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香菇的栽培技术

2023-06-05 08:51刘远伦欧胜平曾庆庆兰宣莲
食用菌 2023年3期
关键词:转色杂菌菌棒

刘远伦 欧胜平 曾庆庆 吴 康 周 丹 兰宣莲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遵义 563000)

马桑香菇Lentinus edodes,最早发现于贵州省黔西北海拔1 200~2 200 m高寒地区[1-2],因生长于枯死的马桑树枝上而得名。马桑香菇为贵州省特色资源种,口味鲜嫩、味美清香、口感好,营养丰富。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人工栽培马桑香菇已有一定规模。笔者将其人工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1 马桑香菇及营养价值

马桑香菇的子实体(图1)形态与常见香菇相似,菌盖直径4~6 cm,棕色至褐色,表面光滑无鳞片,菌盖薄,菌褶平直中生,少数延生。菌柄侧生或中生,白色或微黄,表面光滑,菌柄底部多绒毛[2]。

图1 野生马桑香菇

马桑香菇子实体味道鲜美、口感清鲜、细嫩,略带清香,风味独特,富含17 种氨基酸,其中7 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药效氨基酸占其总氨基酸的77.6%,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31.6%、0.3%。马桑香菇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所含香气成分达85种[3-4]。

2 马桑香菇栽培技术要点

贵州省遵义市为马桑香菇的主产区,其栽培方式有段木栽培、代料栽培两种。段木栽培马桑香菇要消耗大量木材,栽培周期又长,不宜大规模推广。杂木屑代料栽培马桑香菇,出菇整齐、病虫害少、产量较高,适宜规模化栽培。由于各地栽培条件的不同,目前遵义市两种栽培模式并存。

2.1 段木栽培马桑香菇

段木栽培马桑香菇的生产工序简单,适宜在不具备代料生产条件,木材又丰富的山区发展。但采收的子实体具有独特风味。

2.1.1 选地备段木

因马桑树较少,常选用青冈、茅栗树段木栽培马桑香菇。以采伐树龄10~20 年,树径10~20 cm 的树作段木为宜。选择避风、向阳、近水源、有树荫的坡底为马桑香菇栽培地,提前一个月左右伐树剃枝,并锯成长为1 m左右的木段(菇木)备用。

2.1.2 人工接种

晾干的段木根据粗细打一定数量直径2 cm,深1 cm,间距10 cm 左右的接种穴。将木屑菌种(6~8 g)塞满种穴,最后用透气贴封住种穴(图2)。

图2 打孔及接种

2.1.3 菌丝培养期管理

接种后的段木井字形堆叠,每根段木间隔20 cm 左右,每层4~5 根木段,堆4~5 层为宜,然后在段木的两头涂上石灰(图3)防杂菌侵染;最后覆盖6~8 针的遮阳网,防太阳暴晒导致菌种块水分散失过快影响菌种定植。待菌丝定植后可进行第一次喷水,控制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温度18~25 ℃,以促马桑香菇菌丝的生长。

图3 架木发菌

2.1.4 出菇期管理

段木接种6个月左右菌丝基本侵入段木,手摸菇木松软,剖开树皮,可见菌丝完全侵染段木,即进入出菇期管理。催蕾期,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5%~95%为宜,每天给菇木间隙喷水3~4 h,连续喷水4~6 d,菇木含水量达60%,停止喷水;子实体生长期,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75%~90%,温度15~25 ℃直至采收。

2.1.5 采收与越夏、冬管理

马桑香菇子实体六七分熟(菌盖直径3 cm 左右)时方可采收(图4),第一年产量较低,第二年、第三年是段木栽培马桑香菇丰产期。出菇时间与段木直径密切相关,直径越大出菇时间越长,一般可连续出菇4~5年。马桑香菇一般在春季、秋季出菇,进入夏季、冬季就要进行越夏、越冬管理。越夏管理主要避免菇木内部菌丝受高温伤害,可适当给段木遮阳,同时5~6 d 喷水一次,一个月翻堆一次;越冬管理主要防冻害,可在菇木上添加覆盖物,防菇木表面结冰。

图4 段木出菇

2.2 代料栽培马桑香菇

2.2.1 搭建大棚

选择水源充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远离养殖场、木材加工场等污染源地方搭建大棚。

场地稍作平整后,搭建宽8~10 m,长20~30 m的简易大棚。大棚要求肩高0.5~1 m,顶高2~3 m,人字形顶,两端留门。大棚架可用竹材料搭建,覆透明塑料膜,膜上铺防老化遮阳网(6~8 针)。棚内地面拉间隔1 m的钢丝绳支撑摆放的菌棒。

