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06-19 09:03沈兆鑫赵富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行动者思政体育

沈兆鑫,赵富学

(1.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3.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作为新时期教育领域的重点议题之一,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对教育工作根本问题的有力回应,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举。当前,体育课程同其他各类专业课程一样,也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并逐步进入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展的深化期,尤其是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研究成果已比较丰富。这些研究或从宏观视角出发,重点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优势、重点难点、价值意蕴等理论类问题,或从微观视角出发,着力探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设计、元素挖掘、教学实施等实践类问题[2-5],在研究视野上呈现出相对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整体上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的跨越与转向太过迅捷,缺少中观层面理论研究有效的衔接过渡,欠缺对存在于两极之间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层架构、中间机制与中介效应等问题的讨论,影响和制约了高层政策顺利落地的进程,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层面推展不力、建设实效不够显著等问题。此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研究整体上缺乏跨学科视野和融理论分析的应用,导致相关研究同质化特征较强,创新程度不佳,研究体系不够丰富,无法有效对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庞大网络系统异质复杂与动态变化的自然属性,亟须在理论研究方法和逻辑支撑上寻求拓展与补充。

1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适用分析

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异质建构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提出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这一理论以行动者为分析切入点,通过研究异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来探寻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6]。作为被学界普遍认可的中层理论,其载负着深刻的中观思想[7]。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联结宏观与微观、人与物之间普遍而密切的有机联系,搭建起一座易于沟通的桥梁,规避了传统研究二元对立的研究取向。该理论有3 个核心概念,即行动者、转译和网络,可以从这3 个核心概念出发,对行动者网络理论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首先,就行动者来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既包括党和国家、地方政府、高校职能部门、教师、学生等各类行动者,又涉及资金、政策、课程、理念、技术等非人类行动者,是一个构成要素冗繁、主体庞杂的多元异质集合体。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行动者进行研究,可以比较清晰地明确各方主体的身份地位和职责使命,有助于化解网络系统存在的认同感较差、行动力不足等问题。其次,就转译来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方行动者都拥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会在不同立场和利益诉求的驱使下主动攒聚而催发转译行为,包括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4 个环节,是构成行动者网络的关键。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译过程进行研究,可以较为准确地捕捉各方行动者的态度取向和转译逻辑,有助于化解网络系统存在的协同性欠缺等问题。最后,就网络来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蕴含着多元异质行动者和复杂的联结关系,具有构成行动者网络的先决条件,同时随着时代更迭、形势演变和政策推进,该网络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8]。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网络构建的动态机制和运作模式,有助于化解网络系统存在的制度化薄弱等问题。综上所述,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具有良好的适切性,为不断激发行动者参与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导引,有助于促进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规模不断延伸,运行愈发顺畅,实效更加显著。

2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审视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展进程,突出表现在认同感较差、行动力不足、协同性欠缺、制度化薄弱4 个方面(图1)。

图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问题Figure 1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1 认同感较差:难以激发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行动

认同感是行动者对于所从事工作或所处环境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是各行为主体参与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心理基础和动力源泉[9]。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各方行动者对于课程思政工作的认同感相对较差。首先,缺乏理念认同。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长期囿于传统体育课程“重知识技能传授、轻情感价值塑造”的教学模式,欠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政策解读能力、领会能力和感悟能力,对体育课程思政蕴含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只将其看作是教学备课工作或课业学习负担的加重,自觉体悟和履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积极性不高。其次,缺乏情感认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为祖国培养德体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之举[10]。但是从高校教育整体层面来看,无论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大都对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共情不足,难以将其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教书育人的职业追求、修身养德的个人抱负和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愫产生情感关联,更缺乏主动关注和追随的兴趣与热情。最后,缺乏自我认同。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每个行动者都蕴含着节点部分特有的资源优势,具有改变的力量。然而,或自感言轻力微,或自觉事不关己,行动者们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的能动性和影响力的自我认知不足,欠缺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人翁意识,造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缺乏行动者基础和行动力支持。

