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本次活动全国共有11.1万名青少年报名参加。

(1)青少年参与模拟政协提案活动能够加深对我国哪一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加深这一理解能够增强我们哪一方面自信?

2021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部分“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

(2)归纳指出上述“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聚焦了我国发展中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参加模拟政协提案活动,要求每位同学首先在“粮食节约”“家庭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然后在该方面中确定一个自己关注的具体问题,作为模拟政协提案要解决的问题。

(3)假如你参加该活动,请按要求写出你关注的具体问题。简要说明你关注该问题的理由。

二、试题分析

(一)立意的素养导向

《课标》指出:“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任务、情境之间的关系,有效测评学生学业成就,落实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这一要求明确告诉我们,试题的核心素养立意,是由课程性质和育人价值决定的,反映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要求。具体到中考试题命制时,就要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将其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转化为试题语言呈现出来。

第25题共3个任务,每一个任务中都蕴含着核心素养要求。任务(1),将青少年参与模拟政协提案活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联系起来,指向对这一制度的理解、体会,落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上,这就使任务有了价值属性。任务(2),则要求学生对“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进行分析、归纳,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传播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将中華民族价值认同、文化自信及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浸润其中。任务(3),让学生参与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写出自己关注的具体问题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注国家发展,将民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国家建设的担当精神、家国情怀等这些核心素养要求寓于任务之中。

试题立意的素养导向,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要求,是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体现。秉持核心素养立意,支持考查核心素养,意在引导教学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历程”,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形成的可能性,转化为形成核心素养的现实性。

(二)情境的生活属性

《课标》对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情境创设的要求是:“情境素材选取要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的描述和展开要符合生活常识。”这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的必然要求。核心素养是一种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要考查核心素养就要结合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能力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中考试题在创设情境时,要对真实的时代生活进行选择、剪辑、重组,并进行结构化处理,使情境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将学生置于真实、鲜活、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通过设置生活化的任务,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第25题的情境素材选自2021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三个情境对应三个任务,前后相承,让学生运用所学去理解、体会、认识、参与生活。第一个情境介绍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对应任务(1),侧重从制度层面对活动进行解读;第二个情境列举活动中4个“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对应任务(2),侧重从国家发展的层面认识作品所反映的问题;第三个情境提出模拟政协提案活动要求,对应任务(3),让学生置身活动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试题的三个情境涉及民主生活、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粮食节约、家庭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反映的生活面宽而广,具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切合学生思想实际,能为学生所理解。

情境的生活属性,是试题生活化的重要一环,更是道德與法治课程实践性、生活性的体现。让真实生活走进试题,是让真实生活走进课堂要求的反映,意在引导教学要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内容的生活价值,让自己的生活因学习了这门课程内容而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三)内容的综合呈现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整合了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多方面内容,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生活领域的多个教育主题,具有学习主题统领整合内容的特点。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课标》对学业水平考试提出了提高综合性试题比例、体现任务综合性的要求。据此,中考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应采用主题化设计思路,围绕明确的教育主题设置题目,在主题统领下,实现课程内容考查的综合呈现。

第25题以“有序参与”为线索,以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为统领,将法律板块、宪法板块、道德板块、国情板块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实现不同板块内容的综合。任务(1),将八年级(下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九年级(上册)的“自信中国人”连接起来,使制度与制度自信融为一体;任务(2),将九年级(上册)第一课中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五课中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革命文化”联系起来,使策略与发展融为一体;任务(3),将七年级(上册)中的“家庭亲情”、七年级(下册)中的“家庭保护”、九年级(上册)中的“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使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融为一体。

试题考查内容的综合呈现,是对考查知识点立意的否定,反映了学科知识综合的特点。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教育主题意识,善于依据主题教育要求联系地、综合地处理课程内容,防止孤立地看待某一教学内容,更要避免学科知识碎片化。

(四)任务的应用指向

《课标》强调,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任务要体现应用型。所谓应用型任务,是指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领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体现任务的应用性,中考试题的命制要选取真实生活情境,着眼实际问题的解决设置任务,让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活起来、用起来,让知识的运用价值呈现出来。

第25题的情境是参与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具有社会实践的性质。如果说任务(1)和(2)是学生置身活动之外,侧重对活动的理解、认识,那么任务(3)就是将学生置身于活动之中,亲自参与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题目规定的生活领域的观察、思考去确定自己关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这一任务将课堂内学习与社会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反映。

试题任务的应用指向,是品德形成规律的反映。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只有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课程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实现道德成长。试题的应用指向,与“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这一教学建议相一致,意在引导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实践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转变。

(五)设问的开放设计

《课标》提出,要提高学业水平考试开放性试题比例、试题任务要体现开放性。这一要求是解决复杂任务需要不同的思路、策略的反映,旨在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学生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中考试题的命制要正确考量和均衡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既要在基本立场、观点上坚持尺度统一,保证公平,又要允许、鼓励学生有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方案;二是限定性和开放性的关系,做到限定中有开放、开放中有限定。

第25题任务(2)中的“我国发展”“两个方面”,均是对任务的限定,而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可以答“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也可以答“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还可以答“文化认同”“农村发展”。任务(3)开放的空间很大,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确定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理由,但要求在“粮食节约”“家庭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任选一个方面,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以避免问题的表面化、程式化、机械化。与之相适应,在答案设置和评分标准上,采用了“示例+等级描述”的方式,既保证了标准的统一,又使评分具有可操作性。

设问的开放设计,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意在引导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思维和表达,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增强教学的活动性、灵活性。

(六)认知的人文关怀

《课标》对学业水平考试提出了人文关怀的要求,在情境设置方面,提出“情境既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难度分布方面,规定“从内容、试题情境、理论分析、知识应用等不同角度科学设置试题难度,使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任务设计方面,强调“任务设计应具有合适的思维水平层级,以考查学生视野的广度以及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都在提示,中考试题命制要体现人文关怀,立足学生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命制试题。

第25题的情境由“2021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到“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再到“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参加模拟政协提案活动”,与情境相匹配,任务也由认识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到理解优秀提案作品,再到自己确定模拟提案要解决的问题,任务随情境转化而变化,由人到己,由观察、理解到亲历亲为,一步步将学生带入情境探究、活动参与之中。任务(1)是系列任务的起点,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难度较低;任务(2)承上启下,既是任务(1)的深化,也是为下一个任务做铺轨,侧重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有所提高;任务(3)是系列任务的落脚点,学生可以从任务(2)中获得思路和方法完成任务,侧重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进一步增强。整个试题的情境链由远到近,任务链由浅入深,情境、任务前后相承,有效衔接,符合学生思考问题、认知问题的特点。

试题设计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是课程人文性的体现。意在表明,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都要贯彻生本思想,贴近学生、理解学生、为了学生。

总之,中考试题承载着《课标》之托,要准确理解、把握《课标》,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要求,以此促使《课标》的贯彻执行。中考试题承受着教学之重,要及时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回应教学中的问题,以此助推教学方式改革。

猜你喜欢
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想法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选择题试题分析
2015年盐城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科复习课的选题策略
聚焦热点:高考中与病毒有关的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