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23-06-15 13:37陆韵杨玥
中国德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

陆韵 杨玥

摘 要 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注重各学段全面覆盖、校内外资源贯通和多部门共建基地。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大中小学重视程度不一、课堂内外实践衔接不畅、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顶层设计,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增强实践基地效应等方面探寻优化对策。

关键词 思政课;实践教学;大中小学一体化

作者简介 陆韵,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杨玥,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2年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了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待深化等问题,强调“善用社会大课堂”,围绕构建体系、落实学分、创新方法、建设基地等举措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的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实践教学建设相较于理论课堂建设仍显不足,分析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将有利于深入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一、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然取向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延伸拓展,旨在以社会为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展开自主学习,加深对知识观念的理解认同并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如下应然取向。

(一)各学段全面覆盖,分层递进逐级深化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促进思想政治观念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但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不一,适应、交往、探索、创造等综合实践能力各异。因此,从纵向上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全面覆盖各学段各年级,而且要按照学生成长规律构建活动范围逐渐延展、任务难度逐渐加大、意义内涵逐渐深化的进阶型实践教学体系。小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直观感知,通过“多看多听”认识国情民情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培育爱国爱党的真情实感,在生活情境中养成道德意识、规则意识与维权意识。初中阶段重在加强学生对社会环境的深入体验,通过“多思多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增强国家意识与“四个自信”,在融入社会中明辨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担当。高中阶段重在引领学生对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通过“多悟多行”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理解、增进理想信念与政治认同,在践行核心价值中提升政治素养、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意识。大学阶段重在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探索解决,通过“多研多创”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在开拓创新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落实民族复兴使命担当。

(二)校内外资源贯通,交互联动同频共振

思政课实践教学意味着突破学校局限,调动多方社会资源,开门办思政课,使学生接受“社会大课堂”的精神洗礼。实践教学资源包含一切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人力、物力等显性资源,以及文化、制度、信息等隐性资源。[1]因此,从横向上看,学校内外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应相互贯通,在联动互补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一是空间延展,联结家庭、学校与社会,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育人空间,引导学生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丰富体验与切身参与中领悟思政理论观点,将意识引领和价值培育落实落细,实现宏大精神与微观现实的相互关联、思政理论与行动实践的紧密结合;二是师资贯通,汇集大中小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之合力,组建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在教学理念、活动形式、组织方式等方面实现校内校外经验互补与智慧创生;三是平台共享,构建线上线下形式多样、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价值引领与观念渗透的方式,通过场馆共用、技术共享、信息流通,最大程度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并扩大平台辐射效应,实现各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提升。

(三)多部门共建基地,常态运行持续优化

实践教学是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依靠和創新抓手,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和实际效应。[2]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联合多部门于2022年8月公布了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纵向沟通大中小学、横向关联丰富教育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实践教学基地应在长效运行机制保障之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教学效果。一要以政治性为根本依循,坚定政治站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新观点新思想渗入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实践教学主题与具体内容,做到立意鲜明、定位准确、目标集中;二要以教育性为重要原则,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需遵循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习惯,通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做到行云流水、潜移默化、情理交融;三要以实效性为长远导向,实践基地教学功能的发挥需长效持久并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不断改进优化,以品牌塑造夯实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增强思政教育影响力,做到抱定宗旨、有始有终、精益求精。

二、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然问题

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实践教学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不断得到重视与强化,但对照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立体运行之应然取向,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中小学重视程度不一,高低学段任务重复倒挂

目前,围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已有大量的理论探讨、方案设计与经验总结,相比之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中小学的受重视程度略显不足,缺乏学时学分的固定要求与连续统一的规划安排,零散的、形式化的实践教学难以契合学生深化思政理论学习的需求。这一方面与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人员配备充足、实践教学场景资源丰富有关;另一方面也起因于中小学升学压力背景下思政课处于辅助地位且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充足的时间保障与师资支撑。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设置梯度不明显,没有明确体现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成长规律。一是实践内容形式重复。例如,开展党史教育具有传承红色基因、延续革命薪火的重要意义,但大中小学生均通过参观地方革命纪念场馆、听取史实讲解等有限方式展开实践教学,难以体现各年段思政教学差异,不利于学生对党的奋斗历程与初心使命的逐层深化理解。二是实践任务难度倒挂。无论是组织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复杂社会调研,抑或是安排大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教学内容深度、实践任务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不相匹配都会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堂内外实践衔接不畅,资源整合缺乏系统规划

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通过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构成立体化课堂教学体系。[3]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内学习和行动体验为主的课外实践,二者前后衔接相互促进。但长期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被简单理解为“课外实践”,甚至等同于脱离课内学习而独立存在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或调查访问,与专业实践和课外活动相互混淆、界限不清,表面生动热闹实际却指向不明。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深化巩固作用均未完全实现。同时,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都注重空间延展与资源开拓,然而教学资源的整合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一是追求内容新颖忽视学理价值,部分学校仅仅依据典型节庆或重大时事背景确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题、内容、时间、场所与师资,虽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却易于引起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的割裂,未能将实践教学有序融入思政课教学大纲体系。二是追求形式多样忽视内涵渗透,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在凸显学生主体性发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增强视听效果与切身体验的同时,缺少了教师主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深度解读与反思体悟,造成理论学习与行动体验“两张皮”现象。