2.2.2 制备料袋

培养料常用配方为杂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石膏1%,蔗糖1%。按配方将培养料混合均匀,加水拌匀控制料含水量为60%左右,pH 自然。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15 cm×58 cm × 0.005 cm,每袋装料折干750 g)。料袋高压灭菌,121 ℃、0.15 MPa,保温2~3 h;常压灭菌,95~105 ℃,保温16~20 h。

2.2.3 接种

接种箱或密闭房间内接种。首先将料袋、菌种及接种工具摆放于接种箱中,再用烟雾灭菌剂熏蒸半个小时后,即可进行接种操作。用灭菌的打孔棒在料袋上打接种穴,穴间隔15 cm,深约2 cm 左右;打穴后迅速将木屑菌种填满接种穴,套外袋并扎好口。接种人员要经过严格培训,熟知无菌操作的原理,接种操作要快速,打孔棒要保持无菌,手套要用75%的酒精擦拭并定时更换,操作要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发菌成功率,降低污染率。

2.2.4 发菌期管理

接种后,若无专用的发菌室(棚),可用空闲的厂房,地面铺薄膜垫底,并用三氯异氰尿酸钠烟熏剂和杀虫烟剂对整个空间进行消杀后作发菌室。接种后料袋呈井字形堆放,堆高5~6 层为宜。接种后3~4 d,接种穴内菌丝开始定植,40 d 左右长满料袋。发菌期间,需控制空气相对湿度为40%~70%,温度为20~23 ℃,不高于28 ℃,以免高温烧菌。发菌室经常通风换气促菌丝生长,同时避免阳光直射。发菌期要时常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当接种穴菌丝生长半径超过10 cm,可在其外缘刺孔,孔径0.3~0.5 cm,深1~2 cm,间距4 cm 左右,单圈均匀分布。菌丝长满袋后可再次刺孔,孔径0.6 cm 左右,深4 cm,菌棒上纵向刺孔5排,每棒刺孔80个左右。若采用保水膜,可增加刺孔一次,时间为菌丝圈半径超过6 cm,孔径0.2 cm,深1 cm,间距2 cm,单圈均匀分布。

发菌期间要及时清除被杂菌污染的菌棒,防止其扩散。发菌期注意通风和控制温度,严控温度不超过28 ℃。

2.2.5 菌棒转色期管理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马桑香菇菌棒表面白色菌丝倒伏后,分泌色素,形成一层棕褐色菌膜的过程称之为菌棒转色。棕褐色菌膜有保温、保水、防强光和防止杂菌侵染的作用。春季出菇,可控制温度18~23 ℃菌丝自然转色,40 d 左右完成转色,其间翻堆和适宜光照促菌棒均匀转色;秋季出菇,自然转色,转色管理同春栽。

2.2.6 出菇期管理

菌丝生理成熟并完成转色的菌棒脱袋,摆放于出菇大棚内,菌棒交叉呈人字形靠放于钢丝绳的两侧,菌棒间隔4~6 cm(图5)。菌棒脱袋前要关注近期天气情况,气温高于25 ℃或低于12 ℃不脱袋。脱袋后利用昼夜温差促现蕾。马桑香菇出菇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出菇期间温度不低于15 ℃,不高于25 ℃,气温过低不利于形成菇蕾,过高容易感染杂菌。

图5 栽培棚内摆放菌棒

图6 代料栽培出菇状态

每次采菇后要清理菌棒上残留的菇根,以免残留的菇脚腐烂导致杂菌感染或引来害虫。每潮菇出菇周期为20 d左右,一般一个菌棒可出4~5潮菇,转潮期为7~10 d。采菇留下的菇穴处菌丝浓白或部分已经转色时,注水促现蕾转入下潮菇管理。第一次注水量为菌棒初始质量85%~90%,之后每次10%递减。

2.2.7 病虫害防治

马桑香菇出菇周期较长,出菇期会产生各种病虫害,主要有菌棒腐烂病和各种虫害。

采菇后菌棒菌皮遭到破坏,同时又高温高湿,因此易被哈茨木霉侵染。预防方法:采菇时尽量减少对菌棒菌皮的破坏,其次每天早晚通风2次,每次通风时间不低于4 h,转潮期用三氯异氰尿酸钠烟熏剂熏蒸出菇棚。

主要害虫为菇蚊。防治方法:加强通风,地面不积水,同时在棚内悬挂黄色黏虫板,另外可在转潮期用杀虫烟剂(有效成分为高效氟氯氰菊酯和胺菊酯)烟熏出菇棚灭虫。

猜你喜欢
转色杂菌菌棒
胶东地区设施栽培奥尼尔和米斯蒂蓝莓花色苷代谢研究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香菇菌棒转色期胞外酶活性变化
安全生物转色解决激素转色的品质困扰
葡萄转色期干梗掉粒 多是溃疡病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茶树菇感染杂菌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生产食用菌 石灰用途广
交换生的计谋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