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地区馆藏宋金铜镜文化特征与社会发展联系之探究

2023-06-09 14:36陈红波文军
东方收藏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社会发展联系

陈红波 文军

摘要:本文借助已经结项的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天水地区馆藏宋、金铜镜整理与研究》,对甘肃天水地区宋金时期的铜镜进行整理,并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镜例,以此探究天水地区宋金铜镜的独特性及其文化内涵,进而丰富天水地区宋金时期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融合研究的新实据,力所能及地改善和解决天水地区铜镜研究中资料文献整理和专题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等实际存在的问题,力求为推动天水地区铜镜的纵深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宋金铜镜;文化特征;社会发展;联系

对天水地区来说,宋金时期是一个极为特殊和活跃的历史时期,总体上分为北宋及金统治时期。天水地区博物馆的宋金铜镜藏品丰富,包含北宋、南宋及金诸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形制的铜镜,与其他时代的馆藏铜镜共同构成了天水地区较为完整的铜镜传承发展链,见证了天水地区在宋金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天水地区馆藏宋金铜镜的梳理挖掘,探寻这一时期铜镜中的部分特定现象,以及与天水地区宋金时期总体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联系,对于拓宽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领域,无疑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

一、馆藏铜镜的丰富性与宋金时期天水地区边贸流通形势之间的联系

秦州所在的陇右地区是中原农业文明与西北牧业文明的主要交汇地带,地理位置重要,既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又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历史上,中原与西域商贸往来十分活跃。至宋金时期,由于特殊的边陲环境和宋、金、辽、西夏军事战争形势的需要,天水地区边境贸易分别受到了北宋和金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

北宋时期,朝廷大力扶持官营贸易,先后在秦、凤、煕、河等七州设置市易务或榷场,当时的秦州就是官方设置的与吐蕃贸易的重要榷场,交易面广阔,甚至有于阗等国商贾来秦州贸易。出于战略军需和财政增收需要的考虑,北宋秦州的贸易重点放在与吐蕃、党项间的粮草茶马交易上。其中,粮草交易采取“入中粮草”这种异地入纳、异地支偿的方式,对解决沿边地区粮草军储和充裕财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茶马交易中,先后在天水境内的秦州、古渭砦、永宁等地开榷置市,设专门的买马场,以内地富产的茶、盐、酒以及金银器等生活器具,与吐蕃、回纥进行马匹交易。同时辅之于贡赐贸易,通过少数民族部族及政权奉贡朝廷马匹、骆驼、牛羊及其他土特产换取回赐的茶、丝绸织物和药材等进贡者所居地稀缺物品的形式,来達到外交形式贸易的目的。另外,由于朝廷对蕃贸易的不平等政策,也导致了宋代边贸中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的出现,虽然朝廷对这种私营行为极力打压,但民间贸易已成一定规模,客观上也对天水地区的边贸流通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时期,尽管秦州已经形成了宋西陲边地最大、最活跃的国际化市场,但以物易物占主导的交易形式以及商业贸易的不平衡,从发展水平和规模上比之中原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南宋时期,秦州地区榷场贸易受金、宋、夏战争影响较大,但金统治下的秦州仍不失为活跃的边贸交易区。在现实需要下,宋、金双方各置榷场于两界,金相继恢复了宋代秦、巩、洮、凤等地榷场,在秦州西子城(西关城)设立榷场等,主要贸易仍旧以马匹军需和生活物资为主。较之于北宋,金统治下的秦州贸易出现了几个明显变化:一是以物易物的落后交易方式得到了改变,钱货交易得到许可,这一点从《金史·食货志五》的“大定年间,岁获33656贯”“承安元年,岁获122099贯”等记载中得以体现;二是北宋时期宋与少数民族间的不平等交易逐渐被打破,其原因主要是金与南宋在边界互置榷场是出于双方的共同需要,贸易双方是在国与国之间展开的。而北宋设置榷场的首要目的是军需和充裕财力,主要贸易对象是疆域内的蕃部,因此难免会出现强权贸易现象。