2.2 行动力不足:难以维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性推进

行动力输出是行动者体现存在意义、彰显自身价值的基本方式,内部成员富于行动力是网络稳定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关键[11]。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各方行动者表现出的行动力尚显不足。首先是政府层面。自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政府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推进脚步有所放缓。时至今日,具体细化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尚未研制出台,相关辅助性政策和保障性措施未能及时跟进,使得相关行动者教学无所参考,效率难以保障[12]。其次是学校层面。当前,多数高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经验欠缺、能力有限,往往只关注体育竞技成绩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显性指标,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这样一项内隐式长期育人工作疏于落实、懈于督导、吝于投入、耐心不足,使得高校行动效能未能充分展现。再次是教师层面。当前,体育教师或因松懈和畏难心理而选择轻视,或因陷入教学方式转变的挣扎而心生抗拒,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多奉行经验主义、拿来主义和形式主义,敷衍应付,随意性强,阻碍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显现。最后是学生层面。当下,学生群体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反响欠佳,在各种形式的主题课程、专业课程、自习研修等教学过程中配合度较差,缺乏自主延伸和主动实践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群体这一助推行动者网络内生化发展的关键性力量未能得到充分激发。

2.3 协同性欠缺:难以支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化发展

协同性是反映行动者网络有效联结程度和动态调整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网络整体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13]。然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的协同性相对欠缺。首先,人员协同不够。高校体育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的机会与途径,很少组织专门的集中培训和集体教研活动,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常常自我摸索,单兵作战[14],未能充分凝聚全员育人合力。其次,环节协同不够。一是就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整体来说,从顶层设计到中层过渡再到底层落实、从宏观把控到中观疏导再到微观实践的层次体系尚未分明,执行环节存在脱节,导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进程缓慢。二是就体育课程教学这一关键节点来说,在课程主题选设、元素挖掘、案例凝练、课例生成、教学融入、检验评价等环节上存在程式混乱、设计不周、衔接不畅等问题,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未能充分激发全程育人合力。最后,区域协同不够。各地区、各高校由于文化传统、财政基础、资源条件等情况不尽相同,造成区域间的建设水平不平衡、需求向度不相符、尺度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另外,受地理界限、组织壁垒、资源竞争、利益博弈等因素影响,各区域、各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大都互不通气、各自为战,严重阻碍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未能充分释放全方位育人合力。

2.4 制度化薄弱:难以满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化保障

制度化是各方行动者普遍认同、共同遵守、相对固定的模式机制,是行动者网络规范化、成熟化的体现[15]。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的制度化相对薄弱。首先,缺乏财政支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财政来源单一、分配不尽合理,相关课题和示范课程立项及选树数量不足,致使教师从事体育课程思政教研工作的利益激励和物质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其次,缺乏政策支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尚欠缺科学化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纲要和教学指南的指导,使得许多具体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式和标准作为引领与参照,各方行动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难成气候和体系。再次,缺乏平台支持。国家各级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平台尚未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群体缺少互动学习和沟通交流的高质量媒介平台支持,使得许多体育课程思政经典素材和案例难以互通共享,优质课例和教学经验难以普及推广。最后,缺乏督导支持。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堪忧,许多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存在表浅化、形式化、同质化等问题,相关督导检查工作跟进不到位,介入和调整不及时,遮蔽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成效的显现,阻碍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展进程。

3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译过程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诉求是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来协调和整合多元主体、多重环节、多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激励和动员各方行动者积极行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共同努力。要达成这一目标,需通过转译过程来实现,转译过程具体包括问题识别、利益赋予、有效征召和充分动员4 个环节。

3.1 问题识别: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出发点

问题识别是转译过程的首要环节。该环节的中心任务是对行动者进行角色功能定位和目标需求界定,并提出达成这些目标或需求的强制通行点(OPP),即各异质行动者的共同目标[16]。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无论是人类行动者还是非人类行动者,都出于特殊的身份、立场或自然属性,具备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目标需求,因而异质行动者参与网络构建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表1)。例如:政府部门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总指挥,其目标需求较为宏观,出发点站位较高,即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培养对党忠诚、爱国爱民、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生则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向对象,其目标需求相对微观,出发点立足个人,即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学习来育体修德,实现对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以实现个人理想。乍一看两者之间具备层次和指向明显不同的需求目标,但行动者网络却可以通过转译过程实现异质行动者之间的有效联结,亦可以通过设置强制通行点的方式来实现不同行动者之间共同目标的磋商和确立。

