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2023-06-25 16:05陈铭彬,胡曦月
传承 2023年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陈铭彬,胡曦月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纲”。高校肩负着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从理论维度深入分析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联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价值,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在实践维度,高校运用红色文化促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生态,运用经典红色文化创新高校实践活动,搭建优质红色网络平台,组建专兼结合的红色师资队伍。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文化路径探究”(2021MSZ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铭彬(1972—),广西灵山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胡曦月(1999—),江苏徐州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1.00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跟随时代变化对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2]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了先进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和延伸,其在形成、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摇篮,应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对此,可运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紧密联结,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各族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交流,高校应利用环境的便利对大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在高校各项教育活动中落到实处。

一、理论维度:阐释红色文化,深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联系

(一)理论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蕴含着广大中华儿女从古至今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理性认知和精神追求,铸就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精神标识。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勠力同心的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共同的精神信仰、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等,都包含着广大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浸润滋养着红色文化。无论是从形成、完善还是创新,红色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润。红色文化资源、红色革命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萃取其精华,从而在新的历史分阶段不断完善和升华。

第二,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展现。共同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阐发的概念,文章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本质等唯物史观原理对“共同体”这一观点作了科学的解释,而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联系。红色文化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先进文化。如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支柱,其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中华儿女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也促进了红色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二)教育内容

红色文化与历史相契合,同时代共前行,其蕴含的革命精神、优秀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凝聚而成的。因此,高校依托红色文化开展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体现的内容属性是契合的。

第一,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多反映中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的相关内容,如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等价值观念都被包含在内,既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无比珍贵的财富,亦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载体。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些革命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多样的形式传承下来,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不断创新创造。广大中华儿女勇于担当、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在大学生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的方式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可能且可行的。

第二,红色文化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优质资源。大学生可以从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中剖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契合的内容,以此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整体分析,大学生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科学且合理的。红色文化中的丰富资源能够将中华民族紧密联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堅实根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历史遗存,生动展现了各族群众在革命和改革的艰苦历程中奋勇拼搏的历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三) 教育过程

红色文化的育人目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运用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中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培养一批又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在育人过程中相互作用,具有互促性。

第一,高校在运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其中所蕴含的宝贵革命资源和精神财富,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红色文化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政治信仰、优秀道德品质、高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红色文化亦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无不体现着中华各族儿女团结一致、为了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坚定信仰。大学生通过增强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使心中对“五个认同”的理解更加深刻。

第二,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让各民族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涵,增进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我国每一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都表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国家统一的根本前提,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4]。面对新时代多重挑战,高校在各民族大学生之间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引导他们增强认同、凝聚力量,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以最高的热情投身民族团结这一伟大事业。

二、价值维度:聚合红色文化,把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

(一)发挥政治价值,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珍贵资源。红色文化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中积淀而来,与中国近代的历史息息相关,一步步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与强大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明确大学生政治立场,增强大学生思想引领。是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教育资源。

第一,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大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可以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从思想上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目前高校的教育方式多以理论授课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受到一定限制,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缺失,不利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其他文化相比,政治性更为浓厚且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强,在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政治价值观方面具有优势。

第二,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强化爱国情怀,增强“五个认同”。大学生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创新水平更高,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至关重要。我国各地红色文化资源也各具特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同地区所产生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有所不同。广西红色资源富集,现存1982处革命遗址 [5],每一处都可以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营养剂”。共同的红色历史记忆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在此教育过程中,把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提升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全面立体的认识,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发挥文化价值,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6]。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7]。文化自信从人们的高度文化自觉中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文化自信能促进人们的文化自觉。大学生要坚定“四个自信”,即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要求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中国史。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让学生对于中国革命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清晰的认知。

