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学段数学讨论式教学策略

2023-06-09 14:53孙荣泉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在实施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为指导,以讨论式教学法为抓手,以讨论前、讨论中和讨论后为入手点,应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讨论,促使学生发挥自主性,逐步掌握数学知识,锻炼相关能力,增强学习效果。鉴于此,文章将以讨论前、讨论中和讨论后为重点,详细介绍小学高学段数学讨论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学段;讨论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7-1737(2023)04-0076-03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倡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强调培养学生“四能”。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是有效实施数学教学的关键。讨论式教学法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实践方法,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展示结果,驱动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教学方法[1]。众所周知,高学段小学生与低、中学段小学生相比,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理解能力显著提升,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渴望参与讨论活动。尤其在参与讨论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会展现自身特点,积极思考,认真表达。基于此,在实施高学段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以《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高学段学生发展特点为依据,有策略地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纵观讨论式教学法内涵,大致可以分为讨论前、讨论中和讨论后三个阶段。教师应立足这三个阶段,应用适宜策略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时机,引导学生归纳反思,推动讨论式教学顺利开展。

一、讨论前:精心设计问题

(一)立足学生发展水平,设计讨论问题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明,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立足点[2]。同时,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即已有水平和潜在水平。这两种水平是教师设计讨论问题的依据。在实施讨论式教学前,教师要研读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据此设计讨论问题,驱动学生迁移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水平。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前,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储备了探寻平面图形特点的经验。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设计如此讨论问题:“我们之前是如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你可以为它们下一个怎样的定义?”这些问题是长方形、正方形与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迁移已有经验,积极地与他人交流,获取探究新知的方法,无形之中提高了学习水平。

(二)尊重学生学习差异,设计讨论问题

讨论式教学强调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有讨论机会。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实践方式,是指以学生差异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在讨论前,教师可以研读学生成长档案记录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比、发现学生学习差异,由此分层设计问题,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讨论机会。

例如,在实施“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且环环相扣的问题,如“可以将圆柱转化为哪种立体图形?”“转化后的立体图形是否为标准的立体图形?”“如何转化,才能使其成为标准的立体图形?”“转化后的立体图形的体积与原有圆柱的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可以利用转化后的立体图形和原有圆柱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的圆柱体积公式是什么?”实践证明,在差异性问题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获得了讨论机会,亲身经历了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利于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及其推导方法。同时,不少学生因体验此活动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讨论中:把握提问时机

(一)独立思考后提问,引导讨论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应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由此加深感悟,切实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应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独立思考的时机,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与小组成员交流思考成果,交换各自的想法与见解,碰撞出思维火花,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头脑风暴,联想相关数学内容,如剪切法、转化法等。立足学生的独立思考情况,教师顺势提问:“大家都想到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是否适用于圆这一内容?可以用哪些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提问后,教师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讨论。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顺其自然地碰撞出思维火花,深入掌握学习内容。

(二)突出重难点时提问,引导讨论

重难点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重点,也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关键。高学段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发达,在自主探究重难点知识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3]。集思广益是突破学习阻碍的“法宝”。讨论过程正是学生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把握重难点时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因数。找因数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在找因数的过程中学生先自主思考,初步找到不同方法,如用除的方法,用乘法一对一对找等。立足学生的自主思考结果,教师提出问题:“36的因数有哪些?”在解决此问题时,部分学生遇到问题。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错例:1,2,3,4,6,6,9,12,18,36,同时提出问题:“和小组成员交流,确定该例子的错误。”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讨论,发现错误:“因数有重复”。此时,无须教师过多指导,学生总结出如此结论:“因数不能有重复,重复的因数只能写一个。”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结论,并继续引导:“除了用如上方法,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因数。”之后,教师展示用集合表示因数的方法。在学生建构认知后,教师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讨论,说出自己喜欢的数字,并找出其因数。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数的因数有怎样的特点?”在提问后,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合作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一次次提问、讨论,学生逐步掌握了多样寻找因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突破了重难点,提高了课堂学习质量。

