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月是故乡明》的创作特点及演唱分析

2023-06-14 07:38苏波波
歌唱艺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首歌曲音色旋律

苏波波

笔者第一次在深圳聆听歌曲《月是故乡明》时,就被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歌唱家明亮的音色和醇熟的唱功所折服。作为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歌曲的情感,更能感受到其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不断聆听、演唱这首歌曲,鉴于歌曲有极大的演唱难度且不同于以往所熟悉的作品类型,笔者对其创作特点和演唱特点做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希望可以通过本研究学习到这首歌曲的正确演唱方式,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一、创作特点

(一)旋律的独特性

歌曲《月是故乡明》,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中速,是一首抒情的民族声乐作品。作曲家用民族调式的触笔方式,运用大调式的特点、四拍子和二拍子的混合拍子进行写作,因旋律多“6”音,又使歌曲具有小调的感觉。这种特殊的创作方式,使得歌曲百听不厌,又区别于其他民族歌曲。

歌曲《月是故乡明》为F 宫七声清乐调式(具体曲式结构见表1),旋律偏向于民族调式,符合中国听众的欣赏习惯,旋律多为平稳级进,三个特性音程四度、七度、八度的处理突出了辽阔和豪迈感,音程向上或向下大跳后反向级进,有助于情感的诉说。经过音和辅助音的多次出现增强了音乐的和声效果,既时尚又有一种亲切感。

表1 《月是故乡明》曲式结构

歌曲旋律多结束于主和弦音上,“2”作为调式属和弦的五音,作为属终止的作用出现在长音处。“4”和“7”作为民族调式的偏音出现在句中的弱拍或弱位,由于偏音的出现而产生的小二度,更体现了旋律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情绪。长音“6”作为乐句的结尾,以羽音的功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小调忧伤且思念的情感,为旋律与歌词“人是那家乡亲”的搭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歌词的独特性

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具有很大的独特性,不但要符合旋律的线条美,更要在唱法上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应该以民族音乐元素为主,以西方的流行音乐元素为辅。该歌曲的歌词语言逻辑性强,从云、梨花、心上人、桃花到清泉、小路、小河、亲人,仿佛是一幅山水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个漂泊在外期望回到家乡和心上人、亲人团聚的年轻人的形象,使得演唱者更容易理解作品、把握歌曲的情感,听众更容易关注歌词,避免了单纯聆听歌曲旋律的问题。

歌词押韵,结构对称、规整,讲求语言逻辑的严谨性、科学性,意境层层推进。据赵振岭老师的描述得知,第一段歌词由作曲家所写,第二段由其本人续写。具体如下:

故乡的云啊/缠绕在我的心间/漫天的礼花/开放在我的心田/梦里的你啊/站在那小桥边/三月的桃花/映红了你的笑脸/故乡的景啊/常浮现在我眼前/山上的清泉/流淌着我的童年/林前的小路/我把你手儿牵/暖暖的春风/化作了浓浓爱恋/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门前的小河/盛满了我的思念/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故乡的人故乡的情/时刻把你思恋。

歌词极好地运用了十三辙的写作手法,由姑苏辙(故)、言前辙(漫、山)、中东辙(梦)、人辰辙(林、门)到乜斜辙(月),最后回到姑苏辙(故),朗诵歌词时给人以诗歌的特点。尤其每个乐句末都运用言前辙(间、田、边、脸、前、年、牵、恋、念、恋),似歌谣体,是区别于其他歌曲歌词创作的独特之处,具有很强的歌唱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三)创作手法的独特性

出生于江南水乡的作曲家孟文豪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思维将北方民歌的辽阔、悠远、悠扬和南方民歌的委婉、细腻、浪漫相结合。旋律作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最能直接反映人的情感变化,在旋律创作方面,歌曲《月是故乡明》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法:

1.重复模仿手法的运用

重复模仿手法是作曲常用手法。歌曲《月是故乡明》的B段(见表1),e1乐句是e乐句的重复变化,g乐句模仿f 乐句在音高和节奏上做了变化,这使得情感表达不重复、不空洞、不唐突,从而引出后面乐句情绪的变化和对比,加强情感的抒发和气氛的渲染,让情感达到最高潮,这种处理方式在歌曲《为祖国站岗》中也有体现。间奏之后,再现重复第一段旋律,进入结束句g1乐句时,将g 乐句的节奏做了变化获得渐慢的效果,增强收束感以完美结束,是感情表达之后的一种愿景、一种精神寄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爱人的思念之情。

2.装饰音手法的运用

因为装饰音在乐曲中的表现力较强,起着构成音乐旋律、塑造音乐形象、形成音乐风格的重要作用,所以作曲家在创作时都会运用不同的装饰音,尤其表现在民歌的创作中,甚至在少数民族歌曲中会有很多装饰音,当然这需要根据作品的类型和风格来选择。旋律中的装饰音可以将原本较为简单、平淡的曲调进行修饰。

