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访指挥阎宝林教授(下)

2023-06-14 07:38俞子正阎宝林
歌唱艺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合唱团

俞子正、阎宝林

访谈者:俞子正(声乐教授,《歌唱艺术》常务副主编,下文简称“俞”)

嘉宾:阎宝林(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八秒”合唱团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兼指挥委员会主任,下文简称“阎”)

俞:宝林老师,坦诚地讲,“八秒”有些曲目确实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深刻的哲理,但对于一般的听众,或者说对于绝大部分合唱团来说,您和“八秒”带来的这类曲目有点吃力不讨好,似乎人们更容易接受简单、走心又接地气的曲目。伯牙鼓琴,唯有子期听出高山流水,是不是有些“曲高和寡”之感?

阎:战国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曾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句话泛指音乐造诣深厚、技法高超,曲高和寡。“八秒”在每一阶段都有高难艰深的代表作,诸如《玛丽之歌》《西湖》《跳向蓝天》《雪域向往》《生死轮回》《柔板》《蓝柳》《赋格之声》《阿细跳月》《江河泪》《军营飞来一只百灵》等。这些曲目并非为了推广,而是传递时势的文化符号、传统技能的突破和合唱引领的品相。如同“巴黎时装周”上展示的最新服饰,不是为了实用性穿着,而是服饰潮流、审美取向的思想烙印和时代记录。如您所言,与之相反的是接地气、走大众化的曲目,毕竟音乐会具有教育与观赏的双重属性,而“八秒”不借助任何舞美渲染的情况下,在视与听的双重美感上下足了功夫。加缪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致辞中说:艺术不该是独自享受。

其实,相对演出而言,我更喜欢排练。排作品首先要感于心,才能受于身。当作曲家把无声的文本交付后,通过指挥案头准备在排练的合作中产生出奇妙的声效,其间每位团员将自己的涵养和认知融入合作的歌声中,从声音到心灵达到同频共振。当技能已不再是排练的障碍时,作品的难易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特别是大家齐心协力排练出所期望的效果时,那种至真至美的投入所带来的成就感不是用“幸福”二字就可以名状的。所以,我比较幸运,选择的专业就是与众人分享,而幸福感确实是越分享越多。

退休后的我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合唱团队的排演,与全国更多的合唱同人和演出团队分享合唱体系化教学、排演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亦获得更多的愉悦广度。所以,就演出效果而言,曲目的选择与编排,是以不同难度、不同时期、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国度、不同音色、不同情绪、不同民俗八大方面为依据决定的。让曲目之间既有深刻的哲理反思,又有简洁的感官愉悦,既有音色的对比、夸张,又有快慢、强弱的震撼张力……否则,再好的音乐会,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就文化呈现而言,既要有代表艺术高度的划时代之曲,又要有民族民间的通俗之作;既要有传统经典的集成之歌,又要有创新突破的时尚之风。艺术的本体传承、导向引领和社会教育意义,在一个有使命担当的团队里始终是坚守贯穿的。

俞:我们回到“八秒”,面对一个年年更新的学生合唱团,您是如何始终保持“八秒”的高水准的?特别是如何在管理、心理等方面调适这个集体?

