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技巧

2023-05-30 17:07刘长春
作文周刊(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桃花源题目探究

刘长春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设疑、质疑、解疑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从而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设疑于点睛处,循序渐进

教学中不难发现,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是关键,有的题目概括内容,有的题目作为线索,有的题目表明写作对象。大部分题目都是全文的精髓,甚至有些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点睛之笔,最能体现文章主旨。教师只要抓住关键词,再通过精心设问,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有利于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行了发散——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这样由点到面的训练,不但解决了学生只动口不动手的问题,也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很容易得出文章主旨。教师应把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善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全面动起来。具体而言,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就会积极地一步步思考,进而得出结论。

二、设疑于疑难处,分层解读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把新知识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焦点,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真正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设疑启发法要求教师做到深研教材,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有目的、适时、不失时机地在关键地方层层设疑,步步深入,使认识不断升华,同时要講究语言艺术,做到准确、简练、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设疑于迁移处,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孩子的超能力;帮助孩子打开想象力,是教师的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想象,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把握,从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使学生品尝到思维之趣,学得兴致盎然。

四、设疑于悬念处,激发探究

教学中,利用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心理,给他们一个期待的心境,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来吸引学生前往探究,激发求知欲望,对于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桃花源记》中渔人无意间发现并进入桃林,后来离开时“处处志之”,讲到此处,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渔人既然一路做了标记,可后来为什么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呢?”让学生明白,桃花源本来就是作者虚构的,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不过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作者面对污浊的社会风气,把自己的不满换成了另外的一种形式,那就是逃避现实,向往隐居,想象出一处世外桃源,这正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桃花源鲜为人知,是作者仕途不得志而虚构出来的美好境界,如果来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就不能突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也不能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中心了。这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字里行间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出来了。

五、设疑于留白处,拓展升华

教学时,教师于留白处提问,引导设疑,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忽逢“柳暗花明又一村”。如讲《变色龙》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不断变色?”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出:“奥楚蔑洛夫,他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此时,我大胆地为学生留白:“在文章结尾,假如将军这时候出现了,会出现一个怎样的场面呢?”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热情高涨,他们个个神采飞扬,驰骋在想象的王国里,将对沙俄官场上的黑暗与腐朽的认识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教学法既有教师乐教、善教的主动,又有学生学会、会学,成功创造的主动,以教师的乐教、善教唤起学生的乐学,在学生主动参与中,体会到学会、会学之乐,成功创造之乐,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高效。

总之,教师把“问题”这一颗颗石子巧妙地投进课堂这一池春水中,利用设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能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宁津县第一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桃花源题目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隐匿的桃花源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