作曲家孟文豪这首借景抒情的歌曲在旋律写作上运用了波音、单倚音、滑音等装饰音来丰富曲调,在美化旋律的同时也美化了歌词,使歌词在文学性的基础上具有歌唱性和旋律性,促进歌曲风格的形成,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四)乐器音色的独特性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笛子来表达思念之情,歌曲《月是故乡明》从引子部分开始就选择了梆笛的音色,直接抓住了演唱者和听众的情绪。当人声出来时,可感受到人声与笛声一问一答的协和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为北方梆子戏的伴奏乐器,梆笛管身短而细,音区高、音色明亮。歌曲从一开始便引入梆笛的音色,使旋律更加婉转,听众可以产生一种亲切感,把听众的情绪自然地带入音乐中,衬托并体现主题音调。音乐中运用了南方笛子特有的移音、波音、颤音、滑音等处理技巧,使得旋律线条更加流畅。作曲家同时结合南北方音乐的风格特征,不但没有丝毫冲突,反而使得二者结合得更加紧密,相互映衬,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声明亮的音色衬托出笛声辽阔悠远之感,而悠扬的笛声可以衬托人声最深切、最真挚的情感。歌曲能够带给人“静”的体验和思索,真正地感受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

二、演唱特点

(一)语言的准确性

歌唱语言的形成分为咬字、吐字、归韵三个阶段,中国作品的演唱讲求“咬住字头”“字腹要短”“归韵准确”。演唱歌曲《月是故乡明》的难点之一在于咬字。对开口音、闭口音的处理决定着演唱的好坏,所以把握语言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声音的统一和高位置的保持往往成为评价一名男高音的标准,“如何保持开口音和闭口音的统一”和“如何在清晰咬字的前提下保持字的高位置”是我们练唱这首歌曲应着重思考的两个问题。

正如歌唱家赵振岭所说:“逮着字儿,就逮着了劲儿。”他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做到了唱“故”“我”“梦”“映”“景”“浮”“童”“浓”“你”等闭口音保持在高位置上,使每一个字都产生共鸣;而当唱到“乡”“间”“花”“田”“边”“脸”“前”“年”“牵”“恋”“念”“刻”等开口音时,并没有一味地向前唱使字唱“白”,也没有感觉到有多余用力的地方,而是保持与闭口音的协调统一。尤其表现在“家”“亲”“刻”三字上,丝毫没有“撑、挤、虚、压、重”的感觉,听起来很轻巧、很柔和,像朗诵一般轻松自然、张弛有度。

赵振岭曾说:“歌唱是语言的夸张、放大和传送,声音的训练和语言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①他以抒情、柔美的声音,恰到好处地将这首作品娓娓道来,因其扎实的唱功和对作品精准的理解而区别于其他演唱者。对语言的准确把握使他在演唱的过程中“逮”着了字,做到不让字音变形,口腔的状态随着字做变化,歌声更容易走进听者的心里。

要想获得歌曲演唱的韵律美,必须要掌握语言的韵味和美感。赵振岭老师是天津人,而天津人的嗓子由于语言习惯形成了很强的机能,所以在唱歌咬字上要比其他方言区的人方便,使得他的声带闭合好、咽腔开度大、咽壁拉力强。因此,我们在练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要打开口咽腔,保持咽壁拉力。笔者多次演唱这首歌曲,由于嗓子机能的欠缺,未能获得满意效果。只有在咬字方面多下功夫,方能准确演唱这首歌曲。

(二)演唱技巧的运用

民族唱法要求“字正腔圆”,讲求明亮的音色和声音的高位置,在发声技巧上借鉴了戏曲唱腔“甩腔”和“脑后摘音”的方法,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深呼吸”和“面罩共鸣”。

歌曲《月是故乡明》的音域跨度大、开口音多,对演唱者的技巧要求特别高。尤其以最后一句的“刻”字为代表,容易“咬”到喉咙里,在听赵振岭老师演唱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他具有很好的咽壁力量、高位置和明亮的音色。赵老师运用了沈湘教授倡导的整身唱法(也就是通俗意义上说的全身歌唱),即全身保持放松后,喉头放下来,让身体所有部位都参与到演唱中,从而产生有力量、通透的声音和良好的共鸣。他的“头腔”技术非常好,声音高度统一,用力高度平衡,气息高度支持,高音以头声为主并伴有胸声,低音以胸声为主并伴有头声。②