(三)产生争议时提问,引导讨论

在个性差异的影响下,学生面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看法,这些看法很容易引发争议。争议正是学生拓展思维、建构深入认知的切入点[4]。在课堂上,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学生产生的争议,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指明讨论方向,借此推动学生继续探究,积极交流,达成统一认知,扎实掌握所学。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操作平行四边形,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其他平面图形——长方形。在转化后,学生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产生争议。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则认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同。在学生争论不休之际,教师及时提问:“对比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讨论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哪些部分有关系?”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讨论。在讨论之际,学生认真对比,发现长方形的寬和平行四边形的斜边不相等,但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立足此发现,学生迁移所学,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之后,教师鼓励小组毛遂自荐,展现讨论过程与讨论结果。教师以此为立足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如此教学,不但解决了学生间的争议,避免学生之间产生矛盾,还使学生由此获得深入探究的机会,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同时锻炼数学探究能力和讨论能力。

三、讨论后:归纳讨论内容

(一)回归问题本身,归纳反思

问题是数学讨论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进行讨论的起点,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在讨论式课堂上,学生就数学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建构积极情感。在讨论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甚至部分学生状态调整不及时而忘记了讨论的问题。学生的如此状态对后续教学有不良影响。针对此情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会引导他们回归问题本身,反思问题,由此理清解题思路,梳理数学知识,同时平复激动的情绪,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在“圆柱的体积”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分层问题。在问题作用下,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激烈的讨论状态中。立足学生表现,教师把握讨论后时机,用课件呈现分层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回顾课堂讨论过程。为了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鼓励他们边回顾边制作思维导图。实践证明,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得以平复。尤其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再次经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及时发现学习问题,自觉应用适宜方式弥补不足,如向小组成员请教,向教师请教等。如此,学生切实掌握了数学知识和相关方法,夯实了数学学习基础,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反思能力等,有利于提高了课堂学习质量。

(二)审视讨论过程,归纳反思

讨论过程是学生探究数学的重要载体[5]。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展现知识掌握情况、思维水平、解题方法等。如此过程,便于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同时拓展知识储备,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讨论后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审视讨论过程,并就此与小组成员讨论,合作归纳反思讨论过程及成果。

例如,在“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重难点内容,呈现不同的植树场景,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解决不同植树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几类植树问题?这些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在提问后,教师引导学生先自主反思,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归

纳。在此过程中,学生有理有据地介绍植树问题,轻松地增强认知。其他组员踊跃地提供帮助,助力彼此查漏补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电子白板上呈现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完善认知。

(三)拓展讨论问题,归纳反思

拓展讨论问题是指对课堂上的讨论问题进行拓展。拓展讨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梳理课堂所学的过程,又是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体验此过程时,学生会发散思维,深入探究,拓宽视野,增强认知。因此,在讨论后教师会以课堂上的讨论问题为基础,继续提出其他新问题,借此拓展问题,引发学生归纳反思。

例如,在“百分数(二)”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折扣”为重点,提出系列问题,驱动学生讨论。在不断的讨论后,学生了解了折扣的含义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立足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提出新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折上折吗?请解决以下问题,总结什么是折上折。问题:某商场十一大搞打折促销活动。在活动中,原价为200元的外套现打九折出售。在十一假期最后一天,商场为了清仓,将剩下的外套再次打八折出售。剩下的外套多少钱?”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回顾、应用折扣知识,由此逐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自觉地归纳总结,透过问题条件及解决过程,总结出“折上折”。而部分学生则遇到归纳问题。此时,教师把握时机,引导他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合作归纳掌握,切实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立足学生讨论所得,继续呈现其他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解决问题,增强课堂认知。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不断讨论解决问题,逐步掌握数学知识,锻炼相关能力。在实施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依据高学段学生的发展情况,选择讨论式教学法,并以讨论前、讨论中和讨论后为切入点,多策略地设计问题、把握提问时机,并组织学生归纳讨论内容,由此驱动学生发挥自主性,体验多样讨论活动,有效掌握数学知识,顺其自然地锻炼思维能力、讨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归纳反思能力等,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柴英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讨论式教学法[J].试题与研究,2021(20):185-186.

张桂荣.关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讨论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J].教育界,2021(18):61-62.

沈丽莲.讨论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孙庆标.小学数学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实践[J].中华少年,2019(18):63.

胡茂军.讨论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8(12):57-58.

作者简介:孙荣泉(1977.8-),男,福建龙岩人,

任教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城西小学(第三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讨论式教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