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评价的初中语文情境化命题

2023-06-10 12:15卢博雅
学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情境化命题已有较为典型的样态,在新课标背景下仍有探索改进的空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素养”,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情境化命题应立足素养本位。本文分析了2022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在情境创设上呈现出的特点,挖掘命题背后的深层意图。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为最终目标,提出基于素养立意,科学而规范命制试题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情境化命题;中考试题

“情境”二字在语文学习中并不陌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尤其注重在“情境”中学习语文,该词出现频率高达48次。同时,“课标”中的“语文素养”发展为“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由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组成。这意味着要合理测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有效利用及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社会热点情境和学科情境等,情境化命题将成为中考语文转型的一大趋势。本文就浙江省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进行分析,浅谈中考语文情境化命题问题和改进策略。

一、试题分析:情境多样化与素养测试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试题中创设的情境也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情境间不完全独立,而是相生相融。对浙江省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进行分析,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境。

(一)以教材内容和校园生活为情境引导问题探究

较多试题中利用了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内容,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板块,设定某一活动的主题,根据该主题,从语文的听说读写等方面呈现不同的试题。宁波中考卷以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活动为主题,通过三小题考察学生对汉字书写、诗词背诵、对联常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地利用了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创设为小组创作诗歌填字、补全探究成果、选择对联颁奖词三大情境,融合学生学过的语文知识,在情境中得以巩固。(例1)温州卷中的“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考察了“辨析汉字”“撰写介绍词”“拟定标语”“写邀请函”和“發表相关看法”五大内容。该情境的创设采用了部编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例2)化用教材内容,一方面以书为本,学生对此较为熟悉,能够真实并有针对性地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察、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022年浙江中考卷中还运用校园、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例如,杭州卷写作部分的第一题就设置了“小组讨论时,我们应该如何倾听?假如你是组长,请向组员说明倾听的注意事项。”(例3)这一问题情境,分组讨论是课堂教学方式之一,这与同学们日常学习经历息息相关。宁波卷写作部分与其相似,情境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书馆发布招募志愿者的公告,赵志博同学给负责人王老师发了一封自荐邮件,请你代王老师给赵志博发一封文件,说明是否录用及理由。(例4)这些情境的创设都特别注重与学生现实校园生活密切结合,大多出现在写作中。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趋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发挥所学知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检测和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能力。

(二)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景观为情境落实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的比重在部编版教材内容中与日俱增,2022年浙江中考试题中也多处涉及到文化因素,创设文化情境。温州卷第四大板块“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请你参与。”(例5)舟山中考试题以“我们正青春”一整个主题学习为背景,其中涉及到“传承”板块,即文言文和古诗。(例6)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有以下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实现核心素养之“文化自信”的落地;另一方面,随着活动的进行,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这种以文化传承和能力评价的“双线组题”,兼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笔者注意到,一些地市的中考试题颇具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绍兴、金华和丽水。金华卷第一板块围绕“走进婺里去”设计活动,前两个活动以明招山、东方湖这两大金华市著名景点为背景,寻访两地,探古访贤,完成测试。(例7)丽水中考试题以“诗话丽水学习小组邀请你参加瓯江山水诗路主题短评团队”为情境,接下来的试题以活动形式分板块展开。(例8)这些情境创设,既能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又能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三)以社会热点为情境引发现实探讨

此类试题将语文知识融合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当中,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责任意识,国家意识的考查。近几年,中考试题与社会的联系越发密切,2022年浙江省中考试题更是彰显了这一理念。例如,杭州中考题非文学文本阅读“2022年我国全民营养周”主题,考查学生是否会看标签,这也是对实用性文本阅读知识的测试。(例9)湖州市与社会时政、热点结合的试题较多,一是走在共“富”路上,二是助力双碳行动,将语文基础知识、实用性文本阅读贯穿其中。(例10)舟山卷加入了抗疫主题,有“写寄语”“运用诗文”“解说插图”等学习任务,重点考察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例11)这些情境设计具有现实意义,既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语文素养,又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情境,其最终目的都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即语文课程的目标。2022年以前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尚未明确提出,试题一般是对能力和知识的考察,占比较大,但也渐渐地偏向语文核心素养。在新课标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命题有所依据,基于素养立意命制试题成为一大趋势,在2022年浙江省中考试题中尤为明显。

二、存在问题:对中考情境化命题的反思

试卷中的“情境”较多,整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个别试题情境化,二是试卷试题的结构情境化。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目前仍然以局部试题情境化为主,绍兴、金华、丽水、舟山等地整张试卷都做了整体情境设计。虽然情境化命题是今后中考命题的样态之一,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值得反思。

(一)存在低效情境和无效情境

在中考试卷中,这些作为串联试题的情境都指向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依此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也存在低效情境和无效情境。低效情境指的是有些情境设置的很“漂亮”,却没有发生有效的联系,更多为情境的拼接。虽然它们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个人体验,但实际上并不能作为支架,无益于学生解决试题中的问题。无效情境是指有些情境即使删除,也不会影响学生判断、分析与思考,甚至没有引导作用。

例如,有些试题在考察基础知识部分就创设了多个情境,试图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关联,唤起他们的记忆与认知。但这些情境的设置很宏观,将它们转换为与传统试题一样的“问题指令”,学生照样能够答题。如古诗词填空,有试卷据此创设情境,虽然可能对学生有一定驱动作用,但是也有可能会产生干扰。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比如诗歌默写等)的试题中是否需要设置多样情境呢?笔者认为与基础知识相关的试题并没有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进行考察,而情境类的试题,更多需要设计得有意义、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需要通过分析、综合、评价、创造才能得出答案,这就要求借助情境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学生呈现出来的应是个性化的学习结果,而非千篇一律的答案。这种能引人入胜并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境则是有效的情境。