(三)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不足,教学设计忽视差异需求

在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公布前,已有学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形成协同育人的共建联盟,致力于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格局。校外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托,但校地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建设不足,出现实践活动效应短期化、实践项目运行连贯性缺失、实践课程品牌辐射范围小、实践成果转化力度弱等问题。而且,还存在大学与中小学在参与程度上的结构性不均衡问题。高等院校广泛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拓展校外实践项目、引领思政联盟发展,中小学师资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与资源整合的时间与精力都相对较少。同时,校地合作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差异化设计,难以满足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需求。一是实践教学环境趋同。红色场馆、文化遗址、产业园区、美丽乡村等作为实践基地为各年段学生提供相同思政元素与情境体验,缺少有序递进、逐层深入的思政教学资源课程化处理。二是实践教学方式趋同。围绕“看”“听”“访”展开的实践教学提供大水漫灌式思想浸润,缺少依据不同年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差异展开的精准化教学设计。

三、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对策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推进实践教学,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顶层设计,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增强实践基地效应等方面探寻优化对策。

(一)统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促进思政育人一体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聚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终极目标,依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做好整体规划,构建全面系统的体系框架,促进思政育人一体化。首先,补齐内容结构短板,按照各学段思政课课程标准编制实践教学大纲、配置师资力量、制定考核评价方式,在大学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在中小学对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例做出规定,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大中小学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其次,紧抓主线强化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规划实践教学主题,引领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认识国情世情,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与强国之志。再次,区分层次搭建梯度,依循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认知视野逐渐拓宽、行动能力逐渐增长的规律,设计前后相继、难度递升的实践教学内容:低学段注重在“感知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中学段注重在“分析研判”中领悟理论内涵;高学段注重在“行动创造”中实现思想升华。实践教学场地可从教室、学校逐步扩展至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最后,优化模块打破壁垒,设置课堂研讨、场馆体验、社会调查、研究型学习等实践教学模块,发挥不同模块在深化思政理论理解、提升思政理论运用方面的功能,打破思政课实践与其他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作用,使学生在端正思想认识、树立理想信念的同时获得知识、个性、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深度拓展实践教学理论内涵,促进资源整合一体化

只有深度拓展实践教学的理论内涵,促进资源整合一体化,才能真正做到以实践检验真理,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行动能力得到同步提升。首先,精心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依据思政课教材及教学大纲,在思政理论亟须拓展深化之处寻找实践教学切入点和相应主题,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能力基础与习惯偏好选择实践教学形式與实践场景,例如,小学生以课堂讨论、观影体验为主,中学生以著作阅读、参观访问为主,大学生以课题调查、学术报告为主;同时,制定实践教学考核内容、方式与标准,突出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内化和运用。其次,强化思政教师理论引领。思政教师应成为实践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政治性为第一标准严格筛选实践教学资源,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钻研提升融理论讲解于生动情境、融思想诠释于实操活动的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启迪思想、答疑解惑,实现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相互支撑。再次,重视理论学习成果展示。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注重理念内化与理念输出及运用相结合,通过布置实践教学作业、开展实践体验交流、组织学生宣讲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呈现学习成果,并构建多种形式的成果宣传展示平台,使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促进学生领悟内化思政理念的作用。

(三)着力增强实践基地协同效应,促进教研合作一体化

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需依循大中小学一体化思路,强化常态运行机制保障,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联结家校社、沟通大中小学的重要桥梁,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共育、教学共研,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提升思政课实效。首先,精准设计实践教学专题。针对实践教学基地场景固化与项目重复的局限,识别不同年段学生思政素养发展目标,对同一思政主题下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具体活动专题进行差异化设计与定制,通过菜单式活动项目设置,满足各学段学生体验感知、深化认知与磨砺锻炼的不同需求,增强实践教学针对性。其次,合力开发思政课程资源。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实践基地组织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共同挖掘有利于思政理论阐释与主流精神传播的本土文化资源,通过课程化的处理使其转化为思政课程资源,保障其政治性与教育性原则,使课堂内的思政理论教学在实践情境中得到丰富和延伸,促进课程内涵与活动载体的有机整合、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的有效衔接。最后,协同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教学与研究上的双重功效,使思政专家与一线教育者围绕实践教学方式革新展开理念交换与思维碰撞,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拓思政理念传播途径、优化实践基地场馆设计与资源呈现,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进程监督与过程指导,根据学生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知识领悟的评价考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增强思政课实践基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前程,张楠.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83-85.

[2]司忠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追因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1):89-93.

[3]吴涯.“四种课堂”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路径[N].光明日报,2020-09-22(15).

责任编辑︱刘 洁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实践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