阎:其实,子正老师一直在做管理工作,这个问题,我应该请教您才是啊!至于我的做法,希望您听后多多指点哦。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指挥本身就应该是个出色的管理者,而一个集体的管理,首先要立好规矩,然后就是坚定地执行。当然,最好的管理手段就是管理者以身作则,这对集体心态的影响胜过无数次地说教。“八秒”是以秒来计时考勤,我可以保证一学期不迟到、不早退,那么,一学年呢?十学年呢?难啊!如果迟到,我和团员一样,不做任何解释,只说“对不起”。一条条团规通过传帮带养成习惯,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团队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无所畏惧。即便是2020年寒假疫情暴发初期,退休后的我依然在网上准时与不能返校集训的团员们居家做“阎式呼吸操”、分声部读谱背谱。不止一个学生在毕业总结中写道:“阎爸(也有叫我老阎的)六十多岁还能如此,偷懒怎么好意思嘛?”所以,管理管的是人心,当心往一处想时,所谓的个体心理管理、群体心理管理、领导心理管理和组织心理管理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八秒”确实也有紧张期、疲劳期、厌烦期或消极期。要平衡演出前紧张与表演的从容是需要一定的内心定力,“八秒”毕竟是一群未曾入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我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很大,面对人为或客观的不利现象,强调享受属于自己生活的过程,投身于相关的热衷领域,并激活更多的积极、上扬因素。从善出发的决定总是基于共同利益,从入团的初心开始建构、启发团员善解人意的同理心,当价值观接近时,面对矛盾才便于沟通。有幸的是,我时常感受到孩子们友善、真诚的喜悦和受感染后的热爱,我与“八秒”们真正共享了心心相印的人生过程,这种共享在校园、舞台、社会、文献中依然延续。就人的一生而言,如果说当初我用十年调整了“八秒”一时的心态,那么,感召社会走进合唱生活的健康心理,则是教育传承的价值所在。

“八秒”合唱团集训剪影

俞:您为合唱团排练一直是无偿授课?

阎:是的,绝无分文!并非我多么高尚。试想,您若真爱一人一物,还在乎为其付出的回报吗?

俞:据说您的硕士研究生的中期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都是“八秒”来担当,那么多不同语种和方言的作品都是怎么练会的?

阎:学生确实都要突破语言关。即便是后来转为民风型,每届合唱指挥的硕士音乐会仍要面对上半场早期拉丁文合唱、文艺复兴时期的法语“尚松”和意大利的牧歌、巴洛克时期的复调和清唱剧、古典主义时期的清唱剧和歌剧选段、浪漫主义时期各国民族乐派,以及涉及多种语言的现代合唱,下半场则是我国各民族合唱的经典展示。一场音乐会展示的不仅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足迹,也在用声音呈现合唱与指挥专业的发展轨迹,而其中最辛苦的就是作品语言的学习。在此,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合唱语言的训练。

合唱的训练,语言是必然要触及的内容,即便是无词歌,也有衬词的布局和发声统一。而语言学又涉及语音学、文字学、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就合唱史学而言,必须了解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和英文的拼读;就民族合唱而言,懂得我国少数民族母语的特征和七大方言的特点更是当然。“浙音”拥有许多“海归”教师,合唱作品触及的外语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教师请教,而向全国各地的合唱同人请教当地的方言,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赐教。比如,《月亮今晚要出嫁》中布朗语的学习,就是请刘晓耕先生录制当地人的念唱学会的;《八骏赞》则是请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蒙古族学生一句一句传授的。而方言,我本身就比较喜欢,以前又唱过不少戏曲、民歌和曲艺,许多方言和韵味自己略能驾驭,教授学生也就八九不离十。指挥如果时常与各国、各地的人交流学习,就会发现即便是同一语系、语族,也会有语支和语种的不同,其间存在的差异和个性所体现的正是该地区、该民族合唱的鲜明风格。比如,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就包括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和拉祜语五个语种,尽管发音、构句相近,但接触后发现区别还是比较分明的。即使只是彝族,如果我没有到四川大凉山、云南红河州和贵州等地的采风经历,也难以知晓黑彝、白彝、阿细彝、红彝、花腰彝的语言和音调的特征。以前,我会向全国各地考入合唱团的学生了解学习各地方言,这样既便捷实用又互补互动。其实,要达到更精准的风格呈现还需深入当地采风收集、研究学习。

俞:“八秒”的成功经验引起全国诸多团队的效仿,您觉得他们学到了多少?

