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理论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探索

2023-05-30 15:10张海琴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STEM教育研究分析小学科学

张海琴

摘要:STEM教育近年来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该教育模式的实践价值,积极地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打造以STEM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学习课堂,引导学生依托实际情境处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融合速度,助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立足STEM教育理念,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着重分析有关教学策略,旨在为各位同人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STEM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分析

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STEM教育,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的跨学科教育模式,其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技能知识。同时,STEM教育关注情境式学习及现实问题,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并着眼于工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与工程素养,以及运用跨学科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STEM不只是一门课程,它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即使是完成相同的目标或者任务,也可以拥有不同的方案、设计与步骤,无需刻意关注最后的结果,重点在于反思与完善过程。一方面提升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1   STEM教育的基本概述

1.1基本内涵

STEM教育是一种具有跨学科特点,且强调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综合性教育模式,即利用统一化的手段、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同时让学生做到变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STEM教育的界定上,很多研究人员意见相左,其中获得较大支持率的是以下两种见解:其一,STEM教育的实质是课程,主要指向多门学科或者四门课程间的相互融合,是以有目的整合各学科知识的形式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类课程;其二,STEM教育是指囊括多门学科和多套教学方案的一种课程教学手段。事实上,在有关STEM教育内涵的界定上应防止“一刀切”,无论将其视为学科还是课程,抑或是教学手段和学习途径,虽然在界定STEM教育时均有不同侧重,但最终指向却相同,即把存在联系又彼此独立的课程、学科相融合作为整体。

1.2主要特征

1.2.1跨学科

在STEM教育的诸多特征中,跨学科是最核心的特征,但并不是指STEM教育会把重心放置于指定的学科或者学科界限,而是重点强调融合多门学科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如科学、工程和数学等。STEM教育是把这些学科组合为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整体,并非随意叠加不同的学科。

1.2.2综合性

一方面,这一特征表现在教育目标上,主要是为了让STEM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联系。通过STEM教育,学生能够学习很多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迁移运用到工程、科学等领域,进一步丰富其思考方式,使学生相互合作或者独立开展调查研究与创新设计。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能展现很多优势功能,例如,STEM中包含的相关理论知识,技术与工程等。

1.2.3开放性

STEM教育无论在课程内容还是教学评价等方面,均展示出明显的动态性及开放性。不同于传统教育,STEM教育认为知识一直处在动态发展中。STEM将侧重点放到理解知识上,所以选择课程内容时更具包容性,不会只局限在知识本身,而是突出强调将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处理实际问题。

1.2.4实践性

STEM教育对于研究技术、工程等有关知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深度讲解技术与工程,旨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实践本身与学习过程的高度重视,证明STEM教育的实践性。此外,其实践性也表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立足实践并将项目作为支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经验、知识更好地融入生活,意识到知识源于生活。

1.3注意事项

开展STEM教育与科学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融合实践体系,促使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涉及的知识内容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呈现,不仅需要符合科学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造科学有序的实践机会,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略与实践操作的关联性,导致学生失去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这样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3.1注重开放性和应用性

基于学科融合的STEM课程开展,教师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科学教学实践引领,带领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规划设计,设计与STEM教育相融合的、多种类型的科学教学实践项目。学科融合的STEM课程具有内在逻辑性和外在关联性,能使学生在STEM学习项目中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借助合理的解决方案检验过程,讨论修正结果,帮助学生在开放性、应用性的学习任务中形成科学的认知,提升其设计能力,增强其探究意识。

1.3.2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

基于项目驱动的STEM课程开发与实施,需要在学校全面支持的背景下,为学生构建真实的情境。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教学实践的设计与开发,能促使学生在STEM项目学习中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科学教学实践设计的真实性,聚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真实科学问题。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以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和协作性的探究驱动学生的协作与对话。

2   STEM教育理论下的科学教学策略

2.1创设科学学习情境

小学生对于技术与工程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所以STEM教育和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应兼顾学生的认知与能力水平。中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知道如何学习简单的技术与工程。“制作一个降落伞”便是以仿生学原理为依据,选用常见的生活材料尝试探究设计一个生活化的科学实验,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仿生学的基本原则,并将其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学生今后运用此类仿生学案例奠定基础。教师可先通过谜语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谜语中引出这堂课的主要观察对象蒲公英,同时为制作降落伞的研究项目做好铺垫。学生通过观察蒲公英种子,能直观地发现蒲公英的种子会随风飘散传播,然后教师在PPT上展示蒲公英种子飞行的图片,引导学生构建降落伞和蒲公英种子之间的联系,确定本次的探究主题。

