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演变历程、作用机理与治理路径

2023-06-19 09:03柴王军姚浩江师浩轩王文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供需双循环体育产业

柴王军,姚浩江,师浩轩,王文渤

(1.西安体育学院 运动训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2.西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1]“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对于“十四五”时期有效发挥我国经济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把握体育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实现体育产业供需深度适配,必能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3]。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存在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成为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制约因素。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4];而且相关研究也提出“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5],为新时期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术界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构建中开始关注体育产业供需平衡[6]、供求均衡[7]、供需适配[8]等核心议题,但是对于供需适配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供需适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理论问题,分析其演变历程、作用机理及治理路径,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演变历程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门类,其发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将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演变历程分为5 个阶段(图1)。

图1 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演变历程Figure 1 Evolution process of supply and demand adaptation in the sports industry

1.1 市场化改革初始阶段(1978—1992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以国营主导的自由购销政策(1949—1952年)和统购统销政策(1953—1978年)来稳定物价[9]。在计划经济发展时期,体育产业的消费需求主要是由生产供给决定。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推动社会供给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步伐。1986年国家体委发布《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从国家包办体育过渡到国家与社会相结合模式的改革思路。随着体育产业供给方面政策内容的增加,社会体育消费开始显现出力量。从相关政策内容制定上看,这一时期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成为体育产业供给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加入供给体系,但总体来说体育产业供给相对匮乏,供给不足导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0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由国家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机制向由市场调节、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转轨的目标。体制转轨意味着体育产业供给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量。1992年国家体委根据市场经济需求提出“体育产业”的概念,并以红山口会议为契机将足球项目作为体育产业改革的突破口。1993年国家体委颁布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定改革以体育产业化为方向的思路,要求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产业化要求体育场馆设施经营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1993年国家体委发布《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在政策目标和任务措施制定方面,基本倾向于体育供给改革,包括体育市场培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对体育需求方面基本没有提起。1995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尽管明确提出发展体育产业要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但是在政策内容制定上仍然是以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为主。这一时期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与需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严重不足,抑制了居民体育消费,因此国家以“供给创造需求”为依据来制定政策,逐步从无供给、少供给转变为有供给、供给数量增加,从追求供给总量充足过渡到结构优化,并逐渐关注居民的体育消费增长。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阶段(2001—2013年)

200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我国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开始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同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体育产业政策供给上论述较多,较少篇幅提到引导居民体育消费。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大体育产业市场化供给,引导居民体育消费,发挥消费在拉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掀起了一波体育消费的热潮。2010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显著增加居民人均体育消费的目标。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专门提出发展壮大体育消费市场方面的措施,提出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体育消费。这一时期体育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开始以促进体育消费为导向,虽然政策内容中体育产业供给的任务较多,但是也开始关注居民体育需求。体育产业供给与需求的主要趋势由长期短缺转向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供需结构错位、供给与需求结构仍不合理,体育产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供给结构,同时适度刺激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向追求质量层面的发展逐步递进。

1.4 经济新常态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7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进入增长周期性下滑的“新常态”时期[10]。“新常态”的主要标志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从追求高速增长向稳步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供给优化,生产要素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消费层面,简单的模仿型消费被追求体验式、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方式取代[11]。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政策开始关注促进体育消费方面的内容。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引导体育消费五大发展任务。这一时期体育产业高速发展,但仍面临着总体规模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总体不足、体育消费疲软、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体育产业供需存在的问题是如何从过去低成本的简单粗放型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向集约高效发展模式转变;如何从提高体育产业的供给质量入手,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这一阶段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重点是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体育产业生产要素配置扭曲的问题,实现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以适应人们体育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

1.5 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阶段(2018年至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指出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开展需求侧管理。在“新时代”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重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制定开始转向体育产业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可以牵引供给的供需匹配发展思路。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消费角度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21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从供给角度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从需求角度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机制、模式、产品。2021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从供需两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时期体育产业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仍然面临结构失衡和供需错配问题,国家政策开始重视从供需两侧发力实现供需结构均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技术与制度成为制约体育产业供需结构均衡的关键因素,必须深化体育产业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确保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作用机理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从体育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角度出发,从供需总量、结构、质量、均衡4 个维度构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作用机理(图2)。