阎:如果“八秒”的训练技术领先时,理性思维没有领先,那么,就会失去社会教育的文化内涵。效仿团队将“八秒”作为有利于参赛获奖的功利化工具也就不足为奇,如同拥有5G 技术却没有战略思想也只能停留在无人机的舞蹈、绚丽烟花的替代等娱乐层面一样。效仿很容易和另外一个词联系起来—抄袭。直观的感受,大部分“抄袭”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成功,而所谓的“成功”在这里是很狭隘的。每个团队都有其各自在方言、音乐语汇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这也是“八秒”向各个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合唱团不断学习、取经的缘由所在。湖南知青合唱团参加“第八届世界合唱比赛”前,引入“八秒”的排演手段,在遵循参赛规则的前提下,我坚持将原定的四首曲目替换了两首湖南民歌,打地方的“民风牌”,一举夺冠。而杭州西子女声合唱团是比较早就引入了“八秒”训练体系的团队,她们在参加科伦坡“第四届国际合唱比赛”时,出乎意料地闯入最后一轮却没有参加冠军赛的曲目。于是,我连夜编创了江南特色的现代风《采茶舞曲》,次日白天排练、晚上参赛,最终赢得魁冠。这些团队学习“八秒”的精髓,却不失自身的特色。

当然,体系化地引入“八秒”的气息、音准、节奏、力度、语言等训练手段和管理理念,则是从长计议之举。客观而言,无论是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广州的实验中学、“小海燕”,南开大学合唱团,还是上海的“春天”,深圳的“百合”“金钟”,温州女声合唱团等世界冠军团队,都有其值得借鉴学习的科学训练手段。我要强调的,也是事实反复证明的,则是关于参赛,合唱团参赛排演具有各自地方特色、语言优势的曲目就是扬长避短的智慧举措。而从事合唱的目的当然不仅限于参赛,如同对于某个合唱团队的价值亦不应以获奖的多少与高低来评估一样,当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浮躁的现实反衬出对合唱学科深入研究、固守初心的弥足珍贵。要建立一个经得起实践、时间考验的合唱教学体系,进而带动教育深化、用之于民,是需要由表及里的理性判断和持久探研的执着毅力,大量的合唱实践正是深入研究的理论依据。效仿优秀团队样态本身无可厚非,而透过舞台的光鲜、承接台下那种持之以恒、行知合一的精神才是效仿价值的实质。如王充《论衡·状留篇》所言: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八秒”仅2016年一年之内就在全国巡演不同曲目的合唱专场音乐会24场,同年,还担负着向各国元首展示的“G20 峰会:最忆是杭州”的实景演出、音乐短片“杭州欢迎你”、“八秒之声”四张光盘实况录制,再加上每位学生的学业课程和三位合唱指挥研究生完全不同曲目的硕士毕业音乐会。在感受鲜花与掌声的同时,还时常面对诸如“违反合唱传统、玩噱头变队形、搞花头加表演”等不明其理的褒贬不一。如果没有平时科学的训练和艰苦的付出,没有相当的抗压能力和及时的心理疏导,团队肯定难以出色地完成这些任务。一种团队的精神打造远比业务修炼更难。2012年,“八秒”去美国之前,之所以追求排演的极致,就是为了避免赛场失误。因为“世合赛”不同于其他演出,不远万里赶赴辛辛那提,不是把别人比下去,而是突破自身瓶颈。诸如水土不服、时差、无处加排等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团队必须克服。站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的不仅是“八秒”和我在探索的教学理念,更代表着中国合唱现状,以及民族合唱特有的精神核质。其实,就精神层面而言,无论是否夺冠,“对外”,拥有我们民族合唱的话语自信更为珍贵;“对内”,带动更多的国内团队突破自我的拘泥和界限更为重要。所以,我时常奉劝效仿“八秒”的团队,“透过可视的表演形式,如果感兴趣的话,希望深究一下其间的气息、音准、节奏、音色、力度、速度、语言、风格的章法和队形与声场的讲究,挖掘其精神内涵,才是我们共勉的学科价值。”

