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问题及主要路径

2023-06-15 13:37杜领军
中国德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红色文化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和培育时代新人意义深远,但是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还存在学生认知差异、教材衔接不通畅、融入方式单一、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及联动不紧密等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学段差异性,打通教材的有效衔接,丰富红色文化载体形式,提高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完善联动共享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关键词 红色文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作者简介 杜领军,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研究基地、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福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第一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改革、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先进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为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成为各级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大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充分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大中小学思政课融合起来,既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又能更好地继承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

一、红色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融合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既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也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坚定其理想信念。

(一)丰富和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容体系的应有之义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国家教育部门专门研究和部署的一种思政课建设方式,其目的在于突破学段之间的壁垒,打破各学段之间的独立和割裂现状,使各学段之间进行有效衔接,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传播载体也比较多元,这些特点正好契合了思政课建设多层次、多阶段的要求。因此,将红色文化作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助推力,用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去拓展思政课教学,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生动、真实、引人深思的素材;以红色文化的多样化形态为思政课提供创新模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用多元的红色文化载体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手段,使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鲜活的教育模式,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精准发力的效果。

(二)为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广泛传播打造新的载体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紧要关头,弘扬和继承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的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起来,把红色文化的基因与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构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阵地,是传承好红色基因、继承好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挥其强大生命力。

(三)涵养大中小学学生理想信念的主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用好红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是对各学段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在引导各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方面任重道远,承担着筑牢各学段学生思想防线、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的重大责任。[1]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优良的文化遗产。将红色文化融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不仅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固牢青少年的思想认识路线,而且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红色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融合的主要实践问题

近些年来,红色文化逐步融入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但由于各地红色文化底蕴的不同,融入的状况也大不相同,还有一些地方或学校存在着形式重于内容等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的思政教育格局。本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选择了福建省的一所大学、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的师生代表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主题进行问卷设计,总计30个题目,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为93.75%。在被调查者中,教师为200人,学生是400人;党员教师占比27.17%,非党员教师占比6.17%;党员学生占比15.50%,非党员学生占比51.16%。问卷数据采取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试从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状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存在难点。

(一)不同学段学生存在认知差异

调研的各学段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差异很大。城镇学生群体中,对红色文化“比较了解”的达70.03%,“了解不多”的占8.9%。乡村学生群体中,59.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红色文化,“了解不多”的占10.6%。此外,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学生(主要是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更加透彻,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的党员学生占比60.2%。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平时的党课教育对引起学生关注红色文化是有效果的。同时要注意的是,被调查总数最多的非党员学生對红色文化“了解不多”的比例达16.8%,这表明对非党员学生群体的思政和红色文化教育仍有待加强。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还是比较了解的。

尽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具有较大差异性,但从他们的认知历程来看,其认知是渐进的,也是向上的。红色文化若想成功与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融合,必须全面考虑、设计现行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充分考虑学生在认知和接受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同时,也要注意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在各学段的衔接和过渡。

(二)跨学段课程衔接不通畅

目前,红色文化开展的途径大多还停留在观摩教育或实地学习阶段,体系化和系统化地融为一体的差异化运用尚显不足。本研究在问卷中也特意设置了“是否觉得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思政课程并未较好衔接”这一问题,有69%的高中生和71%的初中生选择“是”,42%的初中教师和46%的高中教师也选择了“是”。

在教材编制上,由于各学段的教材编写主体不同,致使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的差异,而没能将大中小学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有机结合,这就造成了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重叠或缺失,导致课程目标衔接性不强,教材内容贯通性不够,“重复交叉”现象亟待解决。[2]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受不同学段学校的时空限制,各学段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不足,也缺少一个完整的交流平台,各学段教师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就直接造成某一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相邻学段教学内容不熟悉、不了解,对不同学段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无法很好掌握,甚至会出现同一内容被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重复讲授的现象,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融入途径较单一

能否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各类红色资源,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至关重要。[3]然而调研发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途径较为单一。有67.7%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单调,生动性欠缺”。在“你更倾向于何种类型的红色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上,选择“观看红色文化教育视频”和“游览红色基地”的学生分别为58.9%和62.3%。这表明,学生更倾向于从实践类活动中深入领会红色文化内涵。

本研究认为,上述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学空间受限于教室,一些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红色资源,很少带学生走出课堂,深入乡村,走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加深对红色文化的深刻认识。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照本宣科,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将它们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无法将传统红色文化同国际形势、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削减了各学段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运用,也没能体现出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三是教学媒介局限于书籍。在信息快速流动的今天,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热衷于新鲜事物,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4]然而,教师没有将信息资源与新媒体通道有效整合,使得红色文化与新媒体教学融合的形式不够吸引学生。

(四)教师红色文化素养参差不齐

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群体对红色文化了解程度较高,但也有个别教师对红色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对红色文化的讲授不够深入,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有待创新。有57.5%的城镇教师和53.1%的乡村教师认为自己对红色文化“非常了解”,但也有8.6%的城镇教师和18.8%的乡村教师表示自己对红色文化“了解不多”。此外,不同身份的教师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教师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更加透彻,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的党员教师占比73.5%。有87.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红色文化的讲解“较为充分”;75.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得“较为充分”。不难看出,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还是很高的,但也分别有10.5%和18.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自我提升的机会较少,专门的培训机会也不多,只能通过书本或媒体等渠道学习域外红色文化知识,致使思政教育成效不佳。

