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路径研究

2023-05-30 02:10雷显腾
今古文创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实现路径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如何对待本国文化和历史?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中国传统价值基础与核心观念如何在现代化的要求下调整转化?这些问题是我们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必须认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彰显其优缺点,才能弃旧取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文化危机和文化冲突两大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三条解决路径:一是理性对待西方文化;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三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创新;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7-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36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家族本位、孝悌为本

传统儒家强调“国之本在家”“百善孝为先、孝悌为仁之本”突出家族主义的社会管理功能,高度重视孝道,大部分农村地区宗法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婚丧嫁娶需要遵守许多规矩礼节。古人云:“吾国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也。”冯友兰也有“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之说。“家”不仅是社会的单位,而且是经济的、教育的、政治的、宗教的单位,是维持整个社会凝结的基本力量。如果说传统的中国社会基础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之上,那么孝就是就家族团结在一起的纽带。许多道德观念,如三纲等,皆以孝为中心点展开。“家族本位、孝悌为本”的特点使传统社会稳固的凝聚在一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人主义”和“社会精神”的发展。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个人的想法感受往往被弱化和打压,为了维护家族和睦的家风,家族成员往往要收敛自己的个性,如履薄冰的检点自己的行为。甚至在必要时候为家族的荣誉或利益而牺牲自己。家族本位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年轻人的思想,使他们养成过分依赖家长、家族的习惯,同时也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伦理至上、崇古保守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具有伦理中心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特征。西方文化更注重分门别类、细分学科,政治、经济、数学等很早就有了各自独立的领域,但中国文化有“一本万殊”的观念,相信所有人的处世原则都可以用伦理道德来规范。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充斥着传统文化的每一个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保守的特点,是一种强调“崇古遵老”、以传统为导向、注重过去和历史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在过去,由于个体缺乏主体性及自由,人们普遍生活在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背景下,主张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性格取向则偏向于内收保守,凡事以和为贵,适可而止不强求。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支配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要是传统习惯和经验常识,随着人类社会逐渐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安土重迁、守旧、不喜变化等观念渐渐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相融了。现代工业文明崇尚的是理性,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契约精神,强调平等对话。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危机

当传统的文化不再能为人们提供生存意义和根据,人们的行为已经脱离普遍的文化习惯时。我们说这种文化遭遇了危机。文化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人的精神上空虚、自觉“无家可归”、意识形态上的“断裂”等。从人类社会的进化演变中,可以看到,文化危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产生文化危机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代表传统的古典文化和传统价值体系逐渐被现代理论所侵蚀,另一方面是现代的表现却又缺乏持久性,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思想、音乐建筑等方面都还缺乏代表性,无法达到“经典”的程度。当文化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文化转型。文化变迁同时也意味着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因此,文化变迁在其实质上反映了人的世界最深刻的变革。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是我们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其跨度之大、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随着中国开始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传统农业文明中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将逐渐被工业文明的自由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是农业国家走向工业国家不可避免的阵痛,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安居乐业的精神支柱的改变,也意味着人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深刻变革。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1.道德至上的价值观与科学价值观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伦理道德至上的特点,以道德为最高价值观,强调道德力量始终支配着人们的生活。,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维持两千年“大一统”局面依赖的不是宗教法律,而是伦理道德。靠德治实现社会稳定统一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特征,崇尚道德也是中国人的性格特征。重视伦理道德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这使中国被誉为“礼仪之国”,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道德遗产。但过度推崇德治也可以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首先,将伦理道德原则作为绝对价值尺度,将伦理道德视为评价一切事物和行为的标准,导致评价行为的标准走向单一极端。其次,过分强调伦理道德,不仅会贬低真理的意义,影响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探讨,更严重的是它会妨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清朝末年,当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时,慈禧太后竟然以“火车动静太大,会震动先帝的陵墓、把大清皇城的气脉全破坏掉”为由下令拆毀。可见传统的道德观极大地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现代文化也随着经济交流的扩大而越来越复杂多样,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国家、社会群体以及个人均处于开放状态,人们越来越希望能打破了某种文化统一天下的固定局面,主张使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2.家庭本位与个性自由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家庭为主,个人服从家庭。注重家庭本位,实行家长制。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亲属、亲情、人伦等较为固定的关系,组织成以血缘和家族关系为尺度的日常生活交流圈子,构成了传统日常生活的界限。这种以血缘和情感圈子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因此,传统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依赖血缘和亲情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人伦世界和熟悉的个人社会。传统知识分子信仰的儒家思想依靠俗世制度、家庭制度支撑。现代家族制度本身遭到严重破坏,亲属邻里关系也逐渐疏远。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强调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而西方更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三、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一)理性对待西方文化

