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海报:让课程生长“看得见”
——课程游戏化视角下幼儿园儿童海报的创新实践

2023-06-17 07:45虞晓敏
好家长 2023年5期
关键词:看得见墙面创设

文 虞晓敏

儿童海报是在课程游戏化理念支持下的对传统主题墙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改变,它是基于儿童立场,从儿童视角出发的学习墙,体现的是儿童的参与、反馈、表达。本文结合儿童海报的初实践和观察案例,从主题墙创设存在的问题、儿童海报创设的基本要求,以及儿童海报创设的实践思路,探讨课程改革的行进过程中主题环境创设的新路径,为幼儿园主题墙环境创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幼儿园主题墙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部分,是记录幼儿主题活动开展过程和结果的载体,是促进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可见,主题墙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创设有意义的主题墙在幼儿目前的一日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幼儿园传统主题墙创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主题墙预设的活动内容以教师为主,呈现的轨迹都是教师预先创设好,体现的内容是教师的思路和想法,是幼儿看不懂的环境。班级主题墙的位置都比较高,很多都在活动区的上面,是给教师、家长看的。对幼儿来说,幼儿园主题墙是他们“够不着”“看不见”的环境。另外,很多主题墙只是简单的作品呈现,缺少与幼儿的互动,缺乏对课程过程轨迹的体现。

目前,班级主题墙还有一个误区:教师仅关注了主题墙的配色,未能展现其教育价值。

二、幼儿园儿童海报创设的基本要求

儿童海报指以幼儿自身为叙述视角,即用幼儿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对主题活动的认识。它不像包含开始、过程、高潮(作品展)的传统主题墙,更倾向于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记录表征,是幼儿问题、兴趣和发现,它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发展逻辑,相较于传统主题墙,更能体现和代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一)极简主义:主题元素的简约化呈现

儿童海报在色彩的搭配上应避免过多鲜艳的颜色,可以考虑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进行色彩的搭配、明暗的调和。教师在墙面布局上要避免过分拥挤,以免对幼儿刺激过多,难以精心观察,可以多尝试用一些自然色和原木色。墙面布置上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背景装饰,其实一点小符号、小说明,就能让幼儿和教师看懂班级课程的进程。随着环境布置的工序逐步减少,没有美术特长的教师也不再惧怕做主题墙,能把更多时间放在观察和发现幼儿上。

(二)平视儿童:墙面定位的合理化下降

班级墙面不仅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还让课程可操作、可互动、可体验、可交流,架起了幼儿与课程互动的桥梁。儿童海报创设的高度和位置应该是幼儿够得着、看得清。放低的高度可以方便幼儿之间相互交流,与墙面互动。例如,在“特别的我”主题墙创设中,教师和幼儿根据主题内容一起制作了“会动的关节”玩偶。但是,教师由于担心幼儿玩的时候会弄坏,并安放在幼儿够不着的墙面上,一个原本可以互动起来的玩具变成了摆设。又如,在“秋天的图画”主题墙创设中,教师让幼儿记录在秋天常见的水果和景物。幼儿在记录的时候兴致很高,不停交流自己看到的、知道的秋天的景物。但是,教师最后却把幼儿的记录结果布置在活动区上方,不便于幼儿相互讨论。

(三)深度参与:经验记录的互动化生成

幼儿园班级的墙面环境反映的是幼儿自身学习经验的“记号”。因此,儿童视角应该是从幼儿的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做墙面环境的主人。幼儿以主体地位参与进去,获得感受与经验、情感、认知、社会性的发展将更多元、全面。例如,中班“洋葱记”整个墙面以儿童的视角展开,有“洋葱的秘密”“洋葱试验区”“洋葱博览会”(幼儿的问题、幼儿的探索、幼儿的发现)三大板块。幼儿的想法通过海报中大量的图画、符号、贴画展现出来。同时,教师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一些幼儿过程中的照片辅助幼儿梳理经验,较好完成了一次儿童海报。

三、幼儿园儿童海报创设的实践思路

(一)丰富:多元表达的课程内容

儿童海报的丰富性可以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和表达方式的呈现上。海报内容可以是本班幼儿目前正在开展的主题,可以是以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生成的课程,可以是小组会议或团体讨论产生出来的内容;呈现的形式可以是个人主题墙,可以是小组主题墙或者是集体主题墙;表达的方式可以是连环画式、折页式、屏风式或者自制小书等;在材料方面,教师应该更关注生活化、自然中的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真切地感受生活和自然之美。

(二)灵活:动态追随的课程线索

儿童海报应该体现幼儿的学习过程,从中能够看到教师“教”的过程,更能看到幼儿的“学”的深度。儿童海报虽然要体现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但不代表放任自流,教师应及时梳理幼儿的经验,调整海报内容的走向,筛选适合的内容。此外,儿童海报应该是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教师要不断追踪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的探索,帮助他们记录积累经验,然后在墙面上呈现出来。例如,“我要上小学”儿童海报被划分了三块。左边呈现的是幼儿对上小学的期待以及想知道的事,中间是参观小学过程中幼儿的活动照片,右边呈现的是幼儿参观小学后的发现。整个儿童海报用时间轴,将幼儿参观小学的前后活动串联了起来,体现了幼儿的学习过程。幼儿在积累新经验的过程中,提升了对小学的认知和情感。

(三)留白:赋予可能的课程探究

儿童海报相较于传统主题墙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留白”,它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空间上:主题课程计划应有相应的“留白”,而不是把课程在学期开始就预设满,所对应的墙面环境也没有填满的必要。这些“留白”能够跟随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能力。例如,大班小组海报“水世界”已经创设了“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实验”“我们的记录”三个板块墙面。但是,教师还是给这个海报进行了“留白”,给予幼儿更多进行水世界实验的机会。幼儿把自己更新的实验以及对小组成员不同方法不同结果的实验记录也会补充到这块留白区域里。

在空间上,很多幼儿园都喜欢大面积的布置主题墙,不放过教室的任何角落,主观地认为主题墙布置得越满,就更能体现环境创设的价值和幼儿园的特色。其实,过多的墙饰和吊饰会干扰幼儿的学习状态。如果幼儿一直在繁杂的环境中生活,就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宽松的环境和“留白”的内容,能够让幼儿学习有更多可能,让幼儿按照自己成长的节奏慢慢长大。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是课程的一部分,儿童海报的落脚点是幼儿。在儿童海报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创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墙面,不断调整,给幼儿关爱、尊重、支持,让幼儿能在空闲时刻愿意在自己制作的海报前驻足、讨论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体会、发现的欣喜。幼儿看得见的环境是师幼互动最好的体现,希望主题墙不再是教师加班加点的“心头恨”,也不再是应付检查的“秀”。教师要让富有儿童感的主题墙成为链接经验、对话共生的“活课程”,不断提升幼儿在班级环境中的参与感、关联感和掌控感,让课程学习充满生长的气息。

猜你喜欢
看得见墙面创设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开关的美丽衣裳
珠海:让整治“看得见”也“闻得到
构建“看得见”的阅读测试目标体系
“看得见”的呼吸
手工字母花卉让墙面与众不同
一种墙面清洁、探伤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