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的明月

2023-06-07 16:30向以鲜
散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密州苏辙东坡

向以鲜

熙宁七年(1074)九月,西湖上荷花已经衰败,却仍能看见一些生机和绿意。行将年届不惑的苏轼收到朝廷批复,不得不从无比眷爱的杭州出发,前往陌生的山东密州——心爱的弟弟苏辙,就在那个方向。苏轼一生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这个胞弟,之所以主动向朝廷申请从杭州调到密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要离苏辙更近一点。

苏轼偕乳母任采莲,第二任夫人王闰之,三个孩子苏迈、苏迨和苏过,侍女王朝云及几位仆人,向北濒海取道,途经湖州、苏州、润州、扬州、楚州,直赴新的任所。

当时的密州管辖范围辽阔,下辖诸城、安丘、高密、莒县、胶西五县,相当于现在的诸城、安丘、高密、胶州、胶南、日照、五莲、莒南、莒县九县市。密州治所在地诸城虽然偏僻,比不得杭州繁华,却并不蛮荒,其文脉起自虞舜,有着源远流长的经学传统,从孔子女婿公冶长到汉代名儒郑玄、师丹、伏湛、伏无忌、易学家梁丘贺,可谓代不乏人。至宋代,还涌现出张择端、赵明诚一类的艺术与学术明星。现代作家王统照、诗人臧克家,也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苏家一路晓行夜宿,历经三个月,终于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三日到达目的地。

苏轼在密州官衔的全称是:朝奉郎(正六品文阶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礼部典祀官)、直史馆(兼衔)、知密州军州事(本职太守)、骑都尉(勋)。一句话,就是密州的行政及军事长官。这也是苏轼转任地方长官经历中一次罕见的升迁,并且是首次掌印“一把手”。其他时候,每每就是从一个并不太好的地方,放逐到另一个更差的地方,所担任的官职也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没有,成为一位连普通人也赶不上的罪人。

苏轼视密州为心灵的第二故乡,常觉得密州山水和故乡有很多相似之处,看见密州的障日峰,就仿佛看见故乡的峨眉山:

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

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

接着,查理也送给盛旦老师一个硕大的信封。盛旦老师打开信封,大声念出上面用金色笔写的字:一张牌可以快乐享受退休的日子。

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作《寄黎眉州》诗,怀乡病又开始发作:“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密州也可以视为苏轼人生与写作的分水岭。密州之前的苏轼,虽然也写过不少优秀的作品,但密州之前的苏轼,还不能称之为真正伟大的诗人。苏轼在回顾一生的写作时,亦抱持与此类似的看法。

到达密州任上,恰值人患(盗患)与自然灾害(旱蝗)交炽之际。林语堂说这是苏轼最沮丧的时期,而在最悲哀的时候,诗人却写出最好的作品——天下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豪放词、第一首深情绵邈的悼亡词、第一首让所有宋词都相形见绌的中秋明月词……它们,全部诞生于密州。在密州,苏轼内在的复杂和缤纷开始展露:他是如此的令人猜不透,又如此的纯洁无瑕。

一天,苏轼梦见了三只动物,遂迷惘地自问:我是谁? 麋鹿低头吃着青草:你是令百世景仰的诗人,野性又自由的诗人。仙鹤展了一下翅膀:你是善于幻想的道德家,一直想飞到天上去。仁兽麒麟盯着苏轼的脸:你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最放不下苍生。而苏轼半梦半醒:我什么也不是,我是我自己,我就是苏轼!麋鹿:你啊,比大海的珍珠还要完美。麒麟:你啊,比地下的琥珀还要芬芳。仙鹤:你啊,比天上的明月还要明亮。

苏轼惊觉,身上正落满清凉的月色——密州的明月,从此成为天下最澄澈、最富于想象力的一轮。

要展现明月的美与力,离不开人类的建筑。苏轼对于建筑怀有浓烈的兴趣,具备专业水准的空间审美能力,一直令苏轼引以为傲。到达密州的次年十一月,作为太守带领密州人民扑灭蝗灾迎来一个小丰年之际,苏轼终于有机会选中一处高地,一展其营造的匠心。此地被当地人称为北台,实际上是密州北魏时期筑就的旧城台。经过一番测量和设计,一座全新的背北面南的观景台耸峙起来。筑成之后,苏轼请时任齐州(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苏辙为它命名,苏辙从《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句获得灵感,为之取名“超然台”。

收到苏辙的书信,苏轼迅速回复道:亲爱的子由啊,你所取的“超然台”,太贴我的心了!天下的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都有让人快乐的地方。雄伟瑰丽的景观,当然让人愉悦,而平凡简朴的景观,也一样能使人快乐。酒糟、薄酒,饮之可以使人陶醉,而水果蔬菜,食之也一样足以充饥。这样想来,哪里都可以找到快乐,真是无往而不乐啊!我想,人们总是喜欢追求幸福而远离灾祸,是因为幸福使人欢乐,而灾祸却使人悲伤。那么问题也来了,人的欲望无穷尽,而能填欲壑的东西却终究是有限的。如果竟日纠缠于美丑和取舍,那么这世上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将越来越少,令人悲哀的事则会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就事与愿违,本来是求福的,却求来了祸。究其根由,还是因为被外物所蒙蔽啊!

