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实践研究

2023-05-30 03:57段鹏张丁
出版广角 2023年7期
关键词:服饰虚拟现实中华

段鹏?张丁

【摘要】随着作为媒介的虚拟现实逐渐浸入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打造优质的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内容对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叙事体系至关重要。“中华礼赞:中华传统文化服饰 VR 城市巡展”項目通过“具身”这一概念连结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在技术可控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技术可供,实现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项目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传播方式,摸索出一条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播之路。未来,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要在“四全媒体”的理念指导下,以多重复现力、沉浸式传播感知和高效互动等传播特性,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打造出审美立意高、社会普及广、文化共识强、科技含量丰富的文化传播内容。

【关  键  词】虚拟现实媒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媒介叙事;文化传播

【作者单位】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张丁,中国传媒大学。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华礼赞: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展”[2022-A-04-(085)-383];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B20086);北京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国际传播理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工作室(SGYP202101)。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7.002

媒介形态与技术发展一直互构互生。2016年人们正式进入VR元年,一场跳跃式和降槛式的技术下沉潮奔涌至多域化的实践场景中,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频繁见于新闻、影视、游戏、教育、出版等行业。业界和学界关于虚拟现实的认知,已逐渐从作为技术的物质性定义,转向作为媒介的中介性定义。虚拟现实亦被视为“媒介现代化趋势的终极形态”[1]。

媒介技术决定叙事实践,每一代媒介的技术变革都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上影响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以及叙事线索。当前,关于虚拟现实媒介叙事的研究大多与出版、影视、游戏、新闻等行业的技术外接相关,关注社会在虚拟现实媒介影响下发展的一套全新的叙事逻辑。史安斌从叙事视角指出,虚拟现实媒介打破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第四堵墙”,观众们不再“远观”,而是打破壁垒,“浸入”故事[2]。李沁使用“时空均衡”描绘沉浸媒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性,沉浸媒介能够实现“遥在”和“泛在”融合[3]。施畅指出VR影像通过多通道叙事线索描述了虚拟现实媒介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知注意的引导[4]。自由的叙事视角、连续的叙事时空和多维的叙事线索共同构成了以受众为前提的去中心化的虚拟现实媒介叙事逻辑。诚然,叙事实践上的变革仍未打破媒介叙事以内容为核心的动力源泉。业务型的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实践虽以受众体验为重,但在市场逐利性的驱使下,商业诉求不断消解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以消费为导向的商业底层逻辑始终无法承担文化复兴的重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如何寻找堪任民族复兴重任的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内容,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叙事体系的必经之路。在公益型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实践中,中国首个传统服饰VR巡展“中华礼赞:中华传统文化服饰VR城市巡展”项目(以下简称“中华礼赞”项目)将中华传统文化、时尚文化与现代VR技术相融合,完成47件古代服饰和配套展品的实物展览与虚拟再现,为受众呈现了一场真实与虚幻交相呼应的“临界”艺术。走过了六城九站,“中华礼赞”项目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获得了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教育电视台综合教育频道等多家主流媒体和平台的报道。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从理论概念上分析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汇融合的发展因素,摸索出适合中国语境、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式现代化媒介叙事实践经验,为其他类似的文化传播项目提供参考。

一、真实与虚幻交相呼应的“临界”艺术

从“中华礼赞”项目经验出发,作为媒介的虚拟现实与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共享“具身”这一概念,在技术可控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技术可供,实现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

1.作为媒介的虚拟现实:一种终极形态的可能

从媒介发展史的视角来看,虚拟现实成为新兴传播媒介有其理论溯源和趋势依据。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新技术发出的信息,即“媒介即信息”[5],旧媒介将成为新媒介高清晰度的内容。如口口相传的街坊故事成为小说、电视的素材,影视资料的再剪辑成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媒介形态有提升、过时、再现、逆转四种功能[5]。虚拟现实几乎实现了将过往媒介吸纳为内容的可能,对声音、文字、视频和网络进行了重组融合。各种媒介都将在泛在连接的节点中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共同塑造一切皆媒的第三媒介时代[6]。不同于口头、书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靠单一感官或仅组织视觉、听觉二维感官完成信息传播的模式,虚拟现实利用多感官交互的方式接收和传播信息,充分实现其生动性、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媒介属性,完成对过往媒介的功能性互补。作为新兴传播媒介,虚拟现实契合保罗·莱文森在媒介进化论中指出的现实化(actualization)和人性化(anthropootropic)两大发展趋势[7],在虚拟时空中构想真实,激发调动多重感官机能,自由自主地与环境或用户互动,带来沉浸式传播体验。