(二)过于追求社会热点

中考試题越来越注重创设与社会热点有关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但是过于追求社会热点也会使得部分试题失去本味。疫情受关注,试题中就出现了疫情;环保受重视,试题就以环保为中心展开。诸如此类的试题也是较多的。

例如,某试卷中的社会热点情境多达三个,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实用性文章阅读都以社会热点为背景。创设“共同富裕”这一大情境作为背景,后面的题目却和家国情怀有关。语文和生活结合是有必要的,但是生硬的结合却使得这道题目失去“语文味”。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指向有意义、真实的学习,依次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如果过于追求社会热点而忽略了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有意义的学习,那么也无法考查学生素养。

(三)未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课程教学总目标,这也为中考命题指明了大方向。中考命题专家也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但新课标提出才不久,因此试题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尚不够明显。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大方面不是单一、简单的情境就能判断的。有些试题情境过于单一,甚至将一句活动的导入语就作为整个情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试题的考查方式相比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典型的情境试题不是直接知识输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学生要通过调动自己学习、积累过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同时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对问题进行解构再建构,呈现出最终答案。笔者认为,情境的创设应偏向以综合性为主,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需通过思考、判断、分析综合等心智和心灵的综合活动才能得出最终答案。

三、改进策略:指向核心素养考查的情境化命题

由于新课标才出台不久,如何基于素养立意,规范地命制试题,这还有较大探索空间。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改进指向核心素养考查的情境化命题。

(一)明确目标:立足核心素养

试题立意是命题的核心所在,体现了试题考察和追求的方向。指向核心素养考察的试题,即试题能够充分考察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者可侧重、可组合,不可完全独立来看,这意味着在一道题中可能涉及到核心素养的一到四个方面。如何根据语文核心素养逆向设计试题呢?第一,树立语文大观念,也称大概念。专家学者对大概念各具说法,通常认为大概念是大量事实和经验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本质概念或原理,它常常是学科中的上位概念或核心概念。试题中考查课内或者课外的知识,具有统整性,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大观念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语文知识是零散的,分布在教材各处,传统的试题则是考察单一的知识点和能力。如果命题教师能够以核心素养为理念,选取某一方面,抽取出相关的大观念,再围绕此观念来设计任务、活动,作为整张试卷的布局,则会跳出单一知识的禁锢,走向开放、统整、实践的综合素质能力。第二,依据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的提出为试题的编制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如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可以穿插到一些基础知识的考察上。在跨学科学习上,语文试卷中也可以恰当地出现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科学、历史、地理等,像观察日记就要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文学阅读与表达”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相辅相成,皆可作为命题的关键。第三,聚焦社会大热点。关注社会热点,回应时代关切,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关注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在关注国家层面的同时,立意还要关注学生成长特点,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让试题变得灵动、新颖。

(二)还原整合:在原型上建构

试题上的情境从何而来?它们不是教师的凭空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生活或是化用书本上的知识。还原就是运用生活实际和学科知识去创设情境,利用此类情境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和综合能力形成的程度。如某一试题:看到“岩”字,我们会想到许多山和石头组合在一起的景象。那么看到“嵩”字,你会想到什么呢?请照样子写一写。该试题以“岩”为原型,设计了相关情境,引出类似情境中的新问题。这种还原的好处在于:一是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将相关情境中的解题方法运用到新的场景中去,加深印象。二是在应用语言,提升对象形字认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这与语文核心素养不谋而合。

但应该注意,并非所有的原型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试题编制者应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加工、整合。如舟山中考卷中的青春主题活动,在运动篇,首先例举了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紧接着就展示学生在校运动的调查表格,再提出问题。如果只有文件而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勾连,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这样的题目就显得生硬。因此,命题者可以直接引用真实事件和既定的语文知识,也可以根据真实内容加工改造。有的需要提炼、补充,使内容更典型;有的需要虚化,让考生聚焦问题,而非当作看故事一样浏览真人真事。

(三)情境任务:契合素养测试

任务是素养测试的落脚点,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要看任务的完成程度,在考试中就是看呈现出的书面答案是否紧扣任务要求。第一,任务的设计不是随意的,不可脱离目的,要考虑任务情境与目标的匹配性问题,同时进一步契合核心素养。第二,任务的设计是多样的,包括辨析、论证、评价、探究等,不同任务可以测试学生的不同素养发展状况。但每个任务不能完全互不干扰,应有所关联。第三,任务应具有层次性,体现学生不同层级的思维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间,这样思维才能够得以提升。

語文中考试题以情境化命题的方式更容易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清晰的阐述,命题者需选取典型且难度适当的情境材料,匹配语文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勾连文本与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真正有效的情境中理解、评析、判断、综合,最终得出结论并有所发现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叶丽新.语文情境化命题:进展表现与深化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22(7).

[3]荣维东,刘建勇.语文学习情境的学理阐释与创设策略[J].语文建设,2022(5).

[4]杨磊,吴欣歆,杨丽君.基于阅读的写作:关照情境化与多向度思维的命题探索[J].语文建设,2022(4).

[5]孙国萍,黄厚江.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困惑和理解[J].语文建设,2021(1).

(作者:卢博雅,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师)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语文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分析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