反映到宋金时期的铜镜交易方面,无论是北宋还是金代文献中关于边贸流通物资始终鲜有记载,但天水地区各博物馆馆藏的这一时期铜镜不光藏量大,而且镜形镜类丰富,主要有圆形镜、方形镜、条形(长方形)镜、亚方形镜、葵形镜、菱形镜、带柄形镜、桃形(心形)镜八个类别。尽管没有出现盾形、钟形、鼎形镜,但也是天水地区馆藏铜镜中镜形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1],几乎涵盖了北宋、南宋和金代不同时期各类典型的镜种,形成了两宋、金代至元代完整的铜镜发展传承链,甚至出现了部分辽镜、西夏镜等。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天水地区宋金铜镜的大量存在成为宋金时期铜镜在边贸流通中的直接证据,也为宋金时期天水的边贸流通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史实基础。

二、汉儒文化主题纹饰铜镜与加速融合的天水地区民族文化进程之间的联系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民族加速融合的时代,随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的崛起,相继与两宋展开了反复持久的疆域争夺战争,同时各少数民族政权间也存在激烈的军事对抗。这一时期,各民族在展开疆域拓展战争的同时,不断地借鉴和推行汉化政策,革除游牧渔猎民族的种种旧弊,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尤其是金朝立国120年,从“借才异代”走向“国朝文派”,直至王朝走向灭亡,都是推行汉化政策、推崇和继承汉文化的典范。

政治上,革除女真部落旧制,先后借取辽、宋制度,从二元政治走向了单一汉法制度。其中,金的统治阶层尤其推崇儒家文化,金世宗主张“为政以德”“宽仁”治国,并将儒家治国理念贯彻进金朝的治国之策。在政权巩固上,区别地域应用金制和汉制分别统治。对女真原居地和金的兴起地东北区域与漠南地区,在金初,采用女真旧制,由金人治理;后打破女真族、汉族、渤海族、契丹族、奚族界限,全都采用“猛安谋克”制度划分管理。对辽上京临潢府以南到河北、山西燕云十六州等金统治下的汉地仍维持汉制。对夺取的淮河、秦岭以北原宋朝领地,先扶持傀儡政权统治,最后过渡为金廷以汉法直接管理。在文化上,崇尚儒学、提倡孝道、重视经典,上到金统治阶层,下到文人士子,都对汉儒文化极为尊崇。至金中期,女真贵族改汉姓、着汉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形成了“南渡后,诸女真世袭猛安、谋克往往好文学,喜与士大夫游”[2]的特有社会现象。

在天水地区,南宋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金废伪齐傀儡统治不久后,秦州及天水地区即归金直接管理。1141年,“绍兴和议”达成,金在天水地区与南宋的边界战事趋于平缓。其后,沿用汉制,仿行唐制,减轻赋税,赈灾恤民,召集流亡,发展生产,开边置榷,往来贸易,对秦州的统治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通过近百年的经营,天水地区的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矛盾趋于平缓,人口也有了迅速增长。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尊儒重教,开科举、建孔庙、兴学校,所授内容均以国子监编印的“诗、书、礼、易、春秋”典籍和诸代史籍为主,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在金统治下的秦州得到了传播与发展。

而在天水地区馆藏金代人物故事镜中,尤以汉儒文化经典人文、历史掌故题材为甚。如天水市博物馆所藏铸商号柳毅传书镜(图1)、麦积区博物馆所藏吴牛喘月镜(图2)、清水县博物馆所藏田园屋舍许由巢父镜(图3)等,它们与大量馆藏的富有南宋人文气息的湖州镜等,共同印证了金人对儒家文化与汉文化经典的尊崇与重视,也成为了以金为代表的北方民族在两宋时期快速、较为彻底的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

三、特殊边款题刻现象与宋金时期天水地区铜冶炼铸造业之间的联系

宋代天水地区的金属矿藏开采主要集中在金、银、铜、铁、铅、锡等方面,但有关的宋金文献中,较多提及的是天水地区的银矿、金矿和水银的开采冶炼,对铜冶炼铸造提及不多。在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中,也未在天水境内发现较有价值的铜冶炼铸造遗存,但这并不代表宋金时期天水地区铜冶炼铸造业落后。