图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作用机理Figure 2 Mechanism of supply and demand adaptation in the sports industry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2.1 产品差异化: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缘起

体育产业供需适配是指供给是否能够满足需求以及供给能否顺利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体现的是体育产业供给和需求的一致性,考察的是针对体育产业需求的供给过程和供给结果。供需如何有效适配在经济学研究中犹如一个“黑箱”,若要打开“黑箱”,就要寻找供需有效动态匹配的根源。体育产业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体育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而发展壮大。从供给端来看,由于国内国际市场供给主体多样,各地区的产业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土地价值、劳动力成本、资本来源和技术水平等生产要素千差万别,导致国内外体育产业结构迥异,提供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也不同;从需求端来看,由于各国居民在经济收入、职业偏向、项目爱好、技能掌握上存在异质性,导致体育产业需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生产者的产品供给会考虑企业禀赋资源和产品特性,消费者在产品购买时会根据产品的替代性、互补性来选择。因此,产品的差异化是揭示体育产业供需适配作用机理的原点,是解开供需适配“黑箱”的“密码”。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利用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为其提供产品,从而使消费者可以将其提供的产品与竞争产品区别开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12]。产品差异化分为横向差异化和纵向差异化[13],横向差异化也叫水平差异化,是由产品的性能、构造、区位、颜色、包装、式样等物理性差异所造成的,消费者基于自身偏好进行产品选择,从而形成消费支出意愿差异;纵向差异化也叫垂直差异化,是指不同消费人群偏好同一类产品的某个特征,例如价格相同时高质量的产品会更受到消费者青睐。体育产业是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14],具有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作用。在体育产业政策以及资本市场力量双重驱动下,体育产业在业态创新、产品生产、服务效率、模式更迭等方面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供给要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由于体育产业的服务业性质,其核心领域体育健身产业和竞赛表演业具有非实物性或无形性特征,尽管人们可以理解它的存在效用,却无法被感知。因而,体育产业横向差异化和纵向差异化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呈现多样化特点,而居民的需求同样具有多样性、差别性、个体性,导致体育产业供需存在多方面的错位现象。

2.2 经济效应:体育产业供需适配过程

随着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健康素养逐渐提升,促使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发生转变。国内外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升级对体育产业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借鉴经济学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质量经济和福利经济理论,探讨体育产业供需总量、结构、质量、均衡适配过程。

2.2.1 体育产业供需总量适配的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又称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超过盈亏平衡点,经济效益会随着规模扩大而提高,产生规模效益[15]。根据供求理论,体育产业供给与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达到均衡点,此时供给与消费均衡,均衡点就是实现均衡产量的市场价格。体育产业供需总量适配意味着体育产业市场供给与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相匹配,市场供给正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体育需求,此时体育企业在均衡条件下达到最优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国内循环角度看,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供需总量整体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具体表现是体育产业供给数量和结构不能很好地与居民需求相匹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体育产业总规模由2012年的9 500 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 175 亿元,增长了228%,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10%以上;同发达国家相比体育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然偏低,2021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1.1%,而同时期欧美以及日本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3% ~4%,说明我国体育产业供给在总量上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呈现旺盛、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022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16],根据经济学理论,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那么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从国际循环角度看,体育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也存在着贸易逆差。例如:2021年体育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1.9 亿元,进口额为93.9 亿元,进出口逆差达85.9 亿元;在进口额中,高质量体育产品和服务比例较低[17],体育产业供需总量不适配导致规模经济效应无法发挥。“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要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规模经济使体育产业资本、劳动力、土地、数据等生产要素实现了最优的资源配置,这种协同会降低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成本,体育产业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在规模经济效应加持下,体育产业供给规模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而正向变化,总体经济效益呈现出上升趋势,体育产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态势。

