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语文的价值、要素与实施策略

2023-06-16 02:37陈慧君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

陈慧君

摘要:融和语文将各方教育资源、各种教学手段、各个教学环节等融为一体,凸显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和、语文各要素充分融和、语文教学方式融和、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和,着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加强课程总体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教师社群建设,推动融和语文全面实施。

关键词:融和语文;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9-0046-04

“融”即融合,“和”即和谐。融和语文紧扣学科育人要求,将各方教育资源、各种教学手段、各个教学环节等融为一体,直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助推学生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学语文、会做人的终极目标。“双减”背景下,融和语文着力创新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凸显“四个融合”,即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和、语文各要素充分融和、语文教学方式融和、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适应、生命成长奠基。

一、融和语文的时代价值

融和语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学科育人理念,强调跨学科学习方式。

(一)融和语文是学科育人的创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1]1融和语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先,构建语文与生活、时代紧密联系的网络,主张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时代文化的新引领,指导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学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语文学科育人探索创新模式。

(二)融和语文是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规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1]4融和语文以跨学科的教学融和为主要实施路径,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活动类课程的融和,打破不同学科间的壁垒,开展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为跨学科学习探索新路。

(三)融和语文是核心素养提升的推动力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4融和语文着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进行主题活动、作业设计等创新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思维能力、获得审美创造,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提供动力。

二、融和语文的基本要素

融和语文凸显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和、语文各要素充分融和、语文教学方式融和、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和,着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于漪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从母语教学的个性特点出发,把学生领进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为学生打开认识现代社会、认识生命价值的大门,用时代的活水灌溉语文园地,这就构成了我的大语文观”[3]80-81。融和语文深入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与社会生活的充分融和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并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既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又可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从而拥有对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强烈自信。

(二)语文各要素充分融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在表述语文教学整体系统中诸要素关系的时候,用了一个‘熔’字。这个‘熔’字,不仅表明了整体的系统培养目标中各种因素不分主次轻重的同等地位,而且强调了几种要素综合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是春风化雨,是‘化’,是‘育’,而不是贴标签,不是生搬硬套,是内在构建,而不是外在塑造。”[3]78于漪的这段话不仅体现语文课程育人的整体理念,也体现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基本方法。

语文各要素充分融和遵循“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边读边思,读写结合;梳理探究,整合拓展。各要素融和需要结合各单元训练体系确定练习要点,力求“一课一得”,而非面面俱到。同时,遵循螺旋上升的发展原则,体现小学低、中、高学段各要素融和的不同层次与要求,最终达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在汉字教学中,我们让识字与阅读充分融和,从姓名到绘本,从词串到故事,确保学生在识字时保持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提升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根据每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和训练要求进行“一课一得”式读写结合,或学习精彩句段进行仿写,或学习篇章结构进行试写,或在言外之意处扩写,或在深刻体悟时练写。阅读与写作融和,既保证学生扎实掌握重点知识,又确保其读写能力不断提升。

(三)语文教学方式融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目标。融和语文加强教学方式的融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我认为,语言训练既然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那就必然要伴随思维的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时发生。……我用来进行思维训练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并富有个性的:‘面上开花’,为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纵深发展’,为训练思维的深刻性;‘鼓励求异’,为培养思维的逆向性、创造性。我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位‘能够教会学生思考的人’,使我的课堂成为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3]92-93融和语文将教学方式的融和創新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效结合在一起。

学、疑结合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融和语文教学在课题处设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初读时设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细读时设疑,有利于学生品读感悟;在拓展时设疑,有利于学生阅读延伸。学、思结合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课文画面的联想想象、学习内容的分析比较、学习结果的归纳判断等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学、创结合可以促进学生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提升至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高度。学生养成学、创结合良好习惯时,思维能力则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例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长课文,在文章中,叶至善回忆了童年扮演大老虎时因不会豁虎跳而被同学看不起,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的经历。揭示课题时,同学们质疑:为什么说威武的大老虎窝囊呢?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边读边批注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细读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哪个人物对我的影响最大?课后小练笔为: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在别人需要鼓励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批评、讥笑伤害别人;赞许、鼓励激励别人”的道理,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四)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和,引导学生审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2]34。“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是主要学科,所谓‘基础的基础’。然而它又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是既互为系统,又自成体系的。要使语文教学起步达到最优化的标准,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科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必须把握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4]美是泛在的,审美创造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弥散于其他学科之中,譬如道德与法治中的品德美、数学中的简洁美、体育与健康中的形体美、音乐与美术中的艺术美等。融和语文以语文为基础,重整“学科+”,通过系列主题活动,搭建泛在审美空间,让儿童在学科交融中学会审美表达,进行审美创造。

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充分融和,可以帮助學生塑造美德、美言、美行,成为更美好的自我;语文和英语充分融和,可以帮助学生领略文本中语言的美、形象的美、文化的美;语文和数学、科学充分融和,可以帮助学生强化逻辑思维,完善知识结构,精准语言表达,感受智慧与理性的美、规律与法则的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美;语文和音乐、美术充分融和,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感性思维,涵养高雅情趣,提升艺术审美能力。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和,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审美创造的实践机会、展示舞台,培育儿童审美创造素养。

三、融和语文的实践策略

为全面推进融和语文创新实践,我们从课程总体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教师社群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探寻实施路径。

(一)加强课程总体设计,促进融和语文落地生根

课程育人体现为全科、全员、全程育人。学校设计了“1+N+5”课程(“1”指语文课程,“N”指其他课程,“5”指校本课程),推进融和语文落地生根。

一是语文课程创新实践。语文教师统一思想,以融和语文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低、中、高三个学段为基础,融各种资源、手段、方法于语文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其他课程融入语文。其他课程在体现本学科课程特点的同时关注语文要素,强化学科之间的主题、项目融合,结合具体情境融入国家语言文字学习运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校本课程体现语文。学校开发“阅读悟美”“劳动塑美”“规则显美”“慈善扬美”“行知焕美”五美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引导学生在读、做、写、演、创系列自主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促进融和语文抽枝发芽

一是打造融和语文课堂模式。结合区域推进的课堂创新改革要求,大力推进融和语文课堂建设,提出“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四个原则,构建情理交融的育人境界,凸显学以致用的教学价值,促进高阶思维的渐进孵化,发挥评价促学的激励作用,打造师与生互动、教与学融合的语文课堂新模式。二是开展融和语文课题研究。学校开展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021年度立项课题“融和语文:新时代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创新路径研究”,组织核心组成员每月活动一次,开展前期调查、理论学习、课堂展示、教学沙龙等活动,深入推进融和语文创新实践。三是创新融和语文主题设计。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要求,开展融和语文大单元主题设计活动,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化。

(三)加强教师社群建设,促进融和语文开花结果

一是区级骨干教师随笔撰写。学校以自觉自愿为原则,组建区级城乡一体骨干教师随笔群,定期开展融和语文教学案例、跨学科学习论文、课堂教学体会撰写活动,以专家点评、交流分享、展示激励等方式推动融和语文实践不断深化。二是市级名师工作室成员领航。利用盐城市级领航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展融和语文系列研究推广活动。通过市级研修展示、成果申报、区级课堂巡展等形式扩大融和语文在全市的影响力,不断凝练融和语文教学主张。三是省级名校长团队推介。以省级名校长工作室为平台,为全省各地骨干校长推介融和语文教学主张、教学实践、创新成果,鼓励各校参与融和语文实践,并将研究成果推广至河北阳原、陕西宜君等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90-391.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语言建构的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