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中药药剂学实训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3-06-23 01:54谭怀美韦德群刘英波
知识文库 2023年6期
关键词:药剂学中药学中医药

谭怀美 韦德群 刘英波

随着中药行业大品种、大中药、大融合局面的出现,中医药人才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高职招生政策的颁布与改革,生源多样性的招收占比也越来越大,在尊重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对高职院校“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守正创新,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特色技术,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是高职院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的理论与实训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适应当前生源差异性、个性化及数量变化的发展,急需针對实训内容、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未来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的需求。我校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优质高职院校和“双高”项目建设学校,药学系的中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省级重点中医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然而中药药剂学课程不仅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国家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内容,还是中药师考试必考学科,国家级、省市级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的参赛学科和药物制剂工(25个工种)和“1+X”证书中药物制剂生产的培训课程,更是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在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树立药品质量意识,产品质量源于设计、质量控制根于过程;是一门技能操作性强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为学生毕业后走上中药制剂生产、检验、管理、研发、调剂和合理应用等相关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岗位技能操作需求。

1 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中药药剂学实训内容仍然保留着传统基本构架,实训内容与执(职)业标准及生产过程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训技能的操作;实训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没有设计从简单到复杂进阶式的实训项目,没有凸显个性化的培养。尽管目前已有采用“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对中药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探索,但对该门课程进行实训改革探索研究较少,很多实训项目过于简单,达不到实训预期的目的,严重影响实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应用型”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两个问题,需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强化专业实践技能的能力。

2 改革内容

2.1 融入思政内容

培养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专业认同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中医药是我国一座伟大的宝藏,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探索、传承、学习、创新。传统中药制剂强调“厚德” “精工”“毋减”的药德药道,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等古训,培养学生规范制药及“德、诚、信”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意识到将来在工作岗位需秉承高度负责、诚信的精神,才能生产出使人民放心、安全的药品。传统的师承模式通过口口相传,很多品种密不外传导致很多制药技艺都已失传,亟待挖掘与整理、抢救与保护。随着国家有关振兴中医药政策的颁发、鼓励和支持,进一步明确我们作为高职中药工作者肩负着传承祖国传统中药制药技术的使命和责任。如中药丸剂是传统剂型之一,其制备技术也是中药制剂制备特色技术之一,我们将所在地区企业的特色品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廖氏化风丹”的产品文化及生产技术融入教学课堂,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使学生感受到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科学性、复杂性,同时增强对当地药企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坚定学生对传承传统中药制剂技艺的信念。

2.2 校企融合、重组实训内容

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对中药学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进行调研和分析,经反复论证,产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工作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建立课程标准→优化教材编写或遴选内容。根据企业(单位)人才需求,将实训教学内容、行业需求、学生认知规律等要素有机结合融入实训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产教研融合。从2013年以来,我系将具体生产岗位的技能操作考核标准、全国执业药师考试内容、药士考试内容、职业工种(中药制剂工、中药检验工)考试内容、省市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参赛内容吸纳到《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中,课程内容与执(职)业标准及企业生产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能力有效对接。通过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进行授课或根据实训内容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达到“上课即上岗”要求,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学生企业顶岗或轮岗实习的适应时间和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使学生学到的内容有理、有用。

2.3 实训模式改革

结合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专兼职教师团队联合制订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教、学、做、评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将中药学专业相关课程与中药药剂学课程实训流程及内容充分整合,建立以单项实训为“点”、综合实训为“线”、企业顶岗、轮岗实习为“面”的“点、线、面”融合新实训模式。见图1和图2。

实训过程分为三个步骤:(1)实训前准备。采取自由组合原则,以4个学生为一小组,形成稳定的团队。任课教师将实训操作指导、报告及考核标准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学生明确考核要求、方式,提前查阅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明确操作步骤及要点。(2)实训过程。按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过程操作,指导教师按实训操作规程进行技能操作规范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现场评出成绩。(3)实训结束。各小组把制备好的样品陈列在实训桌面上,进行团队自评、团队互评及教师对原始记录书写与实训报告综合评价。

学生在校第二学年结束时到企业进行顶岗及轮岗实习,企业根据生产岗位需求,并结合学生意愿进行顶岗或轮岗,实习期间由企业相应岗位技术骨干教师指导,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进行综合立体“面”的实习与评价。见表1。

2.4 评价机制改革

采取基于全过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中药药剂学课程实训进行考核,每次实训的综合成绩包含中药制剂制备过程性评价、成型评价、团队自评、团队互评、技能操作规范性评价、原始记录书写、实训报告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实训过程中注重原始记录的书写,严格按照生产要求,详细、及时、完整地记录实训全过程,实训完成后进行实训过程及结果分析。见表2。

3 改革成效

3.1 改变学习理念

在中药药剂学实训教学过程中以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宣讲和激励,使学生喜欢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对毕业后的就业充满信心。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线上、线下+移动泛在学习方式”,逐渐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个体学习变为主动合作学习、团队协同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训过程中建立稳定的团队,每个团队都规定有任务,并将具体任务分解到每一位队员,在工作任务中促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通过增设“过程性评价”和“团队互评”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3.3 提升职业能力

学生在企业进行立体“面”的实习,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破格提升为社会药店的店长,地区销售经理,企业技术骨干等。同时可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3.4 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药药剂学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及应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在我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对我校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学生学会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操作,学生在企业实习结束直接转为企业员工,达到“毕业即就业”。近三年来,中药学专业学生毕业的就业率达96.0%以上。见表3。

4 讨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作为现代高职院校的中医药工作者,我们要有中医药人的自信,勇于承担将中医药国粹发扬光大的担当和使命。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传统制剂的现代表现形式,培养的学生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形”的学习,还要有课程思政的“意”的提升和技术技能的“匠”的锻造,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崇尚和践行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的火种始终照亮内心深处,感悟和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与风采,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将中药药剂学实训教学内容重组及模式的改革,从简单的技能操作到综合的技能训练,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对接,充分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专业认同感。基于全过程、多元化、多维度的实训评价机制,注重技能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强化药品全面质量意识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职业综合素养,做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守护者。

中药药剂学课程拥有一支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专兼结合、“双岗双职”的具有共同愿景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情分析、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法、进行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团队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课程共担、教材共编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管、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实施“师资互聘、人员互兼、能力互提、责任互担”,着力建设好教师和企业员工理论和技能提升培训基地,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项目(黔教办职成[2018]158号);遵医高专教改字[2019]001号;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遵市科合人才〔2017〕21号);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项目(编号:2016-4-17号);贵州省教育厅项目(黔财教(2020)125号);贵州省教育厅项目(黔教涵(2021)104号);遵医高专教改字(2020)015号;遵医高专教改字(2020)016号。

通信作者:刘英波

(作者单位: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药剂学中药学中医药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药药剂学双语CBI教学理念的探索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