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做好高中生仁爱品格的培养

2023-05-30 10:48张建
新教育·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仁爱高中生

张建

【摘要】在教学中,塑造校园文化,设计教学活动,开展理论教学,巧借现代媒体和推动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的仁爱品格,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关键词】仁爱;高中生;品格培养

从德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仁爱品格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宽仁、慈爱的仁爱之心,做到心中有集体、有他人,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生命。教师应当将仁爱品格的培养放在关键位置,并做好教育策略的优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仁爱的内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仁爱品格。

一、精心布局,感知仁爱

仁爱能够润泽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灵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教师不妨遵循外部环境与理论教学相统一的原则,主动建设充满仁爱气息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外部环境的熏陶下,进一步感知仁爱的内涵。

比如教师可以请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建设,一起打造富有仁爱气息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为学生布置“自主收集与仁爱品格有关的名人名言”的任务,请学生通过翻阅图书、检索网络资源等方式,收集与仁爱品格相关的名言。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收集的名言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出的名言制成画报、条幅。随后,学生将做好的画报、條幅张贴在校园合适的位置。这样,在校园内活动时,学生也会无意识地浏览画报、条幅上的内容,不断获取养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仁爱品格。

校园的每一处花草、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仁爱教育的影子,时刻为学生供给精神食粮,不断增强学生对仁爱品格内涵的理解,自觉强化仁爱品格。

二、设计活动,践行仁爱

对学生进行仁爱品格的培养,应当附着在一定的活动载体上,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学习,从而逐步成为具有仁爱品格的践行者。众所周知,仁爱品格具有较强的抽象色彩,单纯依靠教师的口述和强调,难以让学生形成仁爱品格,甚至会引起学生对仁爱品格的抵触心理。而实践类的学习活动能带给学生更为真切的学习体验,使仁爱之花开遍学生的心田。对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建极具趣味色彩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感知仁爱的深意,主动践行仁爱品格。

比如,残疾人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身体组织的缺失和损坏,使他们与常人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难题。作为学生应当秉承仁爱之心,主动帮助残疾人。但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之处,请学生多多关注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帮助时,一些学生难以从心底升起仁爱之心,形成关爱残疾人的自觉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创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透过模仿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将眼睛蒙起来,感受盲人生活的世界,也可以将手、腿绑起来模仿残疾人,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在完成实践体验的活动后,教师也要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主动地提出“我们应当尽自己所能帮助残疾人……”的想法,强化学生的仁爱之心。

实践类学习活动,更能带给学生真切的体验,强化学生的仁爱精神,让学生主动地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践行仁爱品格,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让世界充满爱。

三、展开理论教学,增强认识

哲学体系中认为,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认识这个问题,在对学生进行仁爱品格的培养时,亦是如此。为了增强学生的仁爱品格素养,教师也应当做好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直接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往往难以找到教学的方向,使得仁爱品格的培养之路更加艰难。对此,教师不妨先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教育的方向,以便在有序落实目标中真正地增强学生对仁爱品格内涵的认识。

例如,为了系统渗透仁爱品格的内涵,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珍爱自我,珍爱生命,学会自尊、自强,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2.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能够宽以待人、团结他人,并从小事出发帮助他人;3.形成尊老爱幼、和睦互助的美德,更加热爱长辈、孝敬长辈;4.了解校史,把握校情,大力弘扬学校的教育理念,能自觉爱护校园设施,保护校园环境;5.能热爱社会,感恩国家……显然,上述目标中涉及了仁爱教育培养的方方面面,在做好活动的安排后,教师便能基于目标精准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

教学目标是引路的灯塔,能为行驶中的帆船指引方向。在进行仁爱理论的教学中,教师主动地做好教学目标的细致设计,能让理论教学更加有序,让仁爱精神在学生的心底扎根。

四、打破学科界限,推动知识渗透

在仁爱品格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也要打破学科界限,将智育、德育进行融合,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仁爱教育的养料,充分体现学科“间接德育”的价值。

例如,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前,教师不妨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理清学科知识与培养学生仁爱品格之间的关联性,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积极地在教学目标中彰显培养学生仁爱品格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进行精准设计,让每一个课堂活动都成为仁爱品格培养的落脚点。在正式上课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让仁爱品格的培养落到实处。课后,教师要收集、整理学生的反馈,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循序渐进推动学生仁爱品格的不断提升。

可见,教师将学科教学当作仁爱品格培养的落脚点,主动地挖掘教学资源的仁爱教育元素,并做好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细致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之余,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仁爱品质。

五、巧借现代媒体,强化感知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资源走入教师的视野,让教学变得更加多彩、灵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简便、轻松。对此,在仁爱品格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入现代教育资源,改良传统的教学形式,带给学生一场视听盛宴,让仁爱品格在悄无声息中融入学生的骨髓和血液。

例如,在正式开展活动前,教师可先搜集视频、图片等资源,为教学准备充足的素材。在活动中,教师可先将课下收集的“网络诈骗”“瘦肉精残害人类”“地沟油火锅”等新闻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触目惊心的视听刺激中,意识到人类文明的缺失现象。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呢?”“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够避免这类现象再次发生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热议和交流,促使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中,意识到形成仁爱品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紧接着,教师提问:“在未来,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形成仁爱之心,提升仁爱品质。

教育并非空中楼阁,也并非象牙之塔。在仁爱教育中,教师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单纯地介绍仁爱品格的内涵,而是要主动地借助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社会新闻,引发学生的视听感受,学生在激烈的情感波动中强化对仁爱品格的感知。

六、注重家校合作,实现共育

培养学生的仁爱品格,并非是教师的“独角戏”,家长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并与家长建立实时沟通渠道,以便在家校协同共育中培养学生的仁爱品格。

比如,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良机,在进行仁爱品质的培养时,教师不妨抓住家长会的机会,进行仁爱教育。首先,教师可将一些社会实例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家长,引导家长意识到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请家长回顾家庭生活氛围、生活环境,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将一些构建和谐、温馨家庭氛围的方法渗透给家长,促使家长利用这些策略调整家庭氛围,主动地为学生营造友善、有爱的生活环境。这样,在温馨的气氛下学生也会形成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仁爱之心,在他人有难时不会袖手旁观。同时,教师也要请家长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便学生在模仿家长的行为中积极地奉献爱心。

总而言之,我们真正地将全面育人放在首位,将强化学生的仁爱品格放在重要位置,为学生创造更加美好、更加绚丽的精神家园,使学生在充满爱的世界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玉兰.浅谈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工作[J].新教育,2020(05).

[2]牛志敏.浅析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有效策略[J].高考,2019(14).

猜你喜欢
仁爱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弘扬国医 仁爱大众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美国高中生如何度过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