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支持法”,幼儿建构游戏指导策略

2023-06-17 07:44
好家长 2023年5期
关键词:积木火箭建构

文 胡 静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一种类型,时间、空间、材料的保障是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建构活动的特点是直觉的探索而非逻辑的、理性的“运算”,在组织建构游戏时,教师往往试图用直接教学的方法传授相关的知识、技能或概念,这种违背幼儿建构游戏“直接性”和“直觉性”特点的指导策略无法有效支持幼儿的成长,缺乏对幼儿足够的尊重,致使幼儿失去发展的主动性,甚至失去参加建构游戏的兴趣。本文依据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结合幼儿建构游戏的案例研究,阐述了幼儿建构游戏中“六步支持法”指导策略。

一、有效的时空环境是实施“六步支持法”的基础

建构游戏的时空环境非常重要,带给幼儿的不仅是借鉴和指引,还有分享与讨论、思考与碰撞,是激发幼儿参与挑战与创意的互动环境。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要的建构游戏环境不尽相同。为此,我们尝试从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入手,站在儿童视角,了解其真实的感情和需求,提供满足幼儿需求的环境。

(一)建构游戏的时间保证

一般单次游戏时间为50 分钟,其中包括10 分钟的分享、交流和评价环节。中、大班幼儿的建构主题内容比较丰富,一般一次是完成不了的。为了帮助幼儿持续丰富建构内容,我们成立“项目组”,引导幼儿讨论。项目组负责人是建构主题的创意发起人,是不变的,要坚持到作品完成,而项目中需要的其他同伴则由幼儿自主报名、项目负责人负责招募,最终由5人组成建构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持续开展游戏,直至作品完成。

(二)建构游戏的空间保证

柜子太高,挡住了欣赏作品的视线;搭的地方太小,一会儿就不能玩了,拿积木的时候经常碰到已经完成的作品……这些来自幼儿的常见问题,时常阻碍着建构游戏的进度。为此,我们尝试和幼儿一起寻找并充分利用教室内外、走廊等空间,合理规划每一块场地,与幼儿共同商讨建构区的场地位置与大小,共同商讨材料的区分与摆放的位置。我们采用开放式或者半开放式的区域布局方式,提出“空间足够大、区域半包围、地垫同一色、主材分区域(大班)、柜子开放式、0.6 米空置区”等空间布局策略,满足了幼儿舒畅使用空间、足够体现建构细节的要求,激发了幼儿建构创作的兴趣。

同时,我们利用移动组合柜、材料架、地垫等物品,将空间分隔成材料区、建构区、展示区三大块内容,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中、大班还可设置设计区,为建构创意提供空间。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建构创意,我们将幼儿感兴趣的建筑物实物图片、已完成的作品照片或建构的经验轨迹呈现出来,充分利用墙面空间搭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幼儿在分享中获取彼此的经验。此外,在墙面空间通过各种符号、示意图、照片等直观形象的提示,提示游戏规则,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建构游戏的材料保证

1.保证足够的主材料

提供足够数量的清水积木,是建构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小班幼儿一般要掌握的建构技能有延长、铺平、盖顶、拼插、围合、垒高等。由于建构物相对简单,在一次游戏时间段需要积木的数量较中大班的幼儿较少,一般500 块左右的积木即可满足游戏需求。中班幼儿会选择和利用建构材料,运用组合、拼插、排序、对称等结构技能及平衡、配色等结构知识进行建构,能和同伴一起共同建造某一主题“建筑”,在一次游戏时间段需要积木的数量较小班的幼儿要多一些,一般700 块左右的积木即可满足游戏需求。大班幼儿所建造的物体结构更加复杂、精细、匀称,并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在主体建构活动中对环境有一定的布局能力,能参与同伴间的商量、分工与组合的合作过程,在一次游戏时间段需要1 000 块甚至左右的积木数量。

2.保证适宜的辅助材料

各年龄班可以依据幼儿建构的需求,建立丰富的材料资源库。教师可以发动家长、幼儿积极收集参与生活中可利用的多元材料,让建构游戏更有趣,更贴近幼儿生活,增加幼儿有更多创意生发的可能性。材料资源库里的材料可以是生活类的材料,如纸杯、养乐多瓶、薯片罐、小纸盒等,也可以是供幼儿设计图纸或记录分享建构中的想法时使用的纸、笔等,还可以是纸板等低结构材料。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班级中已有插塑、乐高、磁力片等小型建构材料的作用,利用小型材料与大型材料的对比,增添建构作品的细节和情感,同时小肌肉动作的发展也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能力发展的需求。

二、依托“六步支持法”实施有效指导策略

在时间、空间、材料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幼儿的建构游戏还需要教师适宜的指导和有效的引领。我们结合大量游戏案例的研究实践,梳理形成了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采用的“六步支持法”指导策略。这里,以大班建构游戏案例“火箭”为例。

第一步:仔细观察倾听——发现幼儿的建构兴趣。

随着班本主题课程的实施,幼儿总是会对主题内容中的某个活动内容或者某个事件等产生兴趣。例如,大班随着课程“我是中国人”的开展,幼儿对太空、火箭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到建构计划书里,有了搭建火箭的兴趣。教师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观察视角,通过仔细观察倾听,关注幼儿的兴趣,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步:组织话题交流——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教师组织话题交流旨在引发幼儿进一步关注兴趣点。例如,教师带来了火箭模型,组织幼儿围绕“火箭”话题开展谈话交流,初步了解幼儿的经验认知情况,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火箭”的浓厚兴趣。

第三步:共同收集资料——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

火箭到底是怎样的?幼儿带着问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图片、书籍、视频等资料,和同伴老师一起分享交流。教师把资料整理后布置在建构区的墙面上,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火箭的了解,设计要建构的火箭的图纸。

第四步:不断设疑提问——助推情节由简到繁。

“火箭靠什么飞上天?”“火箭怎么样才能搭得又高又稳?”“材料不够了怎么办?”……教师不断把问题抛给幼儿,引导幼儿学习、讨论,进一步丰富对火箭的认知经验,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尝试。

第五步:创造交流机会——鼓励幼儿分享经验。

幼儿的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无论成功失败,教师都会让幼儿分享经验。幼儿第一次把火箭搭得较高的时候,没有维持多久就坍塌了。经过讨论,幼儿认为是底部没有搭稳固,他们重新尝试搭建方法,经过多次实践检验,研究出交错压缝、交叉垒高等方法。

第六步:建立合作机制——引导幼儿分工合作。

当建构情节越来越复杂的时候,靠一个、两个人的力量就显得单薄。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学习和同伴分工合作,建立“项目负责人”合作机制,引导幼儿实施项目管理,共同完成建构任务。

通过实施“六步支持法”的指导策略,我们发现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有了更加显著的成效:一是建构更有目的性。幼儿在建构游戏时,会有明确的想法或者建构目标,并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二是建构的事物更形象。幼儿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支持,不断观察所要搭建的事物的具体特征,研究外形到内部结构如何表现。因此,他们搭出来的作品更加形象,而且讲究对称、规则。三是建构的内容更丰富。幼儿从简单的造型布局,生发出更多的设想,搭建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这种持续深入式的有效支持,促使幼儿的思维越来越流畅,行为也越来越自信。在建构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很多表达想法的机会,在获得肯定、鼓励、赏识后,幼儿就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讨论,逐步落实游戏规则,乐于和同伴合作。

猜你喜欢
积木火箭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星钻积木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趣的积木
透视奇妙的火箭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超酷的火箭
玩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