表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者功能定位及目标需求Table 1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target demand of acto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立德树人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宗旨和终极目标,可以视作该网络系统的强制通行点。立德树人向上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是政府和高校群体行动者为国育才的国之大计;向下承载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怀,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是教师和学生个体行动者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目标追求。因此,立德树人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各方行动者的必经之点,为促成各方行动者同心协力、协同联动创造了可能。

3.2 利益赋予: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切入点

利益赋予是转译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趋利性是所有行动者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促使各方行动者凝聚在一起形成异质网络的重要驱动力[17]。首先,利益赋予要结合不同行动者的角色功能定位,明确各个行动者不同的利益诉求。如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学校层面更多关注的是提升学校声望和影响力带来的益处,教师层面更多关注的是为自身业绩考核和职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学生层面则关心对学习难度和学业成绩的影响。其次,利益赋予过程中因各方诉求不同,有时会产生利益博弈和纠纷,需要核心行动者进行调和[18]。如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方式创新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利于学生学习,但是对于多数体育教师来说却是一个“苦差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习和掌握,容易使教师产生抵触心理,进而打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充当着上联下达的“主心骨”作用,向上可以承接汇集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向下可以管理规制教师、学生、课程、技术等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和方式,可以将其看作该网络的核心行动者。当各方行动者出现利益摩擦和纠葛时,就需要高校这一核心行动者出面,或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或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或组织专题洽谈会议来进行利益协调与磋商,避免网络间的利益失衡和内耗。最后,利益赋予致力于最大限度满足各方行动者的利益诉求而达成利益联盟。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久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因而既要讲究短期效益,又要注重长期效益;既要讲究个体效益,又要注重总体效益。如何在网络中寻找到一个恰切的利益平衡点,构建一条完善的利益价值链,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行动者积极性、维持网络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3 有效征召: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者网络构建的着眼点

有效征召是转译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有效征召是指在开放导向下,通过不同的方式手段将更多确有联系的新成员和支持者广泛招募到行动者网络中来的过程,可以为网络构建提供更多的潜在支持和新生力量,是行动者网络不断拓展更新的源头活水[19]。对行动者进行有效征召需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多样性原则。在征召过程中,应本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基本理念,欢迎具有不同角色地位、文化背景、资源优势、价值观念的行动者广泛参与到网络构建中来,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出谋划策、献智献力。其次,尊重性原则。每一个行动者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也都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自由,在征召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潜在新成员的个人意愿和选择,不应采取胁迫的方式强制其加入行动者网络。再次,规范性原则。征召过程应当向行动者传递完整、清晰、准确的信息,采取合法、合规、合理的方式,避免使用误导性的言辞、虚假性的宣传、强迫性的手段而引发错译拐点,致使招募和转译过程向着消极方向转变。最后,实效性原则。征召在行动者网络转译和构建过程中是能量消耗及资源投入相对较大的环节,因而要始终将征召过程中的方法完善、技术突破、组织改革和机制创新与实际效益相连,不断提升其资源分配效率和有效征召比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人与物之间、主客体之间并非对立,非人类行动者也同样具有平等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动性作用,对其进行征召和后续的动员工作可采取为其选聘有资格的“代言人”的方式进行。