对于苏辙的感叹“惟所往而乐易兮,此其所以为超然者邪? ”,苏轼十分赞同:超然,即游心于物外,如同庄子所说,让一颗长满杂草的心得到疏通和清洗,才能见到前所未有的通透和光明,见到见所未见的美和善。

苏轼所筑就的超然台,就其深远影响而言,完全可以和因陈子昂登临而名扬天下的幽州古台相提并论,堪称唐宋时期最为著名的两大诗意景观。超然台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北宋之后中国诗人及士大夫的精神高地。

诸城诗人臧克家深情回忆过儿时印象中的超然台:

记得在“高小”读书的那几年,每当假期、闲日,便与二三同学悠然散步,登上“超然台”去览胜。“台”在城东北角,走近时,“超然台”三个石刻大字便在高处炫耀。据说原系东坡亲笔题记,后来被调换了。但就字迹看来,还是东坡风味的。回环拾级而上,并不觉得它高。仿佛是一个不大的三合小院,傲然而又安适地坐落在城头上。我们没有东坡的心胸眼界,看不到北边一百多里外的潍水,更想不到“淮阴之功”;东向远视,群山云罩,不知道哪儿是卢敖隐居的“卢山”所在;西望茫茫,哪儿是穆陵关? 两千年前“师尚父、齐桓公”的历史故事,我们同样也很茫然。记得东屋是主房,有东坡的高大塑像,白面,长须一把,形象潇洒,蔼然可亲。“台”曰“超然”,是子由命名。知兄莫若弟。何况哥俩手足之情极厚,相知甚深,又同时是文章高手,驰名当世如双峰并峙。子由想来,对于东坡,这个名字是最适当的,是他精神的写照,“超然”的,不是这土台子,而是东坡他本人。

超然台筑成的第二年,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和同僚携酒肴登上超然台。在众人沉沉醉去之后,空旷的台上,独醒的苏轼尤显得格外孤独。席地坐下,秋夜的花岗岩石板,将一种透骨的凉意,沿着双腿传递到腰部、脊柱、脑部,并迅速扩散到周身,苏轼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触电一般,他猛地站了起来,就在这一瞬间,苏轼被打开了,身心一片通透。超然台也打开了,变成一座没有边界没有始终的灵台,时间消失了,空间消融了,连他最牵挂的弟弟苏辙,也显得愈加遥不可及。

超然台上,浩大的月色之中,似乎只剩下苏轼一个人。

世界安静了,所有的烦恼或喜悦,都被洗净。

巨大的寂静之中,包裹着苏轼的明月,密州的明月,超然台上的明月,如同透明的水波,将苏轼的身心轻轻托举起来,托举到高不可及的地方。苏轼高擎酒杯,振臂欲飞:密州的明月啊,你究竟何时出现? 我知道,远在人类出现以前,你就早已高挂青空!超然台上的中秋明月啊,只有你才是最直抵人心、最接天地之气、最气象万千的神明,只有你才是才华横溢永不枯竭的诗人,只有你才是我永远的亲人!我啊,我要为你这轮东方的明月,照进一段苏轼的光芒!

不知何时,苍凉的密州猫腔响了起来,带着一种原始的野性之美。

起初是苏轼一个人朗诵,接着像是苏轼与苏辙两个人的合诵,后来便是一群透明的天才诗人的同声齐诵——有男声,有女声,有老人的声音,有儿童的声音,甚至还听得见外国人的声音……不朽的明光,越过密州的山山水水,照耀着古今中外。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昂首天外,好像要把天宇看穿一般:啊,苍天在上,明月在心,我真的摸到了超然的灵魂!超然,就是无限地打开自己,无限地接纳世界之后获得的丰盛、宁静和空明。原来,明月也是可以灌顶的啊!沉浸于神性的月光,万物变得羽毛一样轻盈无比,超脱一切束缚,成为无羁的自由精灵。

天上的明月有圆有缺,苏轼内心的明月却始终朗照。从此以后,他将无惧任何人生艰辛难,无畏任何暴雨狂风。我们的诗人已拥有了一颗超然之心,它晶莹剔透、无坚不摧,它是密州大地和苍穹赐予诗人的无上珍宝。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就像月亮一样,生命也一定有着对我们转过头去的一面,但这一面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向着光满的完成,向着丰盈的完成,向着真实、完整的存在之领域的完成。

一代大诗人,一代悲剧性政治家,一个真正完美的大写的人——苏轼,终于在密州超然台上,在中秋怀念的月光中,用超然之心,打开,接纳,超越,谱写出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明月之诗,光辉礼赞。

猜你喜欢
密州苏辙东坡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