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探索

2023-05-30 12:27王金华向红军李毅侠桂文涛
大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专业认证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王金华 向红军 李毅侠 桂文涛

[摘 要]在专业认证的指导下,课题组从修订培养方案,做好产出的顶层设计;打造卓越师范班,带动师范专业建设;加强课程建设,融技能培养于课堂;搭建项目平台,实现双向联合培养等方面,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师范技能培养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多举措、全方位提升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业认证;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136-04

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开始,已有一些高校的师范专业完成了相应的认证工作。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刊发了一篇《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缘起与方略》的文章,文中提出要“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1]。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以下简称认证标准)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认证标准指出,师范专业应该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而毕业要求应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师范专业建设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各高校各学科的师范专业都在积极对照认证标准进行自查自纠。如何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以达到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等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例如,胡万山深入剖析了认证的意义及改革的方向[2];齐曙光主要对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3];刘国清等人对加强师范生师德培养进行了思考[4];邓立军、王磊等人对部分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做了对比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参考的改革建议[5-6];郑红梅、董从勋等人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制订了一些策略[7-8];梁福成探讨了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师范生培养模式[9];胡小萍、姜钦升等人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反思,主要讨论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思路及师范生教学能力提高的途径[10-11];李志云介绍了他们在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12]。

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突出强调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最薄弱的方面。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指导下,湘南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加强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建设,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初步成效。

本文以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为例,从修订培养方案,做好产出的顶层设计;打造卓越师范班,带动师范专业建设;加强课程建设,融技能培养于课堂;搭建项目平台,实现双向联合培养等方面,探索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

一、修订培养方案,做好产出的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落实党和国家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并实施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要以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以专业本身为立足点,以人才培养规律为主线,进行改革与创新,做好产出的顶层设计。我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正是以此为纲,进行了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实现了重要的突破。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使课程教学更规范

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原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不具体不明确,比较含糊。专业认证标准明确指出培养目标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因此,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精准化,毕业要求明确化。培养目标包括师范德育目标、数学专业知识目标、教育教学能力目标、协作与沟通能力目标、教学研究能力目标。我校针对培养目标提出了8个具体的毕业要求,同时明确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具体支撑关系,要求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完整体系要求下,学校可以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规范教师的课程教学。

(二)增加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提升师范技能

按专业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须达到《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14学分要求。原培养方案虽然也达到了最低标准,但在修订新方案时做了调整,增设了有利于提升学生师范技能的相关课程。目前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设定总教学课时为2402课时,包含通识教育886课时、专业教育1272课时,教师教育244课时。与原培养方案对比,新方案做了如下修正:其一,增加了20个教师教育类课时,由原来的224课时增加到244课时。其二,对学科专业教育课程课时做了适当调整,总课时由1336课时减少到1272课时。其三,开设了与中学数学学科联系紧密的一些课程,减少了部分较难且与中学学科联系不紧密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与师范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组合数学、数学教材与课例分析、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选讲、网络画板、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等。

(三)加强实践环节,使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

认证标准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认证标准强调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一般高校师范专业建设的弱点。在传统的培养方案中,集中实践环节只重视教育实习,往往忽略其他实践实习。按照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我校在修订培養方案时突出了实践教学,增加了形式更多样的实践环节:其一,加强了以前比较忽略的教育见习,同时增加了教育研习环节;其二,增加了教师教育技能强化训练的时间,突出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其三,提质改造了多媒体教室,建设了微格教室和智慧教室,以供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师范技能的训练。通过以上三点做法,师范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能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将“做中学”贯穿师范教育的全过程。

二、打造卓越师范班,带动师范专业建设

从2019级开始,我校实施了卓越师范项目,有师范专业的二级学院在每个年级都成立了卓越师范班,以卓越师范班为龙头,带动师范专业建设。我校通过师范专业学生报名、成绩选优、面试等流程,选拔立志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师范生,且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实行小班制教学,做到“小而精”。截至目前,每年卓越师范项目的经费投入都达到了10万元,主要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

(一)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狠抓师范素質训练

卓越师范班选配的任课教师都是优秀的专业教师,同时选配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并配有专业的师范技能指导教师,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供较好的师资保障。具体技能训练措施如下:其一,充分利用早晚自习时间强化三笔字和普通话日常训练。大一年级学生需按规定的时间到教室进行早自习、晚自习。每天早自习要求两名学生上讲台面向全班朗读自己的撰稿(每人5分钟),锻炼写作能力、普通话水平及上台的胆量,同时利用晚自习5~10分钟在教室黑板上练习写粉笔字,并进行书写及排版训练,由班级团支部书记记录和督促,日常轮流,长期坚持,以提高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慢慢消除上台的紧张感。其二,充分利用假期强化师范技能的基本功。书写与表达能力是师范生的基本素质,不是短时间能提高的,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基本技能,充分利用大学生每年两次的假期时间,主要监督、要求学生每天通过“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提交书写练习、假期教学设计练习、教学PPT设计练习等。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师范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充分利用竞赛培训,提升学科教学技能

