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建筑群:河阳古民居

2023-06-07 10:08张青云
中华瑰宝 2023年6期
关键词:河阳传家朱氏

张青云

一溪两坑水系,一街五巷格局,十五座祠堂,六座庙宇,一千五百余间古民居……浙江缙云河阳村相对完好地保留着旧时风貌,成为江南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县城向西15公里,有一个有近11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河阳村。河阳村村民以朱姓为主,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村庄,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

千年历史

穿过村口的河阳古民居石牌坊,即为村史廊,这里图文并茂地展示着村庄的历史发展概况。河阳村的始建年代可追溯到五代末期。祖居河南信阳的朱清源、朱清渊两兄弟为躲避战乱南下来到缙云,选择一处山水秀丽之地隐居下来,为让子孙后代铭记与河南信阳的渊源,将村庄取名为“河阳”。信阳古称义阳,河阳村朱氏也被称“义阳朱氏”。

始祖朱清源、朱清渊兄弟曾分别任吴越王钱镠的掌书记和武将,932年钱镠逝后,两兄弟携一家老小择地而居,繁衍生息。自定居以来,朱氏宗族已经繁衍到第43代。目前村中人口有3600余人,其中94%为朱姓,从朱氏宗族的第35代延续至第43代。河阳村朱姓向外散布较广,浙江丽水、湖州、温州、台州,以及安徽黄山、福建福州等地的朱姓,大多发源于河阳村。

宋元时期,河阳村先后出了8位进士,成为书香仕宦的名门望族。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致使河阳村人丁稀少。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元代时河阳村重新规划,建八士门,修塘坑,筑道路,村庄的格局基本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现在。明代时,河阳村曾因局部战乱而衰落。至清代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河阳村朱氏依靠经商致富,再度辉煌起来。河阳村曾是缙云县历史上知名的富庶村庄,有“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的民谣流传。

古建林立

河阳村坐落于山间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溪,溪水流淌了千余年,滋养着村庄。今天,村里的水系、道路、街巷等均保留着元代的设计特色。河阳村完整地保留了一溪两坑水系、一街五巷格局,1500余间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

八士门是河阳村的正门,为村里的重要建筑。千百年来,村民无论是外出求学、经商、婚丧嫁娶,都要从这里进出,以求祥瑞。八士门,因宋元时期的8位进士而建,清嘉庆年间重建。八士门前的两尊无头石狮子,名为“稀罕”,相传此名为明代朱元璋所赐,意为一个村庄出了8位进士,实属稀罕。

八士门后150余米的古街,是村庄的中轴线,古街两侧各有5条巷道,分布着大小十几座祠堂及几大民居建筑群。不需要刻意规划路线,沿着街巷慢慢走,即可领略河阳古村的古朴之风。行走于河阳村的古街巷,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内心能得到安然与宁静。

答樵路高低起伏的马头墙,是河阳村的标志性景致。32个马头状墙头错落有致,绵延起伏近百米。村中还有一条问渔路,与答樵路的名称相呼应,渔樵正是归隐的象征。许多人家门口的地面,都有用石子铺砌的铜钱状的“气象钱”。这些鹅卵石子在砌筑时用盐卤水浸泡过,能吸收水汽,越潮湿表明下雨的概率越高,当地人以此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精雕细刻

河阳村的祠堂很多,现存文翰公祠、荷公特祠、虚竹公祠、朱大宗祠、七如公祠等大大小小的朱姓祠堂15座,大部分祠堂都有精致的木雕。其中文翰公祠的雕刻最为复杂精美,木雕、石雕、砖雕的雕刻技艺水平高超。文翰公祠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朱氏第30代朱文周和其子朱翰臣的合祠。文翰公祠的木雕主要集中在梁、枋、牛腿等部位,雕工精巧,内容有神话传说人物,也有各种吉祥神兽、花鸟等,浮雕、圆雕、透雕、镂雕等手法的娴熟运用,使雕刻画面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感染力。

河阳村的古民居以四合院为主,青砖垒砌成墙体,室内雕梁画栋,其建筑布局、营造理念有着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带有天井的四合院,被本地人称为“道坛”,兼具北方四合院与徽派建筑特点。封闭式四合院建筑有房屋18间、28间、38间等,多数为18间,因而得有专名“十八间”。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廉让之间”,是设施最完備、最精致的“十八间”典型代表。“廉让之间”门前有相当于北方照壁的门套,上面绘有精美的壁画故事。院内雕刻的重点在牛腿,雕刻画面简洁、自然、含蓄,不显奢华,门窗上的雕刻也十分细致,令人惊叹。

耕读传家

河阳村营造之初即被寄予了家族兴旺的期许。河阳村朱氏历来以耕读传家,耕读祖训代代传承,在重农与经商的同时,十分重视发展文化和教育。朱氏认为只有勤读书、勤耕作、俭持家,才可以繁荣家族。其家规第七条“务耕读”中有“耕读人生正业,子孙志诗书者,宜先品行;子孙服田亩者宜勤力做,毋得舍业而嬉入于游荡”的劝诫规定。

河阳村的建筑也处处体现出重耕重读的思想和传统。建筑门额上“耕读遗风”“廉让之间”“耕读家风”“耕读人家”“勤能补拙”等有耕读传家、廉洁谦让意义的题字比比皆是;“入则孝”“事思敬”等字样传递着最基本的人伦—孝道;“尚礼尊宗”“文魁”“钱财亦聚亦能散,唯有清白传家远”“一脉真传克勤克俭”“两行正事惟读惟耕”等匾牌内容是河阳村朱氏恪守的祖训和传家之法。如镌刻在牌坊上的楹联“百栋民居厅廊柱磉皆学问,千年村落门墙街巷尽文章”所言,耕读文化和儒家礼法已经渗透进河阳朱氏的日常生活,这也许就是河阳村能够繁衍千年、经久不衰的秘诀。

朱氏历代祖先耕读家风的传承,使义阳朱氏人才辈出。据《义阳朱氏家谱》记载,自始祖至第36代,义阳朱氏家族共出进士39人,入仕190人。其中,朱胜非官至南宋初年宰相,朱胜非之子朱夏卿曾任户部侍郎,朱沛曾任刑部侍郎,朱藻曾任焕章阁待制。宋元时期,河阳朱氏24位诗人形成了“义阳诗派”,名噪一时。

如今,河阳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十大千年古村落。若有时间,不妨来河阳村走走,清澈的溪塘、古老的街巷、古朴的民居、典雅的雕刻,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定会让来者流连忘返。

猜你喜欢
河阳传家朱氏
王祥卧冰
朱氏正骨结合圆利针针刺代秩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下肢放射痛的临床观察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宝应图书馆馆藏稿本《朱氏诗文世珍》考论
孟津河上徒寂寥
『稀罕』河阳村
忠厚传家 诗书继世*——常熟南张书种家族
以诚传家 继往开来——BOSIC四川站综述之二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and Her Roots in Rural Jinyun
传家,发现世界家具史里的高贵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