(五)联动共享机制融合不紧密

当前,很多大中小学积极运用红色文化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们在注重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逐步拓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内外协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教学探索,打造了共建共享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平台。[5]然而,调研发现,这方面的实践教学效果有待加强。47%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大多集中在校园内,比如课堂讨论、观看纪录片等主题活动,很难深入社会开展进行,不能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还有42%的学生表示,红色文化进课堂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现象,很多时候只是走个过场。因此,红色文化并没有真正融入学生们的血液。

此外,大中小学对于红色资源的整合利用、价值提炼还不够充分。调研发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当地已有的、比较熟知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利用,这就造成了宣传教育的片面化、局部化,从而影响了教育实效。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为破除以上困境,实现红色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本研究提出以下路径思考。

(一)整体布局、全面规划,充分考虑学段差异性

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机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牵涉不同学段教学主体的差异,要整体布局、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好每一学段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形式,充分考虑学段差异性,使红色文化教育在各学段完成应有的教学目标,也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精准性。[6]

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经典的红色故事和人物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对红色故事的初步认知。[7]中学阶段,可以将近现代发生的经典历史事件嵌入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红色故事的意义,形成对历史事件以及红色文化的自我认识,為将来深化认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大学阶段,可以引导大学生在阅读红色文献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形成他们自身的认知体系,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增强学段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实现教材的有效衔接

树立系统思维,在各个学段间形成教育合力。各学段学校及教师要建立起相互交流学习的意识,构建出一个沟通交流的常态化机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与中小学开展结对活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研究、教师实践等教育活动。[8]加深在全学段和相邻学段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理解,以便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在此基础上,也要兼顾教育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循序渐进地推动整体目标的达成,提升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成效。

另外,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体系,循序渐进,统一规划,[9]积极寻找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点和突破口,既要考虑各学段课程目标的差异性以及教学递进性,又要树立起统筹规划的意识,防止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交叉、遗漏;既要自觉地与相邻学段的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形成教学联动效应;又要以此为依据,使教学目标和内容呈螺旋上升式发展,确保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课一体化整合的连贯性。

(三)丰富红色文化载体形式,打通多元化传播形式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媒介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教学形式,以学生易于接受且具有浓厚兴趣的形式来传播红色文化。[10]

在优化红色文化的载体形式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利用现代媒体,将红色人物故事、红色文献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制成短片,嵌入线上课程资料中,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红色文化的网络通道;不仅如此,还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政课师资队伍,积极拓展网上红色文化专题学习的资源,建设适合本校学生学龄特点的红色文化网络课程。其次,利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热情,例如,举办话剧、合唱表演、朗诵节目等。[11]再次,要走出課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各级各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纪念馆和乡村田野中,挖掘其中的红色故事,并结合调研报告、讲座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12]

(四)完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红色文化素养

教师是思政课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只有让教师团队先学好红色文化,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好教好红色文化。[13]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红色文化素养,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品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提升教师队伍红色文化素养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重跨学段的教师培训。要借红色文化的学习,突破教师的“封闭圈”,不断更新教学知识,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及时掌握各学段学情,增强师生群体意识,树立共赢理念。[14]第二,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研讨会,加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与合作。此外,还可以组建一支专业的红色文化教育团队,与社会上的红色文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红色文化的教学指导。第三,学校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掌握简单的视频剪辑、图片拼接等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鲜活性。[15]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红色文化试讲活动、红色文化在线实训等,来进一步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五)完善联动共享机制,打造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学共同体

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类教育资源要协同配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多方共享。一是要构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学共建机制。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方面,大中小学各有特点和优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无论从理论研究水平、教学技能还是资源汇聚程度上看,大学的优势较为突出。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的学科和教研优势,在一些重点区域建立大学带动周边中小学的红色教学联盟。二是建构思政课一体化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协同路径。思政教育是一个接力赛,既需要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全组织参与,也需要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努力,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协同配合,应该推动大中小学联合建立红色文化集体研讨机制、师资共享和培训一体化机制。三是构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实践基地一体化建设。实践基地是推行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基础与保证。大中小学需以“知行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加强地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分学段开展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教学: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红色资源实景参观,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红色文化熏陶;高校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组织学生以红色研学、红色寻访等各种形式,深入到红色文化基地中去。[16]四是以农村地区为样本,打造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我国农村地区分布着大量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寒暑假研习活动,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逐步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样板。[17]首先,组织各学段学生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志愿者服务,主要以参观战争遗址、革命者故居为主,并对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进行培养。其次,将青马工程与红色资源相融合,利用岗位锻炼、项目研究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塑造多支年轻的红色文化宣传队伍。

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改革创新思政课的必然趋势,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要求。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性、渗入性、嵌入性作用,用红色故事感染青少年,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奋斗力量,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增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和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艳琴.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教育评论,2022(11):117-121.

[2]张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探析[J].中国德育,2022(10):24-29.

[3]韩玉璞.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多维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6):27-30.

[4]李娟,李站稳.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30-32.

[5]胡琦,肖帅帅.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的价值及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672-679.

[6]高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7):73-74.

[7]江鸿波,林秋琴.试论以“六个一体”推进大中小學思政课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46-48.

[8]范树成,张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1):84-91.

[9]刘石成,陈潞.课程目标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1):106-110+126.

[10]贾红霞,范建刚.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四堂联动”红色育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2):192-198.

[11]刘峰.新时代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9):46-49.

[12]张帆,邵献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56-58.

[13]徐高虹.从政策到实践: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18-22.

[14]林佛超.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横向贯通路径探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61-63.

[15]徐蓉,张飞.试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95-101.

[16]王晓宇.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116-120.

[17]韦继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7):41-43.

责任编辑 刘洁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国城乡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