充分利用竞赛,对学生进行师范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教学设计、PPT设计及教学能力。对卓越师范班进行分组,每组都配备专门的师范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师范技能训练。同时,每年选拔表现突出的学生参与学校的师范技能大赛,最后胜出者参加省级师范技能大赛。

卓越师范项目实施以来,在整个师范类专业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师范技能训练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学生的师范职业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师范技能得到了巩固,学生参加学院师范技能比赛的积极性、参与率大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0年我院学生在校级师范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并在省级师范技能比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

三、加强课程建设,融技能培养于课堂

认证标准要求依据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的理念、教学评价等必须与时俱进。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对应支撑相关的毕业要求,必须适应“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

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等,可以将学生师范专业技能的培养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全员行动起来,才能全方位提升数学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本文以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为例,介绍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课程。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出台以后,我校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相关的课程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了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

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线上有专门的课程章节,依托线下教学进度的课件、视频、课外学习参考资料,学生按线下学习进度完成线上的学习与复习,教师通过平台适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二是线下课堂教学安排随堂练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三是线上提交作业与测试,师生可以通过平台随时进行交流反馈。四是学生的平时成绩是学生在平台上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与完成线下学习任务的综合评价,改变了以往依据由作业、考勤给分的单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参与度。

(二)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我校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改革了课程的评价方式。原来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平时考核占20%、期末闭卷考核占80%。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课后作业、到课情况的评价,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对平时真实参与学习的情况区分度不大。新的评价方式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1)章节线上学习情况,占10%;(2)参与线上讨论,占10%;(3)平时线下作业,占40%;(4)线下上课签到,占10%;(5)线下课堂的随堂小测验,占10%;(6)线上章节自测,占20%。以上各项都是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完成课程相关的学习任务才能得分,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平台反馈的学生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由于每节课签到、互动、完成学习进度等情况平台都有记录,对个别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学生,通过任课教师、班干部、辅导员等联系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措施对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帮扶作用。

教学模式及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管理。有了平台大数据,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表现一目了然,因而学生的到课率、学习参与度普遍提高。改革后,学生的考试成绩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统计分析显示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总体为0.805,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

四、搭建项目平台,实现双向联合培养

(一)以项目为平台,实现双向培养

一直以来,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师范生的培养与中学脱钩现象严重,导致师范毕业生作为教师的师范性不突出。部分师范生的实践技能薄弱,因为培养过程中偏理论学习,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较好锻炼。毕业后部分师范生在教师岗位适应能力弱,职业成长慢,甚至少部分学生虽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无法全方位地胜任教师的工作。因此,高校师范专业需要与中学教育部门建立长期稳定联系,实施双向按需培养的模式,这正是“产出导向”的专业认证理念所要求的,也是所有师范专业建设达成共识的改革方向。

我校为各师范专业搭建了双向联合培养的项目平台。除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必需的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外,学校从有限的教学经费中划拨专门的经费,以项目的形式,促进师范专业教师与中学教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真正实现高校、中学双向培养。

(二)以项目为平台,拓展双导师制

按照專业认证标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要实行“双导师”制度,且“双导师”必须做到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双导师”制度是中学教师与高校师范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培养提升师范生技能的举措,目前得到进一步拓展延伸。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目前立项双向联合培养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指导教师共15人。

双向联合培养项目实施以来,我校通过项目平台与中学建立了互动关系,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进入中学教师的课堂,充分了解中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学教师也可以通过项目参与师范生的培养。学生在校内有专业教师指导,校外有中学教师对接指导,“双导师”制度使得师范生的培养更能切合目前中学的需要,让师范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数学教学工作,同时较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更快地成长为中学教学骨干,为地方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双向联合项目举措有利于师范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专业教师与中学一线教师联合辅导学生,共同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对中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师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2019年以来,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计划申请专业认证。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是近年来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建设改革研究的重点。我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在2021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也增加了。改革倒逼教师与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会在专业建设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定华.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缘起与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9(18):20-22.

[2] 胡万山.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的意义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育研究,2018(7):25-28.

[3] 齐曙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困境与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20(1):80-83.

[4] 刘国清,李唐海,张玲,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136-137.

[5] 邓立军,刘红玉,李淑凤.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科技视界,2019(34):121-122.

[6] 王磊,刘娟,崔倩,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对比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0(6):87-92.

[7] 郑红梅,马引弟.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16):190-191.

[8] 董从勋,罗娜.论专业认证视角下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策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77-84.

[9] 梁福成.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4-67.

[10] 胡小萍.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践[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综合),2020(3):110-114.

[11] 姜钦升.对部分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的反思[J].林区教学,2019(2):21-23.

[12] 李志云.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探讨: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0(3):10-13.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专业认证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