2.2.2 体育产业供需结构适配的范围经济效应当厂商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也就是当把两种以上的体育产品合并生产比分开生产成本低时,范围经济就会出现[18]。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体育产业供需矛盾突出。从国内循环角度看,我国体育产业供给在结构上逐渐趋于合理,2021年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的比重为 53.2%, 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比为43.5%[19]。这说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服务业比重逐渐上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但从体育消费结构统计数据看,实物型体育消费占比较高,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占比较低。以青岛市为例,2020年居民人均体育用品消费支出1 547.19 元,占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53.6%;居民人均健身休闲消费支出650.17 元,占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22.5%[20]。从国际循环角度看,在我国体育用品进口额中,运动鞋为主要进口种类,占比高达29.2%;在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中,训练健身器材为主要出口种类,占比为18%,这与国内对高端体育服务业的需求不匹配[21]。当前体育产业供需结构错位成为体育产业形成范围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逐渐从过度依赖体育用品消费转向个性化、品牌化和多样化的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更加注重健康质量和消费体验的满足。体育企业将根据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制定更加科学的生产计划,调整和优化体育产业的生产结构,提供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体育服务和产品。

2.2.3 体育产业供需质量适配的质量经济效应质量经济性是指为了获得质量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量,在相同质量下消耗的资源量越多,代表其经济性越差[22]。体育产业具有弱经济性特征。弱经济性是指体育产业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容易挣钱的产业,主要原因是“坪效”低,也就是单位面积的产出或收益较低;同样是表演性的产品,足球场与剧院、电影院在空间利用率上的差距非常大。按照这一逻辑,体育产业要有足够的供给,就需要打破“坪效”的约束,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发展“体育+”,将外部性内部化,使低坪效和高坪效的业态相结合,有效规避弱经济性的弊端。尤其当体育产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居民的体育消费能力与意愿不强时,体育产业的弱经济性更加突出,更趋向于朝着“体育+”的方向发展。例如:“体育+旅游”意味着体育设施和旅游设施要协同发展,致使我国体育产业沿着资本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从国内循环角度看,我国体育场馆大多商业化程度低、运营与管理成本高,校内体育场馆开放不足导致长期场地利用率低,与人们旺盛的体育健身需求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从国际循环角度看,国外社区体育中心建设模式较为成熟,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同时,由于职业体育发展较为成熟,职业体育场馆利用率较高,场馆除了用于体育赛事举办和训练外,还大量承接各类文化、娱乐、展会活动[23]。体育产业供需质量适配表明体育产业不仅要满足居民对供给总量的需求,还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如此才能实现体育产业供需质量适配的质量经济效应。

2.2.4 体育产业供需均衡适配的福利经济效应福利经济理论所制定的福利经济政策可以带来经济稳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24]。体育产业具有强外部性特征,可以产生外溢效应。强外部性是指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周边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体育产业可以带动周边餐饮和住宿等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25]。从国内循环角度看,体育产业供需均衡适配的福利经济效应体现在3 个方面:1)体育产业的正外部性可以促进共同富裕。体育产业具有很强的动员力、忠诚力、消费带动力及附加值,可以发展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利用沙漠资源举办越野赛事,推动当地GDP 与就业增长。发展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成为许多地区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2)体育产业的正外部性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为城市带来客流,赋能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城市品牌资产。3)体育产业的正外部性还表现在“溢出”健康福利效应。体育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居民身心健康,进而提升社会生产效率[26]。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需要重视体育产业供需均衡的矛盾;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福利经济效应对体育产业供需适配具有重要意义。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治理路径

产品差异化是分析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源头,从经济学视角可以窥探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作用机理。新发展格局下为了实现供需适配,需要从“有为政府”视角出发制定总量适配的政策,从“有效市场”视角出发实现结构适配,从内嵌技术出发实现质量适配,从内嵌制度视角出发实现均衡适配,从而构建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供需适配的治理路径。

3.1 有为政府:完善体育产业政府治理机制

要实现体育产业供需总量适配,就要正确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优化供给、增加消费,形成“管理体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健全、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有力高效”的体育产业治理机制[27]。1)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潜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单项体育协会改革;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标准的制定,创新体育产业服务社会方式,营造平等健康的营商环境。2)进一步增加体育产业生产要素供给。首先,加大对体育产业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鼓励社会资本对符合发展体育产业条件的“四荒土地”进行适度开发。其次,加大数据要素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驱动力量,支持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创新运用,打造智能健身场景,加快相关产品开发。最后,加大体育产业资金要素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地方政府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发展基金,鼓励建设集体育产业信息、担保、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更好服务体育实体经济。3)加强体育市场监管。逐步理顺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深入完善监管举措,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细分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加强对山地户外越野等重点项目和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健全并完善体育运动项目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