据《宋史》记载,北宋在秦、渭二州曾设铸钱监,专事铜钱的铸造。《天水通史·秦汉至宋元卷》也指出:“秦州的手工业不但门类众多,而且特色鲜明。如吐蕃的兵器制造和皮毛加工都艺精物美,很有特色……此外,秦州每年还要向宋朝廷造输弓弩。”[3]以上资料表明,宋代官办或蕃部铜器铸造业仍然存在一定规模。无论是史料中记载的铸钱监的设立,还是吐蕃兵器制造、北宋秦州的弓弩制造,都表明宋金时期天水地区铜冶炼铸造业具有相当规模。

此外,通过近年来对天水地区馆藏金代铜镜的整理研究,我们也发现个别金代铜镜中有边款题刻现象,或能间接乃至直接证明天水地区宋金时期铜冶炼铸造业的发展状况。如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金代后仿清白连弧纹镜(图4),外缘有“大定十年成纪黑洪字号□(花押)”题记。本文第一作者陈红波在其《天水市博物馆藏金代清白连弧纹铜镜初探》一文中推断: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编号Z0933清白连弧纹铜镜,是由古成纪(今天水地区)名为“黑洪字号”的铜镜手工作坊严格按照金代铜镜的铸造要求,在铜镜制作完毕之后由官方题刻花押,将制作作坊的商标名称验记明确后,签押铭刻于铜镜之上的实例。[4]但随着宋金铜镜调查的纵深,我们又发现了几面具有边款题刻的宋金铜镜:一为麦积区馆藏铸有“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纪名号八葵花形湖州镜,边款有“頼伏羌城验誌官□(花押)”题记;另一为武山县馆藏六葵花形湖州镜,纪名号模糊,边款有“河州司验记官□(花押)”题记。显然,这两面铜镜均不属于验记所在地铸造,这就对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金后仿清白连弧纹铜镜关于“黑洪字号”的推断结论提出质疑:“黑洪字号”究竟是铸镜作坊名号还是流通贸易商号?通过对金代铜镜题刻花押验记的本意及其相关外围的拓展研究,我们认为,“黑洪字号”虽有流通商号的可能,但也不排除它是秦州当地铜镜作坊的可能性。

一方面,題刻验记始之于金大定八年(1168)起金朝颁布的禁铜令,禁止私铸铜镜目的在于保证铜的军需战略和铸钱需要。而禁铜早在北宋时的秦州就有,集中表现在民间贸易中出现的“销钱”现象,即在蕃部与宋人的私贸中,所得铜钱重新熔炼后铸成其他器物。因此,宋朝政府在严厉打压民间私贸的同时,于秦州榷场采用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金代戎地“销钱”现象依然,《金史·食货志》载,(大定二十六年)十一月上谕宰臣曰:“国家铜禁久矣,尚闻民私造腰带及镜,讬为旧物,公然市之。”说明天水地区宋金时期民间铸铜业相对发达和普遍,因此金代秦州存有官方许可的铜镜作坊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通过近年来对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的考古发掘,在车马墓坑中出土了大量铸造精良的铜马饰,表明早在战国时期秦地戎人就已经熟练掌握了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而铜的熔点较低,铜镜主要通过翻模浇铸和刻模浇铸的形式铸造,工艺要求相对简单,这也为金代秦州存在铸镜作坊奠定了技术工艺基础。

因此,天水地区馆藏金代特殊边款题刻铜镜,为天水古代铜冶炼及铸造业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基础。

铜镜是历史产物。不同时代的铜镜,其镜形镜种、纹饰图案、制镜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构成了对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研究的基础。天水地区馆藏的宋金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其具有的特点、风格、特色与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也形成了研究特定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史实支撑。通过挖掘天水地区现有馆藏铜镜中的一些集中特点和特殊现象,将天水地区宋金时期社会发展的研究有机地与中国整体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力争通过有限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宽天水古代民族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红波,文军.天水地区宋金铜镜初步整理与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75-77.

[2]刘祁.归潜志·卷十[M].中华典藏App下载.

[3]宋进喜.天水通史2:秦汉至宋元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517.

[4]陈红波.秦州铜鉴选录:天水馆藏铜镜初步整理与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223.

作者简介:

陈红波(1974—),女,汉族,河南禹州人。本科学历,博物馆学专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代铜镜。

文军(1971—),男,汉族,甘肃临洮人。本科学历,行政管理专业,现为天水市文联副主席。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社会发展联系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