2.具身传播: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传统文化服饰的交汇点

《易·系辞下》中以“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古句描绘了从穿衣着裳到家国太平的古今命题。中华传统文化服饰源自劳动人民之手,以物质化形式凝结了文化的发展历程,并渗透至社会演进的历史中。服饰向来被视为身体的“他者”,“量体裁衣”的概念也暗含服饰与身体不可分割的关系。整理发掘、创新演绎我国传统服饰历史文化符号是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尝试。服饰的“上身”和媒介的“具身”使身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服饰与虚拟现实媒介的交汇点。

透过媒介技术与身体的关系观察媒介进化的侧面,从前技术时代的技术具身,到印刷和网络时代的技术离身,再到虚拟现实媒介的再次具身,人从身体意义上完成了媒介进化的回归,这体现了人对技术的掌控,技术是人目的的显现。同时,虚拟现实媒介也以一种包裹式的传播环境,在无限延展的时空内,消解媒介技术的间隔感,打破媒介物质化存在,打造无感沉浸。在此过程中,虚拟现实媒介赋予身体完全掌握信息采集的权力,改变人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媒介技术通过具身于人而改变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活动,实现了身体与媒介的调和。

在虚拟现实媒介的加持下,原本束之高阁的中华传统文化服饰成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诚然,中华传统服饰因其源自一针一线的手工制作,经过上千年的岁月摧残,原版文物少之又少。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传承人的修复文物同样具有不可还原性和时空有限性,一旦穿戴频繁或长时间、远距离展览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虚拟现实媒介的应用实践打破了中华传统文化服饰的传播障碍,在混合虚拟现实空间内,身体成为连接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中介。虚拟现实媒介借助身体找到承载文化内核的叙事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服饰附着身体找到虚拟现实媒介得以更好地呈现和叙述。身体参与并帮助完成了最终的叙事,为具身传播提供了新视角的案例实践和发展可能。

3.技术可供: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实践更要求技术可控

在虚拟现实媒介参与文化传播叙事实践的过程中,技术可供更要求此项工作在技术可控的范畴内运行。

“可供性”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心理学领域,描述的是客观主体在关系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可能性[8]。可供性是客观的,但主体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感知或关注某些特殊的可供性[9]。自20世纪80年代,杰伦·拉尼尔首次提出虚拟现实,在经历了漫长的停滞后,21世纪以来迎来了虚拟现实媒介技术发展的飞速期。作为媒介的虚拟现实已经在实践领域里充分证明了技术可供的客观与稳定。

在虚拟现实媒介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中,技术与身体之间并非简单的技术接入,而是能调动具有双向互动、调和修正的复杂情绪卷入。虚拟现实媒介通过最大限度地激发多重感官机能,带来人与作品之间叙事情感上的“移情体验”[10],实现可识别的身份替代。实际上,在虚拟现实媒介的传播过程中,用户主动觉察到媒介拟态环境塑造的“类真实”感受,才是体验虚拟现实媒介叙事的意趣所在。对于真实感的兴奋和惊喜正是基于物质媒介的间隔和设计,无感沉浸与主动觉察本质上是冲突矛盾的。这不免让我们谨慎,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实践要在“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主义”的两极观点中寻求调和,避免刻意保留的技术屏障,打破技术神话的迷思,强调受众以情感体验与虚拟现实媒介技术和媒介叙事内容进行微观互动。

