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鹏:以笔为尺 不为法拘

2023-06-07 10:08汪映雪
中华瑰宝 2023年6期
关键词:界画人物画

无论从何种角度书写元代绘画史,王振鹏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他的绘画堪称写实主义的典范,在士风盛行的元王朝得到了宫廷贵族和精英文人的称誉。如何实现『匠心﹄与『文心﹄的结合,是王振鵬一生主攻的命题。

温州青年在元廷

王振鹏(“鹏”亦作“朋”),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的先祖因“靖康之难”从开封迁至绍兴,南宋时期王氏祖辈因武功得官保义郎,时至王振鹏的祖父王挺始落籍永嘉。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王振鹏的父亲王由在王振鹏十来岁时英年早逝,王振鹏的兄长则性好佛学,出家为僧。由此来看,王振鹏的出身不算显赫,又无父兄可依靠,他的个人成长主要源于自我奋斗。

王振鹏的政治生涯较为平顺,这受益于他得以立身的丹青技艺。决定王振鹏政治命运和艺术高度的第一人,当推元仁宗。这位元朝的第四位皇帝自幼熟读儒家典籍,雅好文艺,深受汉文化熏陶,在其还是太子时就已被王振鹏的画技所折服,“盖上于绘事天纵神识,是以一时名艺,莫不见知,而永嘉王振鹏其一人也”。王振鹏入京后身在东宫,受到元廷精英文化的熏染,眼界渐开。元仁宗登基后重用府邸旧臣,王振鹏因献画有功被授予“孤云处士”的称号。仁宗、英宗两朝对王振鹏恩宠有加,“累官数迁,遂佩金符,拜千户,总海运于江阴常熟之间焉”(元虞集《道园学古录》),王振鹏做到了五品官(漕运千户)。延祐元年(1314年),王振鹏入值秘书监任典簿,负责掌管宫中历代图籍、皇家书画藏品及阴阳禁书等,他借此之机观览宫廷所藏历代法书名画,绘画水平更上一层。

王振鹏成名后,名士虞集为其父追作墓志铭,朝廷追封其父为永嘉县男,其母为永嘉县君(事迹载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九《王知州墓志铭》)。王振鹏凭借绘画技能,通过个人努力和时代潮流的助推,实现了从“小镇青年”到“天子宠臣”的跃升。

进入东宫以后,王振鹏的“朋友圈”便多为元廷皇室贵戚和精英文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女性收藏家、元仁宗的姐姐大长公主也十分欣赏王振鹏的绘画才艺,不仅积极收藏其画作,还在宫廷文艺活动如书画雅集中将其画作展示给朝臣。元代文人笔记、诗文中有多处记载了观赏王振鹏绘画的事迹,他的不少名作上留有当时名流重臣的题跋,这为后世研究王振鹏的绘画艺术提供了一手信史。据统计,王振鹏画作著录有名者五六十件,而存世的王振鹏名下作品亦有四十余件,其中界画约占四分之三,余下多为人物画,技法基本为水墨白描,呈现出风格较为统一的“王氏典范”。

元代第一界画高手

界画一科,自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舟车可窥其源流,至唐代阎立本、李思训之山水画中见其雏形,于南唐卫贤笔下显要,至北宋郭忠恕始成巨流,并出现了赵伯驹、张择端、李嵩等多面好手。北宋《宣和画谱》将界画归为“宫室”门类,并指出界画“虽一点一笔,必求诸绳矩,比他画为难工”,显然已认可界画作为独立画科的重要地位。时至元代,界画在以王振鹏为首的画家群体手中发扬光大,甚至成为谋求个人仕途发展的一种选择。

不同于文人绘画,界画欣赏时不需要高深的儒学修养,直观易懂又兼具实用性,是颇有视觉震撼力的“效果图”,故而深得朝廷贵族喜爱。连文人画坛盟主赵孟也不得不承认,“诸画或可杜撰瞒人,至界画,未有不用工合法度者”(元汤垕《画鉴》)。引人深思的是,元代因绘画技艺被提拔者往往献上的是界画。如皇庆元年(1312年),曾负责掌管筑城之事的九十岁老臣何澄向元仁宗进献界画《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三图,“上大异之,超赐官职”(元程文海《雪楼集》),得授昭文馆大学士(从二品)、中奉大夫(从三品)。李衎之子李士行本来是以枯木竹石为题材的文人画家,也是向元仁宗进献了自己所画的界画《大明宫图》才得以授官,得到了五品官职。甚至连赵孟之子赵雍也在至正元年(1341年)奉诏作工笔设色的《便殿台阁图》,官至集贤待制(正五品)、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从四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王振鹏的界画才能得到充分肯定,他也因此受到元仁宗的格外恩遇。

界画以精准描摹为尚,王振鹏的界画采先辈诸家之长,参以己意,在当时被推为“元代第一”。明代张丑称:“元人工界画者,首推王振鹏氏,不在恕先(郭忠恕)之下,周文矩、赵伯驹辈殆弗如也。”(《清河书画舫》)袁桷在大长公主的书画雅集题跋中称王振鹏的界画作品“以墨为浓淡高下,是殆以笔为尺也”,对其界画之精准造型能力赞不绝口。

在精准之外,王振鹏的界画还能够不受成法拘束,达到神气飞动的境界。虞集云:“振朋之学,妙在界画,运笔和墨,毫分缕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圆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道园学古录》)与民间界画画家不同,王振鹏的界画作品多取材于宫廷建筑,并能够准确揣摩圣意,借由巍峨的殿宇、舟船等图像歌颂元朝的太平盛世,因而一再得到皇室垂青。