然而,近来网上一则我排练《桃花红杏花白》的视频两个月的浏览量竟达到四百多万的事实深深地“刺激”了我。网络的力量和影响,当下可谓难以估量,这把双刃剑一旦利用不妥,不知要误导多少人的认知和观念,足见一个人的判断力、辨析力是何等重要!对世界各国优秀团队的学习、效仿的前提都应建立在自我认知和理念辨析的基础上。一系列事件折射出中国合唱学科方向的转变,模仿不是目的,反思当下合唱表演、教学、研究的问题,从中获得启迪和警示更有价值。落实到微观的具体教学中,类型多元、例证新鲜、技能实用才是合唱理论教材书写与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拓展到宏观的国际视野中,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便于国际学者们准确地认知、吸收我们民族合唱的理论与呈现形态,进而走向彼此公平、公正、多元化交流互为的合唱世界。

俞:那么,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专业合唱水准和群众性合唱活动两个方面的发展,您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阎:合唱发展水平的提高与推动主要从创作理念、指挥能力、组织建设、评估完善四大方面落实。

第一,创作理念。当今的合唱处在一个公共化、生活化趋势方兴未艾和新理念、新作品、新现象、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一个“后浪”强势接续“前浪”的时代。合唱的创作是无中生有,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控直接反映在创作的手法中。不论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还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如果创作理念落伍了,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作为合唱一线的施教者、排演者,我特别希望具有前卫技能的“海归派”要抓紧恶补民族合唱语汇的课程,“学院派”要深入基层注重实效的采风学习。技法堆积永远写不出具有灵性的民族合唱经典,无论是什么辈分的作曲家,了解国际先进的合唱创作技法,了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戏剧、曲艺、小调、山歌、仪式歌等非常有必要。

第二,指挥能力。手势技法的规范与排演技法的实效是一种双重责任,莫把参赛作为团队存在的唯一目的,指挥与团队的进步是成正比的,有文化担当和传播地域文化的强烈意识,就会严于律己、自觉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落实于排练中的行为追求亦将具有相对高度。

第三,组织建设是合唱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上到国际、国家级的合唱团体,下到不足十人的室内小型合唱团队,其组织架构、章程原则和内外沟通、活动管理等方面,无不反映着团队的整体素质和优良作风。组织架构所涵盖的职能结构一旦出现指向性的目的问题,其纵向的层次结构、横向的部门结构,以及职权结构必然会导致将利用平台谋取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的现象,习惯性的利益思维就不自觉地主导机构的一切行为落实,所谓的专家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智者无视利益所得,以业务高度的深入钻研和教育责任的历史担当而自居;大惑者谋求获得一时之利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合唱既是社会和谐的缩影,又与交响乐共筑起一个国家音乐素质、文明形象的尺标,合唱集体普众的属性决定了组织建设的必然价值和重要意义。

第四,评估完善。在合唱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评估体系的完善面临着观念更新、本领迭代、体系精准、话语充实的任务。具体到合唱赛事、教学、研究成果等,评审员与合唱团指挥的关系如同磨刀石与钢刀,在思想观点的较量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现实中真正有价值的合唱评估、反馈极其匮乏,赞扬比比皆是,从媒体报道足见一斑。一旦出现直言不讳的真诚批评则被视为“另类”,甚至打入“冷宫”。试想,你的胃出了问题,医生不停地夸你视力真好、骨骼真棒,有意义吗?医生的职责是诊断病情、开出药方,否则,到医院干吗?既然参评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有利于提高,而评估者只有高于被评者的专业审视能力并给出解决的对策,方为名副其实。一旦反其道而行之,其结果必然是评估者缺失了真言救人的艺德,被评者失去了准确的自我定位。参评者永远争论着“为什么我们不是第一?”,而不识总谱者坐在评委席上夸夸其谈、毫无实质意义的溢美之词赢得热烈掌声等无厘头现象也就数见不鲜。这种现象,说小了,放弃了评判威信和责任担当,对合唱有百害而无一利;说大了,混淆了合唱审美标准,对文化生态带来的隐忧无穷。