2.2策划科学教学环节

以“制作一个降落伞”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构建降落伞”“模型检测及优化”“交流评价”这三个环节。首先,教师通过展示降落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降落伞的设计者由蒲公英种子获得的启示有哪些、降落伞主要由几部分构成,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渗透仿生学的知识。利用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为学生准备制作简易降落伞的实验材料,如轻薄的塑料袋、黏土(轻质)、线绳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学生直接单独制作,而是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是避免学生因为盲目行动而浪费材料,二是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的学生会提出降落伞应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外形轮廓应流畅等观点,此时教师应总结并指导各组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方案加以完善。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制作降落伞的步骤,教师可结合各组实验方案的重叠部分,在PPT上展示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供学生参考。其次,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降落伞的制作后,教师告知具体的检验规则:各小组将降落伞在相同的高度放飞,记录好降落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同时观察其能否平稳降落,检测次数为两次,在参与检测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到数学的测量方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知识等。有些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此时教师应引导其思考如何使降落伞更加缓慢地降落,如何调试降落伞模型,待学生调试完成后再进行两次试验,对比之前的记录结果,直观呈现改进程度。最后,检验降落伞模型之后,教师需要对探究结果、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最好对表现突出者予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选出降落伞降落速度最慢的一组,让其派出代表分享制作诀窍,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阐述个人意见并吸取他人观点,从而丰富认识。如果教学时间允许,组织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源于大自然,或者作为课时作业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资料,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

2.3以研究任务驱动科学教学

教师在讲解到“循环”时,一般会选择垃圾填埋、废物利用等例子,却忽视了地球还能让其他物质进入动态循环。在“拥有循环能力的地球物质”探究项目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岩石循环发生于地下与地表的动态过程中。该项目尝试采用5E教学模式,为保障探究活动的连续性,课程设置为5个课时,并且每堂课为学生安排不同的探究任务。

2.3.1第一课时探究任务

在学生进行正式调查前,由教师抛出问题“何谓岩石?”给学生一些交流时间谈谈自己对于岩石知识的了解,如岩石的种类、特征等。展示PPT让学生尝试判断图片中有哪些是岩石,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应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确定答案。然后学生将教师从网上购买的9个岩石进行分类,需要投放到贴有沉积岩、火成岩以及变质岩字样的箱子中。

2.3.2第二课时探究任务

组织学生观察沉积岩,结合个人观察及之前预习的有关沉积岩出现、形成的资料讲一讲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教师为每个活动小组提供适量的砂岩与一张黑色卡纸,一部分组员负责摩擦砂岩,其他组员使用放大镜观察掉落在卡纸上的颗粒物,然后回答PPT上展示的问题“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接着组织学生将带盖容器中装些水,然后倒入适量的鹅卵石、粗河沙、土壤等,将瓶盖拧紧并轻轻摇晃,静置20分钟后观察瓶中情况。再提供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的一小袋蜡笔屑、一块耐压性较好的铝箔,让学生借此模拟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3.3第三课时探究任务

联系再循环抛出思考问题:“同学们,沉积岩通过循环能否成为火成岩?若是能,它的循环过程是怎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将铝箔制作成能包住蜡笔屑(沉积岩)的容器,每组分别到讲台前让老师加热容器,待容器冷却后交还给学生。而学生要对蜡笔屑的整个变化过程留心观察,记录沉积岩变成火成岩的主要过程。

2.3.4第四课时探究任务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变质岩是什么,变质岩是如何形成的?”然后为学生营造想象情境,即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固体火成岩,再依据教师的语言描述逐渐感受自己转变成为变质岩的过程。以上任务完成后,学生把铝箔容器交给教师,将其加热至相对较软的状态,把铝箔折叠并由教师轻轻挤压,待冷却后观察新的变质岩。组织学生讨论在模拟压力与热力作用下,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及其新性能。

2.3.5第五课时探究任务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畅游岩石循环”的学习活动,活动中主要包含填写岩石的循环流程、绘制岩石循环图等。让学生扮演地球上的物质,经历每个再循环过程。教师在教室内布置7个小站点,不同站点的目的地不同,而且在各个站点放置一个玩具骰子,6个面分别代表不同的地球过程,抛掷骰子,根据上面的标注,前往指定站点,由学生自己记录所经历的各个过程。通过这一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走进新的学习领域。

2.4延伸拓展科学学习活动

在《观察叶》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內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屏幕上出示树叶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树叶及其名称;展示生活中各种植物的叶子,鼓励学生说出叶子所属植物的名称,再与图片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对比各种类型叶子之间的不同之处。正式进行观察前,由教师提供基本的观察方法。完成观察后全班交流,整理、总结之前的观察结果并完成观察记录。或者在STEM教育支撑下设计“树叶贴画”的探究活动,融合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科学教师要站在STEM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角度。在小学科学课堂,既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科学思想,还应将STEM教育与课程相结合,优化并完善小学科学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懂得研究,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朱依晴.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小学科学《潜望镜》项目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2(21):71-73.

[2]谢莹,宋红兵.依托小学科学教材设计STEM项目式学习的有效策略:基于“制作小乐器”的个例分析[J].教育观察,2021(11):79-82.

猜你喜欢
STEM教育研究分析小学科学
体现STEM教育特征的中职Flash实训教学设计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
STEM教育中心:美国STEM教育新发展
例析“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基因型频率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