存世的王振鹏名下界画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多本“金明池龙舟竞渡”题材绘画,已知藏地者有十余件。这些画名虽不一,内容却大致相同,主要以白描形式描绘金明池中龙舟竞渡、夺标的情景,或为长卷,或为小幅。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池竞渡图》《龙舟图》《金明夺锦图》《宝津竞渡图》,上海博物馆藏《金明池龙舟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金明池夺标图》,美国底特律美术馆藏《龙舟图》。

据文献记载,王振鹏曾先后两次进呈“金明池龙舟竞渡”题材的界画。首次是于至大三年(1310年),为贺太子(即元仁宗)寿而作。此画后来被大长公主披览,她对其爱不忍释,命王振鹏再作一画。王振鹏于至治三年(1323年)完成画作,两画间隔时间长达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池竞渡图》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金明池夺标图》后都有关于这段历史的王振鹏(款)自题,记述了作画背景和过程。其中有句“储皇简澹无嗜欲,艺圃书林悦心目”,反映出王振鹏对时居皇储之位的元仁宗心理的巧妙迎合,歌颂其淡泊简欲的高尚道德。在元仁宗登基后,王振鹏进献了《大明宫图》《大安阁图》,还奉敕作《东凉亭图》《大都池馆样图》,描绘元朝统治者营造、居住的奢华建筑,歌功颂德之意不言而喻。高耸平稳的建筑于图画中屹立不倒,王振鹏的界画成为元朝基业稳固的一种表征。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和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除转引王振鹏跋文外,并附元人名士题咏十五首,包括儒臣赵世延、袁桷、邓文原、柳贯、张珪、冯子振等,说明王振鹏的界画在当世时就已得到社会高层的肯定,欣赏王振鹏的作品也成为元廷的一件雅事。

金明池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御苑内人工开凿的大湖,徽宗朝崇宁时期每年三月三日,池内有声势浩大、全民参与的龙舟竞渡活动。王振鹏以此为主题,以界画的形式生动再现了浩大的历史场景,作品对龙舟、楼台的刻画细入毫芒,整体千繁万复而不显阻滞拥塞,反而给人以素雅明洁之感。龙舟争渡的动态与巍峨沉寂的楼阁形成对比,使得画面富于生趣,巧妙地避免了界画普遍易显呆板的弊病,反映出画家的巧思和高超技艺。

白描人物蕴文心

顶尖的画家往往是多面能手,界画之外,王振鹏的人物画也是当世一流。界画和人物画相通之处在于二者均强调“应物象形”和“骨法用笔”。王振鹏的人物画依然采用白描手法,注重线条质量,以求神形合一。

王振鹏名下最早有年款的人物画作是临金代马云卿《维摩不二图》(又名《维摩教演图》),王画今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马画藏于故宫博物院。根据王振鹏的题跋,此画是至大元年(1308年)奉皇太弟(即元仁宗)旨意完成。尽管是一幅临摹作品,王振鹏在构图和细节处理方面仍保留了个人风格,如马画中的家具器物线条基本无浓淡变化,王画则出现了浓淡层次,从而避免了笔墨板滞。

故宫博物院藏《伯牙鼓琴图》是王振鹏另一幅人物画代表作。该画曾为大长公主府中藏品,拖尾有冯子振、赵岩、张原湜三人的题跋。其中,冯子振题跋称此件为王振鹏临摹李公麟的作品,但无论是临摹还是创稿,均不失为佳作。画家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表现出画中人的身份地位:弹琴者瘦削、长髯,身着道袍,双手抚琴,眼神专注,古琴和手指细节均符合现实,可见画家具有一定音乐素养;听琴者于对面翘腿而坐,双手交叉,低眉沉思,神情平和,显然正专注于琴声。二者之间有一古拙木架,放置铜香炉,除此以外无其他装饰物,极简的画面传递出高雅的格调。

与简洁的《伯牙鼓琴图》对比鲜明的是繁复的《姨母育佛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此画曾被明代书法家邢侗误认为是李公麟所作,清代大儒錢大昕根据“树间细书振鹏二字”定为王振鹏所作。此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年幼时在母亲亡故后由其姨母养育照顾的佛家故事。作品中共绘有六个成人和两个婴孩,各处悬挂珠宝璎珞,陈设异国珍玩,内容极其烦琐,而王振鹏通过淡墨渲染和精心勾勒,使得画面井然有序、细致传神。

概言之,王振鹏的人物画技法主要吸取了前代李公麟、马云卿等优秀画家的技法,用笔娴熟流畅,风格工细严谨,这与他深厚的界画功底密不可分。

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王振鹏的界画和人物画不仅达到了逼真的写实效果,还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笔之提按转折、墨之浓淡虚实,实现了文人化的“迁想妙得”趣味,画风工致不失飘逸,充满了游刃有余的从容。

王振鹏的绘画在精工细腻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笔墨趣味,在他的影响下,元代界画与人物画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汪映雪,供职于浙江省文物鉴定站。

猜你喜欢
界画人物画
传统界画创作价值与当代发展研究
「指画」与「界画」 画家高其佩与袁江
界画:远去的辉煌
浅析“西方建筑画”与中国“界画”——欧洲建筑表现与古代中国建筑表现之对比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踽踽而行 默默承继
关于陈争的写意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