开始句“故乡的云啊,缠绕在我的心间,漫天的梨花,开放在我的心田”部分,由于刚进入主歌部分,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声音不能太强。赵老师并没有刻意地追求弱声,而是保持正常呼吸、歌唱状态,很好地控制住声音的大小。唱到“梦里的你啊,站在那小桥边,三月的桃花,映红了你的笑脸”部分,增强了气息和情绪的表达,强调了咬字,使得声音在力度上有所加强。到了副歌“月是那故乡明啊,人是那家乡亲,门前的小河盛满了我的思念”部分,情绪较主歌更加热烈,声音保持在头腔且把字咬住“送”了出去。多数人由于音域跨度大的缘故,会把声音收着一点,以保证后边的顺利演唱。而赵老师唱到第二遍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收束感,声音很好地贴住咽壁,保持住哼鸣位置,让声音更加打开了一点,不但获得了明亮的音色,也使咬字更清晰。

到第二段的时候,赵振岭老师对歌曲重新进行了布局,将声音调整到和第一段同样的比例,声音较第一段更有密度。开始的“故乡的景啊,常浮现在我眼前,山上的清泉,流淌着我的童年”部分,声音较舒展,呈现出画面感。到“林间的小路,我把你手儿牵,暖暖的春风,化作了浓浓爱恋”部分,为了和第一段相映衬,气息的支持力较第一段更多一点,加强了胸腔共鸣的运用,用“叹气”的方法达到感情的处理效果。在副歌反复时做了变化,将横膈膜充分吸开,以诉说的方式,使情感达到最高潮,结束句将声音完全甩了出去。

这首歌曲最难的地方是副歌的反复部分,对歌唱机能要求极高,而赵老师的演唱没有丝毫的疲惫感和紧张感,反而感觉到他还有丰富的发挥空间,气息还在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这时候,他再一次发挥了整身歌唱的优势,声音脱离了身体,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圆”“字正腔纯”。这种处理高音的方式给人以通透感、辽阔感、舒适感,最后的高音依旧拥有金属般的音色,用全通道、带胸声的方式唱出有穿透力的小字二组的a 音成为这首歌曲最大的亮点。

(三)情感处理

赵振岭老师有一个经典的民族声乐“六亲说”。他说:“从事民族声乐的歌者要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文字、古典诗词和吟诵、传统戏曲与曲艺、传统民歌和民族器乐曲、书法绘画、民族民间舞蹈,称为民族声乐的‘六亲’。”③声乐是情感的表达艺术,在表达情感之前,需要我们去感受、体验,对作品的情感有一个理性、正确的认知,然后通过科学的声音呈现出来。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演唱者不但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感变化,更要去思考听众可能产生的情绪变化,还要从想象、直觉、习惯等非理性因素方面出发不断调整自己的声音,始终要从客观的角度处理歌曲情感。

丰富、饱满的情感和明亮的音色使得歌曲《月是故乡明》百听不厌,歌唱家抓住了音乐内在的律动感,把握住了旋律的韵味,好似潺潺的流水“娓娓道来”。科学的发声运用有助于意境的营造,正确的气口成为声音的助推剂,有一气呵成之感,达到了声断意不断、声断情不断的效果。在个别需要强调的地方推动感极强,观众的情绪容易跟着演唱者的声音走。

赵振岭老师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上保持着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做到一字一音高度的协和,不过分强调声音,也不过分宣泄情绪,首尾呼应,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爱人最真挚的感情。他的情感不但有最直接、最纯粹的个人情感,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声乐艺术最深层次的爱和最高的审美。结束句的情感是积极的、坚定的,多带有希冀和祝福之意,是一种大情怀。

三、结 语

歌曲《月是故乡明》,充分将时代特性、民族音乐语言、民族特征和民族感情结合起来,体现了伟大的民族情怀,展现了个人的艺术魅力。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流量”已经成为时代的代名词,为了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快感,人们越来越偏向于欣赏流行音乐,音乐创作也越来越偏向于流行音乐类型,所以民族歌曲的创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或许是出于对民歌的爱好,笔者从小对民歌旋律有一种特别的偏爱,认为歌曲《月是故乡明》无论从歌词、旋律或是演唱、和声、配器等方面都应该被更充分地推广和借鉴。

很多人在演唱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为了突出音色和高位置而容易将气息提起来唱,出现了“轻、挤、卡”等问题。最后,不但很难完成整首作品的演唱,还会损伤声带,影响原有的歌唱状态和演唱方法。最容易产生的误区就是对这首歌曲情绪的把握,不要为了表达情感而过分宣泄个人情绪。因此,演唱者应抓住音乐的韵律,把握住歌曲的风格,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深入了解“整身唱法”,尽量做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一字一音地去训练。

注 释

①李华盛《一种唱法,两种能力——赵振岭教授歌唱理念漫谈》,《歌唱艺术》2019年第12期。

②赵世民《亲韵和融成彩虹—论赵振岭唱汉语歌,兼论整身唱法》,《歌唱艺术》2022年第3期。

③同注②。

猜你喜欢
首歌曲音色旋律
春天的旋律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张傲全新单曲《爱我所爱》暖心来袭
陈曦全新单曲《不转弯》震撼发行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