红色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有力支撑,是因为其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更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必须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能否坚守红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与社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紧密相关。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展现的不仅仅是高校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更是高校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风貌,以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推动着高校育人水平向前发展。因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使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红色文化自信,深化红色文化底蕴,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发挥教育价值,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价值内涵。红色文化在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反映出革命先辈们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对当今时代的精神期盼给予回应。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运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而发现并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也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时,部分高校将德育目标制定过高,灌输式传授导致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还有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对部分大学生思想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追逐梦想、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匮乏等问题。

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需对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深厚价值意蕴进行提炼与总结,推出更多符合当代大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需求的红色教育内容。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将红色革命精神充分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红色的种子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對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有助于凝聚思想共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践维度:弘扬红色文化,优化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一)环境构建: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生态

校园文化宣传是展示高校精神面貌的重要渠道,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价值认知和行为准则。高校校园环境氛围与学生成长以及价值观形成都息息相关,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进校园各个角落。高校应在构建校园文化生态上下功夫,结合好、展示好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此种方式,既能营造出校园红色文化宣传氛围,又能有效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创新建设,就要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统筹构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红色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的现实,能够给人带来直观感受,例如校园建筑、文化长廊、生活设施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高校环境与教育质量关系密切,寓情于景可以使大学生更好、更直接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让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充满生机活力。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环境。丰富的资源需要亲身去感悟,也需要高校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好当地文化与校内资源,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能充分体现当地革命历程的红色资源以实物形式融入校园。同时,在校园中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党史教育纪念馆、革命先烈人物雕塑等,可以使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是校园红色精神文化建设。高校红色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通过校园文化构建,使高校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从而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中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红色讲座、宣讲红色故事、开展红色读书角等。例如,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广西红色故事大赛优秀作品巡回宣讲活动,多所高校、革命旧址管理处等单位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宣讲,向高校学生展现革命先辈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开展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大学生汇集于此。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党的民族工作服务、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等重大使命和责任 [8],因此在民族高校举办红色文化相关宣讲活动,有助于各民族大学生通过红色革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实践育人:运用经典红色文化创新高校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切身感受、理解课堂所学内容,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一些课堂之外的社会教学实践活动和素质拓展。课堂教学无法替代实践教学,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实践教学活动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

一是高校要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合作。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各高校应充分运用好当地红色资源,与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紧密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例如,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为广西留下了丰厚的红色革命资源,让学生在教育基地中亲身感受当时革命的峥嵘岁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其创新思维更加活跃。学校应该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吸引更多大学生成为红色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用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将其凝聚在一起。

二是高校要创新红色文艺活动。文艺活动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各项文艺作品的熏陶与文艺活动的开展。高校在举办活动时,也应紧贴大学生兴趣点,让大学生自觉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育。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寻找一些有特色的革命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写成劇本,自编自演一些红色话剧等,在学校话剧节、各节日晚会中进行表演。例如,广西艺术学院自编自导自演的民族歌剧《拔哥》就是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生动体现,该剧获得一系列奖项,成为舞台思政课优秀案例。将红色故事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给师生,让广大师生对故事中的情节感同身受,进一步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信念和热忱。在各高校中讲好红色革命故事,将红色革命故事融入高校活动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使学生重温红色经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网络传播:搭建优质红色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其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充分融合,在网络空间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着重教育方法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独特优势。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他们更多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动态、与人交流联系。拓展高校网络传播空间、加深高校网络传播内容、净化高校网络传播环境,有助于优质红色网络平台建设,提升高校网络传播的“量”与“质”。

一是扩展高校网络传播空间。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课程教学更加多元化,教育内容创新研发不再受限于空间和时间,网络传播中的“量”也随之递增。高校要积极参与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在网络平台上的构建,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或在学习通、慕课等加入关于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就能自主学习。各高校还要加强线上线下平台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相关内容,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开设学校线上图书馆,开展各类线上阅读活动,以此对高校学生阅读方式、内容进行创新,通过网络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的认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云课堂”也逐渐应用于高校教学。例如,长征源宣讲团成员李金生受邀在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红色云课堂”以“长征从于都集结出发”为题,为全国多所高校师生宣讲长征文化,高校组织师生共同观看了本次宣讲。学习“红色云课堂”使全国各所高校的大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了解并感受到长征文化、长征精神,体会革命者的历史贡献和红军后代的红色情怀,让大学生将自身专业与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创新出更多优秀的红色资源。