在媒介进化的发展过程中,媒介技术与人类主体性的关系隐忧一直存在。知觉并发挥作为人类的特有价值(情感属性、生存意义和文化价值)受人类创造而内嵌于媒介技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保障人与媒介技术互动中的安全性问题,保护人类文明不受威胁,稳定社会情绪不再恐慌。同时,人类也要注意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以安全、负责和道德的方式处理人与媒介技术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潜力。

二、泛化概念上的虚拟现实媒介应用实例

为全面彰显传统文化服饰之美、凸显现当代技术的文化赋能价值,“中华礼赞”项目除传统展演手段外,还配合采用最新的数字科学技术,包括目前最先进的VR/AR开发设备HTC Vive、PSVR、HoloLens、高性能工作站、V-ray for 3d max,以及用于VR拍摄的VR拍摄全景摄像机,共同完成泛化概念上虚拟现实媒介场景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服务。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媒介集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仿真技术、硬件成像设备于一体,通过呈现沉浸式的虚拟环境给人以临场感和真实感。在信息输入环节,扫描建模师首先使用全景摄像机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服饰的全方位多角度拍摄和扫描,将采集的三维点云信息和二维高清图像进行智能融合,得到更加全面直觀的服饰特征,再录入扫描资料的全部数据,在系统中合成、建构出基础的VR服饰模型。在信息处理环节,计算机工程师根据服饰特点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修正和调整模型数据,呈现细节精致、视角全面的数字化VR服饰产物。同时,建模师在环境设计方面结合传统建筑概念,搭建与中华传统文化服饰风格匹配的虚拟现实空间,完成数字化VR服饰的场景布置和定位摆放。在信息输出环节,受众借助穿戴式VR设备在预设搭建好的虚拟现实空间内完成VR展览的观摩和体验活动,借助头戴式VR设备和操作化手柄完成在虚拟空间的感知互动,通过视觉转换、空间再现和角色互动等环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魅力。

VR媒介打造出高度还原性、较强互动性、临场沉浸式的虚拟场景展览,在延展空间内完成多维度、多层次的传播效果,在有效降低对物质空间需求的同时,还能放大观众体验,完成技术赋能的立体化文化传播形式。

2.增强现实与全息投影

与虚拟现实不同的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沉浸式体验的实现无需受众佩戴任何设备,仅靠镜面成像与资源库中的数字模型相叠加,便可呈现服饰“上身”的效果。基于AR技术的穿戴试衣镜内嵌了展览陈列的全部数字化建模服饰资料,并根据性别属性完成对服饰数据资料的基本分类,实现在离网环境下对虚拟试衣体验者的性别识别、身体追踪和手部定位等功能。受众可以通过性别扫描进入不同的试衣库中,并利用远程手部追随功能,根据个人喜好更换尝试不同朝代、多种风格的服饰。同时,AR设备还附带性别修正、背景更换和实时拍照等功能,弥补潜在技术漏洞,有效丰富了受众体验。

全息投影则通过同时呈现物体的光波强度和相位信息,将二维图像以立体三维的方式呈现,打造视觉幻觉,实现裸眼观3D的效果。目前,全息投影仍需一定的介质和物质载体,将特定的图像光线投射其中,实现全方位的成像展示。

“中华礼赞”项目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媒介传播方式,让文化信息接收者沉浸式感知具有文化审美、科技复现力和高效互动性的展览体验。从服饰数据化出发,项目打通了古代服饰研究的数据壁垒,进一步助力古代服饰的研究和传承利用,致力于将其推广到更大范围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与保护工作中。从文物保护的技术突破出发,项目将人工智能引入古代服饰的修复保护工作中,提升了文物修复效果,助力文物的保护传承与活化传播。

三、媒介叙事实践经验:守正才能创新

利用虚拟现实等前沿媒介技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以艺术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具体尝试。通过服饰展览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国内外的可借鉴经验颇多。“中华礼赞”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从民族文化中深耕,以民族自信立足,突出民族共同体意识,善用前沿媒介展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摸索出一条守正创新的媒介叙事实践经验。