3.4 充分动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者网络构建的落脚点

充分动员是转译过程的末端环节。充分动员是指通过不同形式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行动者在网络构建参与中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持续推动行动者网络运行过程更具活力、更为团结、更加高效[20]。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提升各方行动者对网络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并充分调动其利用自身节点优势主动为网络拓展延伸而努力的行动参与感和自觉性是网络构建过程的落脚点。首先,要明确共同目标。明确设置好共同的行动目标,有利于网络中的各方行动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树立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而凝聚育人合力。其次,要实行激励措施。仅靠共同目标和理想来维系、动员各方行动者是不现实的。要利用绩效考核、物质奖赏、职称评定、晋升提拔、发展机会等完善行动者网络的群体利益链和互惠互利网,搭建起有利可取、有所保障的行动者利益联盟,充分发挥好物质奖励的激励动员作用。再次,要加强专业培训。通过组织岗前培训、专题研讨、专家讲座、专项竞赛等方式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行动者服务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化素养和能力,引导行动者网络向着更高水平不断推进。最后,要促进资源共享。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通过普及共享理念、搭建共享平台、创新共享方法、畅通共享渠道等方式,不断促进信息、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序配置,为行动者联盟的协同联动及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4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基于前述的问题审视,聚焦转译过程的关键环节,结合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展实际,提出凸显核心行动者、明确强制通行点、强化群体利益链和打造教研共同体4 条优化路径。

4.1 凸显核心行动者:发挥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的组织引领作用

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管理职能和资源优势,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部门和落地场域,因而要发挥好高校的核心行动者作用。首先,要强化理念宣传。思政建设,理念先行。高校可通过定期组织专家座谈会、教师研讨会、师生交流会等进行理念宣讲活动,让“育体铸魂、立德树人”的体育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以理念渗透引领行动突围,激发教育工作者要为“经师”更为“人师”的教育理想和职业追求,催振学生树立“健体修德、强国有我”的个人理想和远大抱负,用理念的力量松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的土壤,为各方行动者自觉行动扎下思想的深根。其次,要进行形式创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工作推广和建设模式单一,大多数情况下仅依靠常规行政督导的力量进行推进,实际效果不佳。应考虑借助社会和家庭力量的介入以及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交融,搭建多种渠道畅联的校企联动、家校联动、校校联动、专家联动机制,依靠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教学培训、课程创新、合作探究等活动,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增效赋能。再次,要突破组织壁垒。高校应着力打破校组织部、宣传部、政教处、学工部之间各抓一头、互不通气,以及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等各管一方、各自为战的局面,就体育课程思政相关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的草拟、评价体系和培养方案的修订等重点议题,采用集体座谈、集体培训、集体研修、集体协商等方式,畅通各方行动者的交流互动路径,发挥集聚联合效应,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展现综合育人合力。最后,要落实督导职责。高校对体育课程思政相关事项要进行全面的追踪调查和及时的督导评测,实时把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推进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思政元素采集、整编及教学融入工作,对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的主题遴选、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评价方案等进行质量把关,协调处理好网络中多元主体、多项环节、多重要素之间的关系,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

4.2 明确强制通行点:加快推进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研制工作

为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落细,亟须加快推进具体细分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研制工作,并将其视作统领各方行动者紧密行动的强制通行点,以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新征程中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更加坚定、工作更加有效。

首先,“指南”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就面向对象而言,“指南”是为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制定的,体育课程是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因此教学指南的制定应面向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全体教师,汇聚体育学科的全员育人合力。就课程覆盖而言,“指南”的制定应涵盖体育专业所有的课程类型,通过各类型、各方向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同向同行,汇聚体育学科的全方位育人合力。就教学环节而言,“指南”的制定应对教学主题选择、目标设定、内容编排、方法应用、案例支持、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多个环节予以指导,促进其精准设计、有效衔接,汇聚体育学科的全过程育人合力。就元素整合而言,“指南”的制定应强调构建以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职业操守为主线的一体多维的体育课程思政核心素养体系,突出整体塑造和全面发展,避免厚此薄彼而引发“木桶效应”,汇聚体育学科的全要素育人合力。