因此,无论是专业合唱水准,还是群众合唱活动,要达到真正意义的提高,首先要分析当下在合唱创作理念、指挥能力、组织建设、评估完善四个方面存在的纰漏、问题和弊端,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才会有的放矢地推动我国合唱进一步的发展。

俞:您说得对,本质上讲,音乐是没法比赛的,你说,多明戈和帕瓦罗蒂,谁第一?肖邦和舒曼,谁第一?……所以,我觉得近些年国内不再叫“比赛”,叫“展演”,这个比较准确。

我问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就近十年来,中国合唱产生了哪些变化?合唱在新形势下能发挥什么作用?

向专家、同人请教、学习

阎:我曾在“哈尔滨之夏·1998全国合唱艺术理论研讨会”上从合唱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两方面提出,合唱是一条普及音乐教育的阳光大道。几十年过去了,合唱创作方面,特别是近十年来已逐步形成了老中青不同的创编梯队;在合唱指挥的培养方面,各类培训与研修,形成各个阶层、不同水准的指挥不断成长提高的重要时期。十年来对合唱理念、研究的深入所产生的影响,使之前的认知徘徊与犹豫转化为多样性、多元性、多维性的深刻认同。中国合唱近十年所产生的历史性成就和格局性变化是全国合唱同人们不断探索与不懈努力的结果。十年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事业高度的形成、一个学科认知的改变却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国文化在世界古老文明消逝75%的局面中为什么没有消亡?靠的就是在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音乐。而古代学子的主要教材之一《诗经》分别由各地民歌、文人音乐、文人创作的宗庙音乐的歌词形成《风》《雅》《颂》三大部分组成,《诗经》与我们传统音乐中最核心的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息息相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将民族合唱贯穿于课堂,就是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具体落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也是新形势下国家提出的战略方针,合唱在提高人民身心健康中的普众效应中具有便捷、经济、全面、强化的作用。正因为合唱跨阈的广度,而这种广度不受年龄、国度、民族、时期和形式所限,所以合唱具有相当的普众性;又因为合唱声部间充满共鸣、应和,以及内在的丰盛,所以合唱又具有一定的治愈性。合唱集体交响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参与过程中,下意识地养成倾听、调控、担当、合作、互助等人文习性,所以合唱又具有深刻的教义性。突破与挑战并存,分享与交流共赢。站在全球的格局,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先从改良我国合唱生态抓起,无论是组织架构的合理性还是评估系统的学术性,以思想上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学识自信步入创作、排演、赛事、研讨的切实贯彻,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

俞:老阎啊,我们这个采访持续了大半年,作为采访者,确实提高了我对合唱的认知,意犹未尽啊。我想这个访谈不仅仅是我得到了学习,也会是全国关心合唱事业的人们难得的学习资料,非常感谢您在忙碌之余认真的答复、撰写!

阎:您不必客气!虽然是我俩聊,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是声乐界与合唱指挥界的一次对话。此次采访,虽然时间跨度较长,却道出了我一直没有机会表达的许多话。从这个意义而言,该感谢您给予我这样的机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观点仅是我个人浅薄之见,若有不妥,还请子正老师,以及声乐界、合唱界的同人们多多海涵并给予指正!

俞:谢谢!我代表全国爱好合唱的歌者谢谢您!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合唱团
合唱团
昆明市小金马幸福合唱团
青蛙合唱团
红红火火合唱团红红火火的十年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业余合唱团的“奇葩”合唱曲
专业合唱指挥是非专业合唱团健康发展的需要
坎特玛斯(Cantemus)女声合唱团“2015世界青少年合唱节——香港”知名合唱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