1.追本溯源,正确把握媒介叙事内容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追本溯源,正确把握媒介叙事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对如何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展开精辟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统一铸就了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这一点从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发展的交融共生中就可见一斑。追本溯源,正确把握媒介叙事内容是以虚拟现实媒介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服饰的第一要义。

“中华礼赞”项目展品设计经由项目组中外专家对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绘画等一手资料研究、考据、考证而来,结合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发展,根据朝代沿革展示服饰演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物质化呈现,概括了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折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反映审美观念、时尚理念的变化演进。只有以史为实,才能避免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过分迎合市场的泛娱乐化倾向与重效益轻质量的商业化趋势[11]。在传统文化叙事实践中,若架空历史时空、歪曲历史事实、“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将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理解力和认知力产生误导,伤害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追本溯源,还原历史真实,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才能唤起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动力,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文化协同发展。

2.善用媒介,创新文化发展交流方式

作为数字化空间的入口,虚拟现实媒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可能。占据虚拟现实媒介技术高点,挖掘实践应用场景,善用前沿媒介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有利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打破单一固化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格局,树立立体集成的中华文明新形象,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高地。

如何善用虚拟现实媒介创新文化交流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找到传统文化在虚拟现实媒介中的表达出口。身体是中华传统文化服饰与虚拟现实媒介的耦合,也是服饰文化最好的表达出口。一针一线编织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一帧一幕见证艺术与技术共振的视觉宇宙。“中华礼赞”项目创造性地利用虚拟现实媒介呈现中华传统文化服饰,是我国在艺术原创展览领域的一次勇敢突破和尝试。严肃性的历史考据、数字化的演绎方式、趣味性的交互体验,共同架构出美学感知、智慧学习、娱乐互动等多个体验层次,在虚实相生的混合场域中,以多感官的方式传达服饰中蕴含的“东方的智与美”。同样,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会在不同侧面与虚拟现实媒介产生新的关联,这些关联需要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深入挖掘、创新思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虚拟现实媒介中找到更多连接的触点,展示多元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要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的理念指导下,以多重复现力、沉浸式传播感知和高效互动等传播特性,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打造出审美立意高、社会普及广、文化共识强、科技含量丰富的文化传播内容。

四、结语

享受着“媒介终极形态”的荣光,虚拟现实媒介被赋予了无限的遐想,人类期待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里延续文明的火把,点亮一片未来的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虚拟现实媒介提供延绵不断的叙事内容,虚拟现实媒介为文化提供记忆的载体和表达。在媒介与文化的无数次耦合中,人类发挥了连接关系、维持互动的关键作用。但是,在利用新兴媒介技术的过程中,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媒介的数字存储本身就存在延续传承的矛盾。经历时空变革后的新兴媒介能否维持文化的精神表达,需要我们警惕其潜在的对文化的异化与割裂。

现阶段,虚拟现实媒介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占据媒介技术高点,坚守中华文化阵地,搭建平台与关系链接,善用前沿媒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赋能,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打破传统的文化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叙事体系,展示融合创新、文化关怀的中国国家形象,把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徐丽芳,田峥峥,何倩. 虚拟现实媒介研究综述[J]. 出版科学,2022(6):77-89.

[2]史安斌. 作为传播媒介的虚拟现实技术:理论溯源与现实反思[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24):27-37.

[3]李沁. 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 国际新闻界,2017(8):115-139.

[4]施畅. VR影像的叙事美学:视点、引导及身体界面[J]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6):80-87.

[5]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段鹏,李芊芊.  叙事·主体·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下沉浸媒介传播机制与效果探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89-95.

[7]保罗·莱文森.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 何道宽,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JANES J. GIBSON.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1986.

[9]喻国明,赵睿. 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 学术界,2019(7):37-44.

[10]顾亚奇,王立锐. 可供性视角下虚拟现实艺术的实践与思考[J]. 美术研究,2022(2):109-113.

[11]段鹏.“未来电视”战略布局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三问[J]. 中国电视,2023(1):11-14.

猜你喜欢
服饰虚拟现实中华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REALITY BITES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浅谈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