二是加深高校网络传播内容。高校通过网络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传播的“量”,更要注重传播的“质”。高校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在互联网空间的体现,红色文化作为兼具政治性和道德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对高校网络平台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价值导向和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近年来,在国家治理背景下,网络风气得到有效改善,随着网络舆论环境的优化,网络带给人们的正能量愈发显现。校园网络由于占有阵地、技术、管理的优势,紧抓网络内容创新、阵地拓展、队伍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网络建设经验。同时,由于网络形势复杂,我国高校网络环境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新媒体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能够使大学生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各类新闻,但由于一些为了吸引流量的“标题党”,其内容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会影响到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不利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要求高校新媒体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网络环境安全,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把握舆论的发展趋势,不断净化网络空间,创新网络宣传策略,将网络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高校网络环境应在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的基础上,对网络内容进行监管,并增加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有育人功效的内容,让优质的网络内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结。

(四)队伍建设:组建专兼结合的红色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9]。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水平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校若想将红色基因传承好,就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政治素养高、育人能力强的红色师资队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形势下对高校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思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新時代思政教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思政课全过程。

一是要优化红色师资队伍结构。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品德、风气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好坏。培养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首先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高校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对红色师资队伍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培训。将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做到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了然于心,真正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心中坚定,把教师队伍中每一位老师都培养成信念坚定、理论扎实、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各高校应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需求,打破地域、领域限制,建立起共建共享的教师团队。对此,不仅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还要重视教师队伍内整体氛围环境的建设,以此促进高校专兼结合的红色思政教师队伍得到良性发展。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将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教师队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有效沟通,以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学生,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人心[10]。

二是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1]高校红色师资队伍要充分发挥其创新创造能力,在不违背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思政教学的新路。在课堂教学方面,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基础性理论筑牢思政教育的理论根基,并结合新时代的新技术,深入挖掘并整理出在革命斗争中所创造和流传下来的歌曲、诗词、故事等红色资源,通过情景式课堂展现出来,使学生深入了解革命的艰辛历程,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红色基因“活起来”。在实践教学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造“思政+专业”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还可以结合其专业所学,将红色文化融入调研活动。例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思政+专业”融合育人实践课堂,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实践的同时,还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并把校外实践课堂设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连续举办三届“校外思政课”活动,在众多教育基地中精心挑选出场所,设计出一条“初心之旅·红色课堂”的实践路线,实现思政寓课程、思政融课程的目标,让高校思政课堂“动起来”[12]。

结语

红色文化蕴含着全国各族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蕴含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支持,蕴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优质资源和精神支撑。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每个学生心中,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在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即以理论渊源、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探究,这对于高校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水平、全国各民族大学生同心共筑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2019-10-23)[2022-09-15]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3/content_5444047.htm.

[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03)[2022-10-0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4303.htm.

[3]王建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弘扬中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

[4]杨昌儒.民族团结是我国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全稳定的根本前提[EB/OL].(2017-04-12)[2022-10-25].http://wmzh.china.com.cn/2017-04/12/content_9431110.htm.

[5]王维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N].学习时报,2022-04-06(A1).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10].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7]冯鹏志.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J].求是,2017(8):34.

[8]白尚成.将民族院校建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N].中国民族报,2021-07-23(2).

[9]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2-09-15].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10]赵浩洲,张万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传承,2022(4):69-74.

[11]田丽,赵婀娜,黄超,等.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1).

[12]高传友,李卫东,李继宏,等.高职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茶园设计与管理”课程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69-75.

[责任编辑:杨军]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