其次,“指南”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专业性和指导性。要充分彰显体育专业“以体育德、铸魂育人”的学科特色,将“育体铸魂”作为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对体育学科下设的各类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等提供专业化的分类指导,针对各专业方向特点设置指向有别但内核一致的体育课程思政理念,并提出详细具体的教学要求、原则、方法、策略、建议等,以此组织串联包括人才培养大纲修订、课程编排、教材编写、教案设计、教学实施、竞赛实践等在内的各项工作,为相关行动者提供理念遵循、方法借鉴、案例参照等专业指导,使其有章可依、有本可参,促进体育教师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促进学生育体修德、以德立学,以充分彰显体育课程思政“育体铸魂”的学科特色和育人实效,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变色、不走样、不变味。

4.3 强化群体利益链: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利益驱使是激发行动者提升行动效能的重要因素。为充分激发行动者的行动欲和行动力,调动行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着力强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的群体利益链,打造扎实稳固的利益联盟。首先,要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地方和高校领导层面的政绩考核。通过自评工作报告、第三方评估、满意度调查、舆情反馈等方式完善绩效评估方式方法,搭建合理化、透明化的功利牵连机制,促进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履责,真抓实干,不断提升领导层面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其次,要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纳入体育教师绩效考核。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相关课题项目的立项工作,通过将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与教师绩效评定、职称晋升、年终奖励等挂钩,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的科学研究、教育培训、课程创新和教学实践中来,努力激发体育教师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热情,不断扩展壮大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队伍。最后,要将体育课程思政学习结果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通过自我测评、学生互评、教师反馈、追踪调查、比赛测验等方式,将学生的体育课程思政学习成果和水平表现与班干部选拔、优秀学生评选、奖学金评定等进行适当关联,为其设置科学合理的指标权重,正向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养德修德,积极履德践德。除强化利益供给和输送以外,还应采取积极稳健的转译策略,努力消弭游离于行动者网络中的利益配比不等、获益渠道不畅、机会主义行为、利益博弈困境等阻滞因素,促成网络化联结从私人动机走向共同愿景,从利益说服走向价值共生。

4.4 打造教研共同体:构建“国家—地方—校际”三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

层次分明、系统稳固的协同联动机制是行动者网络的压舱石,也是有效联结和动员各方行动者向着共同目标携手并进的生命线。从长远来看,打造专业化、系统化的“国家—地方—校际”三级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共同体是引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可取之路[21]。首先,就国家级体育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构建而言,组织国内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领域的行业专家、优秀教师、顶尖团队开展常态化教研工作,围绕全国范围内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热点议题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创设国家级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持续推动国家级精品示范课程、优质典型案例、优秀教学团队的选树工作,着重突出各类课程资源的时代意蕴、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充分彰显其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其次,就地方级体育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构建而言,充分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影响力和政策号召力,组织成立地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委员会,利用职务选任、委员选聘、绩效奖励等方式,充分动员有代表性成果和突出贡献的地方专家学者及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地区范围内的体育课程思政调研攻关工作,充分挖掘和凝练体现各地区民族、历史、人文特质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促进各地区之间课程思政资源互联互通[22],充分彰显其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中的枢纽性作用。最后,就校际体育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构建而言,每个高校的类型定位、发展历史、学生情况各具差异,应努力打破校际隔阂,利用部分知名院校优先牵头组建,以广泛招募周边其他院校加入的方式,搭建牢靠的校际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交流互动机制,积极推动高校间的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大赛、教师研修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独特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优势,促进各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方法、案例、模式上互通互联、互鉴互享,最大程度上发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联盟的育人合力。另外,要大力加强“国家—地方—校际”三级网络间横向与纵向的联结关系,通过政策导引、利益串联、组织协同的方式,强化关键行动者的转译过程,促进优势节点之间的资源互通与转化效率,不断夯实与强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的根基与脉络,助力达成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内在统一、协同联动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体系。

5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学科三全育人使命的彰显,是体育课程协同育人职责的担当,更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旨要的回归。将其置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中,有利于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丰富研究范式、开拓研究思路、完善建设程式、创新发展机制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工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亟须通过开放的动员政策和积极的转译手段,征召各方行动者主动参与到建设工作中,激励各方行动者精钻细研、真抓实干、勠力同心、群策群力,为构建协同联动的网络化体系、形成坚实稳固的行动者同盟、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行动者思政体育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