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始于西方文化的入侵,这种文化的入侵是以野蛮的武力作为后盾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自然无法平心静气地循着一般文化接触的方式来接受西方文化、改造自己的传统。最初我们是鄙视西方,把他们看作蛮夷,等到这种夜郎自大的态度给自己招来无穷的灾害后,又从仇外一变而为媚外,这两种对西方文化挑战的反应既是盲目也是不理智的。保守的人把传统视为万灵药,激进分子则恨不能将传统的包袱踢开。以“五四”为界,我们的态度经历了两个极端。一个是“五四”以前的“中体西用”,这是由于我们对自己过于自信,认为西方文化之优越仅在于“技、器”层面,在社会制度与政体层面我们还是优于西方的,这是一种自傲自大的心理。另一个是“五四”以后的“全盘西化”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西方一切都是优于我们的,必须打倒传统、推翻重建。这是一种自卑的心态。造成这两种极端态度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太忽略了对自己的了解。在未接触西方文化之前,中国有自己数千年相传的一套生活律则与行为规范。人们只要熟悉这些知识便可以在传统处境中应付自如。但鸦片战争以后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了。西方文化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圈子。这时我们的文化已发生质的变化。而对这一变化我们并不自觉,社会处境短期内极度变化而我们未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生活规范及行为准则。由于不了解自己,所以一会儿自傲自大,以学习西方文化为耻;一会儿又自卑自贱,恨不得立刻融入西方社会。

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弃旧取新、实现突破;只有了解自己的优良传统,才能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三条道路。一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一如既往以大国自居,轻视其他文明,认为四海皆为蛮夷,这是一种十分傲慢和危险的心态。清末保守派拒绝向西方学习、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仍是最好的,拒绝革新,于是有了甲午一战被打得溃不成军和八国联军洗劫京城的耻辱,这是值得我们铭记的慘痛教训。二是全盘否定传统、像激进派主张的那样实行全面西化,认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推倒重来,这同样也是不可取的。第三条道路也是现在看来更符合我们的道路,那就是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深入挖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主动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弘扬创造精神,创造自己的新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失去民族独立性则会成为列强的殖民地。列宁曾说:“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列宁的这个思想非常重要。一方面,社会主义应当建立在资产阶级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之上,同时,也要认识封建时代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它的成就也不能随便抛弃。

只有重新检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更深刻的认识自己,才有可能为中华文化的前途摸索出一条独立发展的康庄大道,只有在深刻反思“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个极端的错误和实验之后,我们才能迎来中西文化的接触的最后的阶段即完成中西文化充满生命的理性的融合。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向中国发起挑战,不断鼓吹新自由主义,攻击我们的民主人权,来势凶猛,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是保证文化转型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表明,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最终只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要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农民在情感上、思想上都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平民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科学性的体现,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容纳吸收其他先进的思想文化,两者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吐故纳新、推陈出新,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开放的胸襟和兼容的态度面对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趋势,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光明坦途。不同民族和类型的文化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交相辉映,这是文化正常发展的标志。通过摄取外来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文化正常发展的途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想文化、放弃多元文化共存的主张,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是必须牢牢把握的,但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坚持“百花齐放”方针,不能只允许一种声音、一种思想。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面,不仅禁锢了民众的思想还降低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必须深刻吸取这一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三)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并将其作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因为当前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存在很多不相协调适应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既存在大量“珍宝”又充斥着许多“糟粕”,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把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清理去除,增强文化自省与文化自觉,才能融入现代社会,进而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创”,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理性面对传统,尊重传统,反思传统。二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站在社会形态更迭的高度来审视两者的关系,防止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创新的前提是基于自己的传统,遗忘传统是最大的文化背叛。文化创新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合理、有价值的因素,努力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实现“双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对传统文化有继承的扬弃。只有文化创新才能使一种文化具有时代性,也只有文化创新才能使一种文化具有传承能力而不断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瑰宝等待我们去挖掘,儒释道三家的深邃思想不仅包含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充斥着许多治国理政和“平天下”的智慧,只要我们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阐发出来,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作集)[M].北京:中华书局,2020:389.

[2]陈石明,欧祝平.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深层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3):109-11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7]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香港:新亚研究所,1955.

[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金元浦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钱穆.历史与文化论丛[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

[1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2]余英時.史学、史家与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李宗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4]刘梦溪.中国文化的张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1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雷显腾,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实现路径中国传统文化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