3.2 有效市场:健全体育产业市场治理机制

在体育产业治理机制中,有为政府治理机制可以通过优化供给刺激消费实现总量适配,而要实现结构适配需要发挥好“有效市场”治理机制,让市场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效市场是资产的现有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相关、可用信息的资本市场,公开透明的有效市场是体育产业市场治理机制所追求的目标。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体育产业发展资源是较为有效的发展方式[28]。针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供需结构不适配问题,应遵循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完善体育产业市场治理机制,培育多元化体育市场主体结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具体而言:1)积极培育企业在体育产业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首先,积极引导国有体育企业通过资金注入、股权置换、资产重组等方式使相关体育产业生产要素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品牌。其次,地方政府要发展培育一批体育产业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瞪羚”“隐形冠军”企业,打造系列体育中小企业联盟发展平台。2)加大体育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以运动项目为中心发展体育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广泛投入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全民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培训等各类产品和服务,打造运动项目规则明晰、层次多样、群众喜爱的赛事活动体系。3)深挖体育市场消费潜力。鼓励各地创新体育消费的运行机制,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体育消费月等类型活动促进体育消费,创新数字体育普惠金融消费模式,开发新的消费场景。

3.3 内嵌技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体育是体育产业有效规避弱经济性和强外部性、实现质量适配的有效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学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动力源泉,企业可以通过激励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则通过高效率生产部门对低效率生产部门的生产率溢出效应来实现。数字经济的广泛渗透带动体育产业智能化升级,不仅可以为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提供更新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机遇,而且可以促使体育相关产业在需求拉动效应下探索新兴的数字产业增长点,形成“技术渗透、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实现体育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29]。1)推进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将数字技术应用在体育产品和服务生产中,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进行产品更迭,推进供需适配。2)体育产业链供需双方企业要利用数字技术降低搜寻成本,积极搭建供需数字化平台,实现体育产业供需快速匹配;同时,发展体育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开发基于精准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3)积极搭建体育产业数字发展平台。政府和企业数字体育服务平台的搭建可以创造体育产业供需交易新场景,实现供需双方自主交易,促进体育产业全产业链的良性匹配。4)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技术、人才、数据等各类产业资源广泛连接起来,在扩大数字经济产业增量的同时,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应用数字智能技术实现优化重组;对已有存量产业的数量、质量和效率进行全面提升,增强其与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对接融合能力。5)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基础上,将数字经济与体育相关细分产业场景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数字经济应用的便利性和普惠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多场景应用中挖掘产业创新的潜能并延长产业链。

3.4 内嵌制度:构建体育产业融合创新网络

面对体育产业供需不均衡适配的问题,需要借助福利经济效应理论,构建体育产业融合创新网络,利用创新网络激发体育产业对社会经济的“溢出”福利效应。创新在所有产业中都起到驱动、引领作用,亦能够激发体育产业供需向更好、更高的层次发展。创新网络是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目的是应对系统性创新,其联结机制主要基于企业间的互助创新与合作共赢关系。体育产业融合创新网络主要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体育企业与相关行为主体在互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关系的总和,这些相关行为主体包括高校、科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中介和金融机构等,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网络来促进体育产业供需适配。1)由政府牵头出台体育产业协同创新政策,并搭建体育产业融合创新网络平台,发挥平台在体育产业融合创新中的引领作用。2)体育企业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并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将人才和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3)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以人才为发展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在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作用,变革培养方式以适应体育企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产业创新专业人才以适应体育产业的转型需求。4)充分发挥科研机构技术优势,实现单纯的研究机构向技术与业态融合兼顾转型,使研究成果推动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5)体育产业发展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激发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全面推进体育产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0]。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体育发展战略方向。体育产业是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起高质量发展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任。面对体育产业供需在数量、结构、质量和均衡方面的不适配,需要在政府、市场、技术、制度方面构建一系列治理路径,使体育产业更好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体育强国目标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供需双循环体育产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